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 a(1986~1996)来我院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352例,其中属延迟性脾破裂者35例(约占10%),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最小者21 y,最大者63 y。均为腹部闭合伤所致。脾破裂隐匿期:48h~32 d,其中48 h~7 d者19例(19/35),7 d~14 d者12例(12/35),超过14 d者4例(4/35)。临床表现:左上腹痛29例,脐周腹痛4例,下腹痛2例,休  相似文献   
2.
3.
钙调素集中分布于精子头和尾部的多个区域;钙调素通过激活精子内的多种功能酶活性调节精子内的Ca浓度、CAMP水平乃至精子的鞭毛运动,影响精子的获能与顶体反应;钙调素与在受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Actin、PLA2等相互作用从而参与精卵融合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文献有关肾癌术后复发、转移再手术的报道较少。自1987年5月~1997年6月,我们对6例肾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再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例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2~64岁。左肾癌5例,右肾癌1例,均作肾癌根...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黄色肉芽肿性前列腺炎(xanthogranulomatous prostatitis,XGP)诊断及治疗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例XGP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56岁,进行性排尿困难半年余,加重10天入院。行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术后病理示"黄色肉芽肿性前列腺炎伴慢性化脓性炎及脓肿形成",术后1周排尿通畅并出院。随访6个月无排尿不适。结论 XGP属临床罕见疾病,治疗前应排除前列腺癌可能,确诊需依赖术后病理。可根据下尿路梗阻症状(low urinary tract symptom,LUTS)程度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并定期复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ostate secific antigen,PSA)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应用特异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podoplanin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组织中淋巴管,用淋巴管密度(LVD)表示淋巴管生成情况,探讨BTCC内VEGF-C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45例BTCC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C、podoplanin的表达,计算VEGF-C阳性表达率及淋巴管密度值,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BTCC组织内VEGF-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71.1%vs.10.0%,P〈0.01);BTCC高中分化和低分化之间VEGF-C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70.6%US.72.7%,P〉0.05),而淋巴结阳性组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81.3%vs.65.5%,P〈0.05).BTCC组织内LVD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6.8±1.3vs.1.2±0.3,P〈0.01);BTCC中,VEGF-C阳性组LVD显著高于VEGF-C阴性组(7.6±1.5vs.4.7±0.9,P〈0.05),而淋巴结阳性组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8.3±1.4vs.5.1±1.1,P〈0.05)。结论:淋巴管生成可能是BTCC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VEGF-C参与BTCC淋巴管生成,从而促进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对肾癌再手术的报道较少。至1997年6月,我科共行肾癌根治性手术切除38例,其中对6例复发或转移的肾癌成功地进行了再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Leydig细胞培养与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安喜 《男科学报》1999,5(3):163-1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