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踝关节骨折98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探讨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后的功能和预后。方法踝关节骨折98例。按Danis-WeberAo分型及Lauge—Hansen分型。单踝骨折23例,双踝骨折51例,三踝骨折16例,腓骨骨折8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8例。98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疗效按齐斌等提出的标准:优良85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86.7%。结论踝关节骨折的解剖复位及维持踝关节稳定韧带损伤的修复是恢复踝关节稳定及防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必然要求,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可保证踝关节骨折得到解剖复位,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后的功能和预后。方法踝关节骨折98例。按Danis-WeberAo分型及Lauge—Hansen分型。单踝骨折23例,双踝骨折51例,三踝骨折16例,腓骨骨折8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28例。98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疗效按齐斌等提出的标准:优良85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86.7%。结论踝关节骨折的解剖复位及维持踝关节稳定韧带损伤的修复是恢复踝关节稳定及防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必然要求,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可保证踝关节骨折得到解剖复位,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Asian intramedulary hip system,ASIAN IM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8年5月~2010年10月对4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ASIAN IMHS固定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随访7~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其优良率为94.4%.结论 ASIAN IM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固定稳定可靠,术后恢复好,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关节镜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4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下滑膜切除、软骨修整、半月板部分切除或修整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2个月,46例患者中疗效优23例,良19例,可3例,差1例.结论 关节镜下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疗效确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1月应用VSD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19例(21个创面),在治疗过程中预备阶段(清创并软组织肉芽组织准备阶段)及终末阶段(植皮阶段)均应用VSD技术进行治疗。结果 18例(20个创面)愈合,1例小腿植皮区出现局灶性感染,经过多次门诊换药创面于伤后56天愈合。结论 VSD技术能明显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保证终末阶段植皮区皮肤有均匀足够的压力,从而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植皮的成活率,是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弯角与常规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新鲜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新鲜单节段OVCF患者12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弯角组(n=65)和单侧组(n=59),弯角组行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单侧组行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总治疗费用。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2组疼痛、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2组椎体压缩率、Cobb角、骨密度。观察2组骨水泥分布情况,记录2组术后6个月内骨水泥渗漏、再发骨折、伤口感染、伤口延迟愈合发生率。结果弯角组手术时间长于单侧组,透视次数少于单侧组(P<0.05),但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及总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ODI、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椎体压缩率较术前降低,Cobb角较术前变小,骨密度较术前增大,且弯角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椎体压缩率较单侧组低,Cobb角较单侧组小(P<0.05)。弯角组骨水泥分布合理率高于单侧组(P<0.05),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单侧组(P<0.05);2组再发骨折、伤口感染、伤口延迟愈合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相比,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减少透视次数,降低骨水泥渗漏率,改善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角及骨水泥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兴教学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经X线确诊为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41例患者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n=19)与对照组(n=22),对照组患者采用肌腱线缝合修复三角韧带结合下胫腓螺钉固定;研究组患者采用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踝-后足评分(AOF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内踝间隙;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11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AOFAS评分[研究组(52. 39±7. 10)分、对照组(53. 01±5. 88)分]及VAS评分[研究组(7. 89±2. 01)分、对照组(7. 51±3. 05)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研究组患者的AOFAS评分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为(85. 21±3. 11)分、(90. 12±2. 10)分,优于对照组[分别为(82. 11±4. 27)分、(88. 58±7. 12)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术后3个月(4. 62±0. 99)分及术后6个月(2. 01±0. 32)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 01±1. 21)分、(2. 57±0. 87)分],但两组间比较,亦无显著差异(P0. 05)。研究组患者的内踝间隙术后3个月为(2. 21±1. 11) mm,术后6个月为(2. 33±0. 59) mm,均优于术前(6. 12±1. 11) mm;对照组患者的内踝间隙术后3个月为(2. 59±1. 51) mm,术后6个月为(2. 98±1. 09) mm,均优于术前(5. 98±1. 89) mm;对照组患者的内踝间隙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有增大趋势;两组患者术前的内踝间隙[研究组(6. 12±1. 11),对照组(5. 98±1. 89)]无显著差异(P0. 05);两组术后3个月的内踝间隙[研究组(2. 21±1. 01) mm,对照组(2. 59±1. 51)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术后6个月[研究组(2. 33±0. 59) mm,对照组(2. 98±1. 09) m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皮瓣坏死。随访发现,骨折均顺利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断裂、骨折延期愈合等不良事件。对照组1例患者术后下胫腓及内踝复位不良。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时,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与肌腱线缝合修复三角韧带并下胫腓螺钉固定均是治疗三角韧带损伤的有效方法。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操作简便,术后恢复良好,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自体及异体腱移植治疗膝关节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单侧膝关节韧带损伤的青壮年患者252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自体肌腱移植组及异体肌腱移植组,每组126例.2组患者分别采用自体及异体两种腱移植材料来修复患侧膝关节韧带,以健侧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18个月,评估患者的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IKDL评分),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自体肌腱移植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患侧膝关节均可达屈曲及伸直功能正常范围.自体腱移植术后动静脉损伤17例,无免疫排斥,血栓形成6例、骨筋膜室综合征并发症3例.23例患者早期出现患者肢体麻木等神经受损表现,均经治疗后消失.Lysholm评分、IKDC评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4.327,P<0.05).异体肌腱移植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患侧膝关节均可达屈曲及伸直功能正常范围.异体腱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10例,血栓形成6例、骨筋膜室综合征5例、动静脉损伤10例等并发症.20例患者早期出现患者肢体麻木等神经受损表现,均经治疗后消失.Lysholm评分、IKDC评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3.54,P<0.05).2组患者对照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肌腱移植的并发症少于异体肌腱移植,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及异体腱移植术均能明显促进膝关节韧带损伤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观察采用双切口联合入路360°内固定治疗高能量闭合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收治的高能量闭合性Pilon骨折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双切口联合入路组和传统后外侧入路组,每组各30例。双切口联合入路组患者采用双切口联合入路360°内固定治疗,传统后外侧入路组患者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踝关节评价分级系统(Mazur)评分、软组织修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双切口联合入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83. 3%(25/30)]显著高于传统后外侧入路组[56. 7%(17/30)],疼痛VAS评分[(3. 7±1. 1)分]显著低于传统后外侧入路组[(5. 7±1. 2)分],Mazur评分[(90. 4±8. 5)分]显著高于传统后外侧入路组[(78. 8±6. 9)分],软组织修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8. 1±1. 9) d、(14. 5±2. 2)周]均显著短于传统后外侧入路组[(14. 1±2. 6) d、(23. 0±4. 1)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 0%(3/30)]显著低于传统后外侧入路组[33. 3%(10/30)],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采用双切口联合入路360°内固定治疗高能量闭合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较传统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显著,更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缩短患者软组织修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