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评价博莱霉素加常规化疗药物及碘油乳剂在肝动脉化疗栓塞中对原发性肝癌肿瘤的祛血管作用及其副反应。方法 对15例大的原发性肝癌经过常规药物和碘化油肝动脉化疗栓塞后疗效不满意的病例,采用常规化疗药物加博莱霉素及碘化油乳剂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比较栓塞后肿瘤血管支数的变化,栓塞后一周肝功能及血常规恢复情况。结果 应用博莱霉素治疗前血管减少值24±4.75,应用博莱霉素治疗后血管减少值43±11.89,二者比较统计学显著差异(P=0.001)。应用博莱霉素治疗前后WBC值、肝功能ALT值、BILT值及ALB值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博莱霉素治疗前后发热反应发生率均为73.3%,呕吐反应发生率为53.3%。应用博莱霉素治疗前疼痛发生率为80%,应用博莱霉素治疗后疼痛发生率为60%,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博莱霉素加常规化疗药物及碘油乳剂对原发性肝癌有明显祛血管作用,副反应很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巨块型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发热与近期疗效的关系及影响术后发热的相关因素。方法 120例巨块型肝癌患者依据TACE术后发热的有无分为两组。A组术后发热,B组术后无发热。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在首次介入治疗后的变化。分析影响TACE后发热的因素。结果 首次介入术后约1.5个月行CT检查。使用RECIST标准评价疗效A、B两组的CR、PR、SD、PD分别为0,11.11%,71.11%,17.78%和0,0,33.33%,66.67%。有效率(OR)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四种碘油沉积的类型发热概率依次为100%、93.33%、81.93%和0。血供类型、中重度肝动-门静脉瘘、使用明胶海绵、肿瘤中心出现液化坏死、碘油使用量大于25mL可能是影响术后发热的因素。结论 巨块型肝癌介入术后出现发热的临床症状提示患者肝内病灶栓塞充分,碘油沉积良好,病灶稳定不易进展,短期疗效佳。分析影响术后发热的因素可能有助于评价巨块型肝癌患者的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区疼痛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肝区疼痛与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11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TACE术后肝区疼痛程度分为两组,A组无明显肝区疼痛,B组有明显肝区疼痛,比较两组病灶在首次介入治疗后的反应,分析TACE后肝区疼痛的相关因素。结果首次介入术后4~6周行CT检查,按RECIST标准评价疗效,A、B两组CR、PR、SD、PD分别为0、1.45%、88.41%、10.14%和0、14.29%、81.63%、4.08%,有效率OR(CR+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7)。分析术后疼痛原因可能与术前病灶血供、包膜、肝硬化和术后病灶碘油充填类型有关,其中碘油沉积分型与疼痛分级呈负相关(r=-0.539,P<0.01)。结论介入术后肝区疼痛多提示患者肿瘤栓塞效果好、预后好。充分认识TACE后肝区疼痛与疗效相关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门诊应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价值及其应用于门诊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部切割针穿刺活检的门诊患者782例。穿刺后即刻CT复查,患者留院观察1h后无症状者出院。计算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782例全部穿刺成功。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65%、94.54%、100%。气胸、咯血发生率分别为19.31%(151/782)和6.52%(51/782)。6例(6/782,0.77%)患者穿刺后需入院治疗,其中2例接受胸腔闭式引流,2例出现血胸,另2例离院后出现呼吸困难再次入院治疗。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可安全应用于门诊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肝细胞癌(HCC)残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新生血管的相关性。方法取TACE后手术切除的HCC组织标本24份(TACE组)和未经任何治疗直接手术切除的HCC组织标本30份(单纯手术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残癌组织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MVD(CD34标记)]。结果 HIF-1α和VEGF在TACE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83%、91.67%,显著高于单纯手术组(66.67%、63.33%,P=0.008、0.016);TACE组残癌组织中MVD值显著高于单纯手术组(P〈0.001)。TACE组残癌组织中HIF-1α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546,P=0.006);HIF-1α、VEGF表达与MVD值变化呈正相关(r=0.512,P=0.010;r=0.793,P〈0.001)。结论 TACE后能明显上调HIF-1α的表达,HIF-1α/VEGF通路在血管新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HCC经TACE后残癌复发、转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右叶后段原发性肝癌病灶较前段易发生侧支循环的可能机制。方法取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组织标本57份和未经任何治疗直接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组织标本40份(单纯手术组),按影像学检查符合筛选标准3l例分两组。A组:13例,病灶位于肝右叶前段(V、Ⅷ段);B组:18例,病灶位于肝右后段(Ⅵ、Ⅶ段)。采用免疫组化联酶卵白素染色(SP)法,检测残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MVD(CD34标记)]。结果 TACE组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组,分别为86.0%和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TACE组MVD值较单纯手术组显著增高,分别为79.37±15.36和43.23±1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TACE组VEGF蛋白阳性表达与MVD值变化呈正相关(r_s=0.493,P<0.01)。B组病灶周围MVD略高于A组,分别为80.44±13.74和78.08±15.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诱导的新生血管生成理论可能并非肝右叶前后段病灶侧支循环建立差异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感染性肝癌经TACE后Caspase-3与FAK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行TACE治疗后外科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标本38份,其中HBV感染者27份,无HBV感染者11份,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残癌组织中Caspase-3与FAK的表达情况。结果 HBV感染组中Caspase-3与FAK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2%和81.5%,未感染组中阳性率分别为63.6%和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P=0.017)。HBV感染组中Caspase-3与FAK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433,P=0.020)。结论 HBV 感染性肝癌较非HBV感染性肝癌Caspase-3表达下调,FAK表达上调,乙肝病毒影响TACE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CT监视在特殊部位肝癌射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超声引导联合CT监视经皮射频治疗45例(75个病灶)特殊部位肝癌患者。统计消融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情况。1个月后复查CT、MRI资料,观察病灶的消融情况。结果消融术中无严重并发症,15例(33.3%)术后出现一过性发热;16例(35.6%)出现腹痛;3例顽固性咯呃逆;6例(13.3%)出现恶心。射频治疗后1个月随访显示,邻近膈肌13个病灶,其中病灶完全消融12个(92.31%);邻近胆囊8个病灶,完全消融6个(75%);邻近肠管5个病灶,完全消融5个(100%);邻近大血管9个病灶,其中病灶完全消融8个(88.89%),邻近胆管14个,其中病灶完全消融13个(92.86%)。45例患者仅1例靠近胆囊患者出现肝内肿瘤新生,无一例出现肝外转移。结论超声引导联合CT监视射频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疗效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观察经导管动脉注射玻璃酸酶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兔眼动脉栓塞的价值。方法 将27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A、B、C 3组,每组9只,以微导管超选择至兔眼动脉,注射透明质酸,建立兔眼动脉栓塞模型;建模30 min后,经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分别对A、B及C组兔眼动脉注射尿激酶、玻璃酸酶及玻璃酸酶联合尿激酶,并行眼动脉造影观察各组溶栓情况,观察玻璃酸酶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兔眼动脉栓塞的价值。结果 建立兔眼动脉栓塞模型耗时12~57 min,平均(23.04±10.05) min。溶栓后10 min,A、B及C组兔眼动脉开通率分别为11.11%(1/9)、22.22%(2/9)及44.44%(4/9);溶栓30 min后各组开通率分别为11.11%(1/9)、22.22%(2/9)及55.56%(5/9),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B及C组眼动脉未能开通的兔眼球周围血运较溶栓前明显改善。结论 经导管注射玻璃酸酶联合尿激酶溶栓可用于治疗兔眼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