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M1段重度狭窄"亚满意"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20例MCA M1段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脑血管旋转造影数据建立数值模型,应用血流动力学系列软件计算手术前、后及计算机模拟狭窄部位完全修复后狭窄局部、狭窄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和管腔内总压力。术后复查DSA判断血管狭窄程度,以残余狭窄率<30%(定义为"亚满意")为手术成功。结果20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MCA狭窄率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29.9±13.2)%、(86.6±10.0)%,t=15.31,P<0.05]。20例患者术后MCA狭窄部位和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均较术前降低[狭窄部:(25.1±4.6)Pa、(49.0±13.2)Pa,穿支根部:(1.1±0.2)Pa、(3.5±0.4)Pa,均P<0.05],而狭窄近端和远端正常血管的壁剪切力均较术前增高[近端:(7.2±3.8)Pa、(3.6±2.6)Pa,远端:(12.6±5.8)Pa、(4.9±2.6)Pa,均P<0.05]。术后狭窄部位和近端正常血管壁面的总压力均较术前降低[狭窄部位:(276.5±86.3)Pa、(992.6±15.7)Pa,狭窄近端:(605.4±27.8)Pa、(992.6±15.7)Pa,均P<0.05],而穿支根部和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总压力均较术前增高[穿支根部:(58.2±5.6)Pa、(2.7±0.3)Pa,狭窄远端:(101.0±43.4)Pa、(10.3±4.3)Pa,均P<0.05]。通过计算机技术将狭窄部位管腔恢复至同两端血管完全一致时,狭窄部位、狭窄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总压力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CA M1段重度狭窄"亚满意"成形术后狭窄局部、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均较术前发生明显改变,且达到较理想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腔内再通及复合再通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OICA)的效果,并评估其安全性、手术成功率和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35例有症状的COICA患者,根据患者的闭塞节段及长度接受腔内再通手术治疗,复合手术仅在闭塞节段累及颈内动脉开口且腔内再通难以通过颈内动脉开口闭塞...  相似文献   
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ous thrombosis,CVST)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作为CVST唯一发病因素的病例,国内鲜有报道,现将1例儿童CVST合并HHcy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非急性期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ICAO)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单中心临床结果提出一种新的患者分类方法, 明确最适合血管内再通治疗的ICAO患者类型。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140例非急性期症状性ICAO患者进入研究。根据患者病变血管闭塞节段、闭塞时间、斑块性质、闭塞部位是否钙化及闭塞节段成角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57例)、中风险组(54例)及高风险组(29例)3组, 比较3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90 d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为82.9%(114/140), 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4%(16/140), 围手术期内死亡率为0.7%(1/140)。低风险组、中风险组至高风险组患者再通成功率依次为100%、85.2%和37.9%, 围手术期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0%、11.1%和34.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时109例患者预后良好, 27例患者预后不良。低风险组、中风险组至高风险组患者预后良好率分别为98....  相似文献   
5.
部分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欠理想.理论上,由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血管腔内成形术的潜在获益可能无法实现.目前适应证内应用(on-label use)的成形专用支架在一定程度上到位困难,操作也较烦琐,且其极强的径向支撑力可能与穿支受累和内膜过度增生有关.围手术期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此有关.临...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 患者女54岁.以“突发剧烈头痛6h余”主诉急诊入院,发病后2h头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前Hunt-Hess分级3级;查体:神志清,双侧外展神经受限,左侧面舌瘫,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右侧Ⅴ级,双侧Babinski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既往高血压史3年.入院当天在全麻下行“脑血管造影术+右侧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起始处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术中造影可见右侧颈内动脉动脉瘤,瘤颈约5 mm,深4 mm,长度约7mm,瘤体上可见脉络膜前动脉发出及1个子囊,术中植入1枚4.5 min×22 mm 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复查造影显示动脉瘤栓塞良好,载瘤动脉通畅;术后即刻头CT未见颅内新发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4例2019年1—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的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回顾性观察血管再通的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短期随访结果。结果24例患者中,20例(83.3%)血管成功再通,其中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TICI)2b级者6例,3级者14例;4例(16.7%)血管再通失败。共6例(25.0%)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20例血管再通成功的患者中,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高灌注脑出血1例,3例患者均行保守治疗,术后2周内出血均吸收,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例患者血管再通成功后突发心脏骤停死亡。4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血管破裂1例,血管夹层1例。23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5.0±1.3)个月(3~6个月)。20例血管再通成功的患者中,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再通血管再次闭塞,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再发;其余患者无缺血症状再发,但影像学证实与术后即刻比较,1例血管狭窄率为42%,4例血管狭窄率≤10%。4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脑缺血症状均再发。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采用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是可行的,相对安全;在短期内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有再闭塞的风险;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导丝留置技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价值、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闭塞5例,椎基底动脉闭塞4例.采用导丝留置技术快速准确判断血管闭塞特征,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治疗.结果 15例患者经导丝留置技术均成功准确判断病变血管闭塞特征.13例(87%)闭塞血管即刻再通,其中10例脑梗死溶栓后血流分级(TICI)评分达3分,5例2b分;2例因血栓负荷量大、闭塞节段长,多次取栓效果不佳,血管再通失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由术前19.2±7.0改善至术后1周6.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10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结论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安全有效,导丝留置技术可安全、方便快捷、准确地判断出闭塞血管特征,减少手术操作,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9.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IVST)是较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病因复杂,发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误诊及死亡率较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IVST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多种治疗IVST的新技术也开始在临床应用,但目前国内尚缺乏相关的诊疗指南.现就国内外IVST的治疗方法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预后差,介入闭塞开通术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传统介入路径为股动脉穿刺入路,股动脉路径闭塞或迂曲时,桡动脉穿刺路径也可作为补充,但如血管先天变异将增加手术难度。我科收治1例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双侧髂动脉闭塞合并迷走型左侧椎动脉患者,经桡动脉行对侧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开通手术,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以"头晕2 d加重伴右侧肢体无力12 h"为主诉急诊入院。入院前2 d出现头晕,表现为站立不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