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崔丹  丁敏  李伟建  池嘉昌  李萍  翟博 《肝脏》2020,(4):355-358
目的评估微波消融治疗肝尾状叶大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总结2011年12月至2018年9月上海市仁济医院13例尾状叶原发性大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探讨微波消融治疗尾状叶大肝癌的完全消融率、并发症以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消融。初次完全消融率10例,总消融12例;1、2,3年总体生存分别为11例、10例和6例;2例发生消融相关性梗阻性黄疸,经治疗后恢复正常,未见相关手术死亡。结论对于高危部位的尾状叶肝脏大肿瘤,微波消融治疗安全、有效、可行,可作为不可切除患者有潜力的候选或替代。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0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7个月余入院.体检:上腹可触及大小约15 cm×10 cm一包块,质硬,活动度差,表面欠光滑,无压痛.实验室检查:糖链抗原19-9和甲胎蛋白(AFP)均正常.B超示:腹腔巨大占位,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导管室内平板探测器CT(FDCT)技术定量评估肝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行性.方法 25只新西兰大白兔VX2肝肿瘤模型构建后行FDCT检查,重建肿瘤血容量(BV)灌注图,分别检测肝肿瘤和肝实质BV值.FDCT检查后处死所有实验兔,取相应部位肝肿瘤标本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分析肝肿瘤BV值与MVD和VEGF表达的关系.结果 25只实验兔中22只兔(88%)成功完成FDCT检查,BV灌注图均清晰显示肝组织和肿瘤,肝肿瘤表现为高灌注环伴低灌注中心的环状强化模式.肿瘤BV值与MVD和VEGF分级均存在良好相关性(P值均<0.05),MVD与VEGF分级呈正相关(r=0.504,P<0.001).结论 导管室内FDCT检查可定量评估肝肿瘤血管生成情况,可能有助于肝肿瘤介入诊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肝灌注CT增强扫描检查在肝癌TACE术后局部病灶活性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38例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术后6周在Siemens128排CT上行全肝灌注CT增强扫描和DSA造影。根据全肝灌注扫描图像获得肝脏灌注参数,与DSA造影结果进行对比,以DSA造影作为标准,分别分析CT灌注对TACE术后局部肿瘤活性的显示情况。结果全肝CT灌注共检出病灶42处(100%),诊断正确率88.09%,灵敏度94.11%,特异度62.50%,阳性预测值=91.42%;阴性预测值=71.42%;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613。TACE术后局部肿瘤生长区的相关灌注参数与非瘤区肝组织的灌注参数,两者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指数(HAI)和肝门脉灌注(PV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肝灌注CT增强扫描能很好的显示肝癌TACE术后局部病灶的活性,在肝癌TACE术后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CTPI)技术观察小体积(SFS)肝动物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降低门静脉灌注量(PVP)手术对其影响。材料与方法2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两组,对照组(n=10)仅行扩大肝切除术建立SFS肝模型,调节组(n=10)行扩大肝切除术后加脾切除术以降低PVP,运用CTPI在术前术后分别测量两组动物的灌注参数,分析和比较灌注值的变化和预后。结果调节组术后7天生存率为40.0%,优于对照组的0.0%(P=0.020)。对照组术后PVP增加率为(193.7±55.1)%,与切除肝质量与体重比值(RLBWR)之间存在弱相关性(r=0.465,P=0.033),调节组术后PVP增加率为(101.4±32.5)%,与RLBWR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167,P=0.644)。术后PVP与血清谷草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均呈明显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运用CTPI可观察SFS肝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和脾切除术对血流灌注的影响,降低PVP能改善SFS肝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MWA治疗肺转移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接受CT引导下MWA治疗的60例肺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CT引导下MWA治疗肺部肿瘤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结果 60例患者100个病灶术后1个月复查98个病灶完全消融,完全消融率为98.0%。术后1个月内无一例因MWA造成的死亡,1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3例患者发生咯血,1例胸腔积液,9例气胸,对症处理后均好转。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MWA治疗肺转移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MWA)治疗膈顶部肝肿瘤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3月-2017年12月期间接受超声引导下MWA治疗的133例隔顶部肝癌患者(A组)及同期接受治疗的136例肝癌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超声引导下经皮MWA治疗膈顶部肝肿瘤的技术路线、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MWA治疗后,A、B组的完全消融率分别为88.7%和95.6%,A组患者的完全消融率明显低于B组(P=0.036)。两组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3.5%和39.0%,术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0.8%、57.7%和50.3%。B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9.0%和57.8%,术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2.1%、77.8%和71.9%。B组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尽管膈顶部肿瘤位置的特殊性影响MWA的治疗效果,且术后更易复发,但膈顶部肿瘤并非MWA的禁忌证,MWA仍是治疗膈顶部肝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icroRNA-218(miRNA-218)下调肝细胞癌中的E2F2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从细胞库中取得人类肝癌细胞株HepG2、Huh7、MHCC-97H、BEL-7402和正常肝细胞株L02。随后进行细胞培养和转移、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免疫印迹分析、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试验、细胞周期分析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 miR-218表达水平在癌细胞中下调。MTT生长曲线表明,当miR-218过度表达时(Huh7中的miR-218 P=0.001;在MHCC-97中的miR-218 P=0.013)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转染了miRNA-218模拟物的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荧光酶报告基因含有E2F2野生型的第3′非翻译区。这些结果表明E2F2是miR-218的直接作用对象。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了miR-218模拟物的Huh7和MHCC-97细胞株中的E2F2的相对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 miR-218通过直接作用于E2F2基因的第3′非翻译区调节E2F2的表达,从而抑制HCC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DSA结合Innova CT重建在体表区域定位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肺占位性病变患者21例,作体表区域定位后行旋转DSA采集,重建Innova CT图像,制订精确穿刺方案,在DSA导向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结果 经皮肺穿刺活检取材41次,40牧标本取得组织病理结果,阳性率97.6%,其中1例术中发生气胸,发生率4.8%.结论 DSA结合Innova CT重建引导体表区域定位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定位准确,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在诊断肺占位性病变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局部消融治疗术后单发复发肝细胞癌(rHCC)病人的远期生存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0年10月至2018年12月行局部消融治疗的73例单发rHCC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等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病人消融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62.3个月,1、3、5年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7.1%、67.5%、49.3%,多因素分析显示消融前甲胎蛋白水平、肿瘤位置是影响病人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局部消融治疗术后单发rHCC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远期生存期,消融术前甲胎蛋白>20 μg/L及肿瘤位于高危部位是导致病人生存时间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