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评价亚急性期脑梗死弥散和灌注情况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MR影像资料,包括常规DWI、IVIM成像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序列检查。通过常规DWI序列获得ADC图,IVIM序列获得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图、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图、灌注分数(f)图,3D-ASL序列获得脑血流量(CBF)图。分别测量脑梗死灶及对照侧镜像区ADC值、D值、D*值、f值、CBF值及其相对值(rADC、rD、rD*、rf、rCBF)。比较脑梗死灶与对照侧镜像区各参数的差异,并分析rADC值与rD、rD*、rf值的相关性及rCBF值与rD、rD*、rf值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灶ADC、D、D*、f、CBF值均较对照侧镜像区减低(P均<0.05)。rADC值与rD、rf值呈正相关(r=0.687、0.601,P=0.005、0.018);rCBF值与rf值呈正相关(r=0.581,P=0.022)。结论 IVIM成像能同时提供亚急性期脑梗死的灌注及弥散信息,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亚急性期脑梗塞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DCE-MRI的特征,为多期增强扫描的时相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7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Ⅰ—Ⅱ期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对照组为4例子宫体部子宫肌瘤和8名女性志愿者,术前均行常规MRI平扫、DCE-MRI扫描,选取感兴趣区域绘制增强的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TIC),计算各感兴趣区域在增强30s、60s、120s.150s时相的强化率(E),用student—t检验分析各时相强化率的差异;分析两者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特征。结果子宫内膜癌在增强早期轻度强化,与正常子宫肌层强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子宫肌瘤强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中晚期(30-150s)子宫内膜癌强化率与对照组均有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与正常肌层差异在晚期(120-150s)最大,与子宫肌瘤组差异在增强早期末段(20—30s)最大。17例子宫内膜癌,其中15例TIC呈Ⅰ型,2例TIC呈Ⅱ型:对照组TIC绝大部分呈Ⅲ、Ⅳ、Ⅴ型。结论DCE-MRI能反映子宫内膜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TIC,重点观察中晚期(60-150s)时间段内子宫内膜癌信号变化及强化率,有助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分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结合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月期间怀疑冠状动脉病变而接受CCTA检查的75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使用对比剂碘浓度为300mg/m L,能谱低剂量扫描模式,B组使用对比剂碘浓度为370mg/m L,管电压120k V,比较两组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前降支近段(LAD),右冠状动脉(RCA)的CT值,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评价图像质量等。结果 A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和碘摄入量分别为(32.08±3.12)m Gy、(10.51±2.03)m Sv和(13.86±1.09)g,较B组明显降低(P0.05);A组图像噪声为(24.12±2.27)HU,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LM、LAD、RCA近段管腔的CT值分别为(480.15±52.08)HU、(460.15±60.14)HU、(455.13±60.42)HU,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LM、LAD、RCA近段管腔的SNR、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节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等级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83,P0.05。结论能谱CT成像结合低浓度对比剂行冠状动脉检查,能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并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DCE-MRI的特征,为多期增强扫描的时相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7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Ⅰ-Ⅱ期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对照组为4例子宫体部子宫肌瘤和8名女性志愿者,术前均行常规MRI平扫、DCEMRI扫描,选取感兴趣区域绘制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计算各感兴趣区域在增强30s、60s、120s、150s时相的强化率(E),用student-t检验分析各时相强化率的差异;分析两者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特征。结果子宫内膜癌在增强早期轻度强化,与正常子宫肌层强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子宫肌瘤强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中晚期(30-150s)子宫内膜癌强化率与对照组均有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与正常肌层差异在晚期(120-150s)最大,与子宫肌瘤组差异在增强早期末段(20-30s)最大。17例子宫内膜癌,其中15例TIC呈Ⅰ型,2例TIC呈Ⅱ型;对照组TIC绝大部分呈Ⅲ、Ⅳ、Ⅴ型。结论 DCE-MRI能反映子宫内膜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TIC,重点观察中晚期(60-150s)时间段内子宫内膜癌信号变化及强化率,有助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分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评价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后侧支循环的价值.方法 对28例单侧MCA狭窄,并有侧支血管形成,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阴性的患者行3D pCASL检查,3D pCASL取2个标记延迟时间(PLD):PLD=1.5 s和 PLD=2.5 s,后处理获取相应3D pCASL的脑血流(CBF)图,以19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将对照组CBF左/右侧比值的95%可信区间作为参考值,分析病变组CBF患/健侧比值(rCBF)的特点,并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患者脑侧支循环特点.结果 将28例脑灌注异常患者分为2型:Ⅰ型(16例),rCBF(PLD=1.5 s)降低,rCBF(PLD=2.5 s)正常;Ⅱ型(12例),rCBF(PLD=1.5 s)降低,rCBF(PLD=2.5 s)降低;脑DSA结果显示:Ⅰ型患者(16例)侧支循环代偿良好,Ⅱ型患者(12例)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结论 双PLD的3D pCASL能为单侧MCA狭窄后侧支循环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WI评价子宫肌瘤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术后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24例患者共26个肌瘤在HIFU术前1周及消融后1周行DWI、CE-MRI检查,分析残留肌瘤组织的DWI信号特征,并比较DWI与CE-MRI测得的残留肌瘤组织体积。结果:24例DWI、CE-MRI均能发现残留肌瘤组织;HIFU术后1周子宫肌瘤残留区DWI信号较前略升高;术后1周残留部分平均ADC值为(1.552±0.142)×10-3 mm2/s,较术前有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DWI与CE-MRI对术后1周残留组织平均体积的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法显示,DWI与CE-MRI测量肌瘤残留部分体积呈高度相关(r=0.95,P<0.005)。结论:DWI是监测早期子宫肌瘤HIFU术后不完全消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探究。方法选取该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经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确诊的肝癌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为原发性肝癌,且所有患者均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对所有患者均行常规DSA和不同角度的DSA,对两种不同的血管造影术进行比较。结果常规DSA显示病灶59个(89.4%),17有例患者不能独立区别肝段和亚段动脉,15例患者不能确认肿瘤的供血来源;不同角度的DSA显示病灶64个(97.0%),其中48例患者清楚的显示了肝段或亚段动脉结构,不满意2例,对常规DSA和不同角度的DSA显示病灶个数、肿瘤血管显影满意以及不满意的比较,两组差异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的中的应用可使病变暴露更加清晰,同时提高了小病灶的检出率,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肌瘤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后DCE-MRI的特征。材料与方法对33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所有患者在术前1周内及术后1周行DCE-MRI检查,然后对同一肌瘤边缘的强化模式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完全消融。结果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33例子宫肌瘤,其中25例术后DCE-MRI表现为中央低信号无强化的消融区,并有窄边强化,经术后6个月复查,未见复发肿瘤组织,证实完全消融;8例消融区边缘有结节或有不规则增厚边缘强化,5例经病理学确认有残留存活肿瘤组织,3例6个月后复查表现为增大。结论子宫肌瘤被完全消融的DCE-MRI征象为中央无强化低信号区,伴狭窄强化边缘,而边缘有结节强化或有不规则增厚边缘强化,则考虑肿瘤只被部分消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瘤的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特征。方法选取23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选取瘤灶及邻近的子宫内膜为感兴趣区域,计算各感兴趣区域在增强16、32、48、64、128 s时相强化速率(Sp),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各时相瘤灶与其邻近的子宫内膜强化速率的差异;分析两者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特征。结果子宫腺肌瘤与子宫内膜的各时相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患者的子宫腺肌瘤与邻近子宫内膜的TIC形态近似,且表现为早期急速上升至峰值,后为持续的平台期。结论 MRI动态增强有助于子宫腺肌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