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再生大鼠血清诱导骨髓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观察肝大部切除大鼠再生血清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诱导骨髓干细胞向肝实质细胞分化的作用;探讨骨髓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和增殖的体外培养条件和方法,为患者应用自身骨髓细胞修复损伤肝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作肝大部切除大鼠肝再生动物模型,收集术后24h血清;分别应用鼠肝再生血清和HGF对大鼠骨髓细胞进行定向诱导分化培养;以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对分化不同阶段细胞进行检测。将分化细胞经尾静脉输入同系大鼠,观察输注细胞在肝、脾内的生长情况。结果活体移植分化细胞能定向迁移至肝和脾;体外及体内分化细胞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均表达白蛋白,并在一定时期内表达甲胎蛋白。结论大鼠骨髓干细胞在肝大部切除再生血清或HGF的诱导下能横向分化为肝实质样细胞。  相似文献   
2.
2008年10月20日,应上海市解剖学会理事长周国民教授的邀请,美国解剖学会代表团一行五人,包括美国解剖学会主席David Burr、副主席Kathryn Jones、秘书长Richard Drake、美国解剖学会专业杂志《TheAnatomical Record》主编Kurt Albertine、《DevelopmentalDynamics》主编Gary Schoenwolf首次访问上海,并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为上海市解剖学会会员等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上海市解剖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徐晨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3.
肝癌转移抑制基因在8号染色体上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寻找和克隆可能的肝癌转移抑制基因奠定基础。方法以序列标签位点(STS)为路标,运用基因组物理图谱方法分析人类染色体8p上肝癌转移抑制基因相关染色体缺失状况,从NCBI的UniSTS数据库查询STS的引物序列,以微细胞杂交克隆DNA为模板(A9/C5F1和A9/C5F2为转移不抑制组,A9/C5F4、A9/C5F8和A9/C5F10为转移抑制组)进行STSPCR扩增。结果人类染色体8p上从D8S542位点起至D8S1973位点区段(位于染色体8p21.1~23.1区域,约18cM)存在转移抑制组杂交克隆STS位点不同程度的获得和转移不抑制组杂交克隆组STS位点的缺失。结论D8S542~D8S1973所在的人类染色体8p21.1~23.1区域可能存在肝癌转移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4.
不同学生群体对组织学与胚胎学多媒体教学的反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春敏  刘坤  张新华  贺其志 《解剖学杂志》2003,26(6):555-555,608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制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列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也为我们改进组织胚胎学教学手段提供了新的机会。现在,我们在不同学生群体中进行组织胚胎学多媒体教学问卷调查,通过学生反馈信息的研究,发现了组织胚胎学多媒体教学在表现其特有的优点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离制备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exosomes,并研究负载相应exosomes的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分析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分泌的exosomes的成分差异。方法采用四步离心法分离exosomes,电镜观察。分离小鼠DC,并且负载高、低转移潜能细胞株的exosomes,激活T淋巴细胞后,采用^3H-TdR掺入法进行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应用蛋白质组学弱阳离子交换芯片(SELDI-TOF-MS)检测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分泌的exosomes蛋白成分的差异。结果电镜观察高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分泌的exoxomes的密度分布、exosomes内容物均不同于低转移组。CD80、CD86、MHC-;Ⅰ、MHC-Ⅱ,在高转移组分别为64.27±5.00、44.89±10.11、84.35±19.89、59.03±19.37,低转移组分别为71.53.±4.85、50.01±9.50、80.68±29.87、58.86±21.11,与对照组相比P〉0.05,负载exosomes后测得cpm值在高转移组为528.40±179.06,低转移组为78.80±24.44,与对照组相比P〈0.01。蛋白质组学弱阳离子交换芯片结果表明高、低转移组细胞系的exosomes蛋白组分有着明显的差异。结论exosomes具有潜在的免疫治疗价值,在肝癌的转移和复发防治以及生物治疗中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转染次级淋巴趋化因子基因的树突细胞(DC)瘤苗在小鼠前列腺癌中的抗肿瘤效应.方法 通过脂质体法将次级淋巴趋化因子基因转染至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构建DC瘤苗;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LC;种瘤24 d后SLC组的瘤体平均体积为(1430±86)mm3,45 d后仍有50%的荷瘤小鼠存活,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可见SLD组中CD4+、CD8+T细胞和CD11+DC的浸润率分别为(15.24±0.67)%、(¨.02±0.73)%和(14.50±0.51)%,与D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转染SLC的DC瘤苗能有效诱导抗肿瘤的免疫效应,其免疫效应是通过趋化大量CD4+、CD8+T细胞及CD11+DC至肿瘤部位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DLC-1基因表达与肝细胞癌复发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已报道人类染色体8p缺失可能与肝癌转移有关,本文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 PCR)研究位于8p的DLC-1基因mRNA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51例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外科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HCC)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根据临床病理学指标,分为高低侵袭性两组,用RQ-PCR对不同侵袭性HCC之间的DLC-1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对不同侵袭转移潜能MHCC97-L、MHCC97-H、HCCLM3、Hep3B及HepG2肝癌细胞系用同样方法分析DLC-1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非转移细胞系Hep3B和HepG2与转移细胞系MHCC97-L、MHCC97-H和HCCLM3之间DLC—1基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DLC-1蛋白表达对肝癌高转移细胞系HCCLM3细胞基质金属酶分泌的影响,进一步研究DLC-1基因在肝细胞癌转移复发中的作用.方法:构建peDNA3.1(-)-DLC-1重组表达质粒,用脂质体转染方法转染肝癌高转移细胞系HCCLM3,通过ELISA、明胶酶谱方法,研究重组质粒转染后对HCCLM3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peDNA3.1(-)-DLC-1重组质粒后转染高转移肝癌细胞系,重组质粒转染组HC-CLM3细胞培养上清中MMP-2和MMP-9分别为(46.887±2.03)和(34.683±1.98)ng/mL含量低于未处理的HC-CLM3细胞组[(47.172±2.12)和(34.468±2.54)ng/mL]和空质粒转染组[(35.528±2.89)和(31.542±2.38)ng/mL],其中MMP-2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LC-1基因表达可降低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分泌,与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是肝癌的转移抑制相关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转染大鼠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表达以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构建TGFβ1重组真核表达质粒TGFβ1-pcDNA3,以脂质体Amine介导转染大鼠骨髓DC,经过Western blot、RT-PCR、免疫细胞化学以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转染效率,应用FACS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检测TGFβ1-DC分子表型以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变化。结果:结果显示TGFβ1基因转染后可得到一定数量稳定的TGFβ1-DC,并获得有效TGFβ1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发现TGFβ1-DC表面RT1B、B7-2、ICAM-1和OX62等分子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GFβ1-DC分泌的Th2型细胞因子TGFβ1和IL-10的表达明显高于反义TGFβ1转染对照组,而Th1型细胞因子IL-12的合成则受到一定程度的下调。结论:TGFβ1基因转染可调节大鼠骨髓DC分子表型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强DC的免疫耐受性,在器官移植治疗中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SLC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及不同免疫方式抗肿瘤作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成熟肽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SLC)转染树突状细胞(DC),探讨一种基因修饰DC的新方法及其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体外构建rAAV-SLC,按MOI为10、50、100与腺病毒(Ad2)协同转染小鼠骨髓来源成熟和未成熟DC,GFP作为成功转染的示踪蛋白。RT—PCR在mRNA水平、ELISA在蛋白水平检测SLC表达,Transwell检测转染DC的培养上清对T细胞的趋化作用。瘤苗的在体效应通过C57BL/6J小鼠肿瘤模型验证。皮下接种Hepal-6肿瘤细胞后成瘤小鼠分成3组:①生理盐水对照组,瘤内或足垫注射NS;②单纯DC对照组,瘤内或足垫注射未修饰DC;③SLC基因修饰DC组,瘤内或足垫注射SLC基因修饰的DC。每隔7天注射1次,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4周后分离瘤体,用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瘤体内CD4^+T细胞、CD8^+T细胞浸润情况。结果:rAAV—SLC在MOI为100时能成功转染DC,未成熟DC的转染效率显著高于成熟DC,并产生对T细胞有明显趋化生物学活性的SLC。动物实验表明,瘤内注射SLC修饰后DC,肿瘤大小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显示瘤体内有较多的CD4^+T细胞、CD8^+T细胞浸润。足垫注射SLC修饰的DC与对照组相比,抗肿瘤作用无显著差异。结论:rAAV—SLC在Ad2的辅助下能有效转染未成熟DC并能表达具有趋化生物学活性的SLC。SLC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瘤内注射以其对CD4^+T细胞、CD8^+T细胞的吸引作用而发挥了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同时也进一步证实用树突状细胞进行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时,不同免疫方式对疗效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