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自身因素对CTA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准确性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60例临床拟诊疑为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CAG).CTA扫描采用64层螺旋CT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以CAG结果 为金标准,采用双盲法评价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并分析各种冠状动脉病变自身因素对评价狭窄准确性的影响. 结果 CTA诊断冠状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分别为76.47%、77.97%和85.71%,钙化斑块是导致64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假阳性最重要的自身因素(18/28,占64.29%),对于冠状动脉和其分支的狭窄程度的低估占假阴性结果 的66.67%(20/30),壁冠状动脉和心肌桥的漏诊占假阴性结果 的23.33%(7/30). 结论 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钙化斑块、心肌桥和小血管的狭窄病变本身均影响CTA评价狭窄的准确性,而非钙化斑块和支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第2代双源CT的三种扫描模式在不同心率、心律患者冠状动脉检查的应用效果,比较其图像质量和扫描剂量。方法根据不同心率、心律将166例冠状动脉检查者分为A、B、C组(A组:平稳低心率组,B组:平稳高心率组,C组:不稳定心律组),分别行炫速双源CTHash、Sequence或Routine扫描模式检查,记录扫描时的心率、心率变异幅度,和扫描剂量,并评价冠脉三支主干的图像质量(0~3分)。结果Flash法扫描患者67例,平均扫描剂量为(0.73±0.09)mSv;Sequence法扫描35例,平均扫描剂量为(3.73±1.27)mSv;Routine法扫描64例,平均扫描剂量为(9.07±2.96)mSv,三种扫描模扫描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扫描模式下,各支冠状动脉主干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和图像质量有相关性(P〈0.01),而心率变异幅度与前降支的图像质量有相关性(P〈0.01),与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第2代双源CT能依据患者的心率、心律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冠脉CT扫描模式,在保证较高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扫描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人和非老年人肺动脉栓塞(PE)在双源CT肺动脉造影(DECTPA)上的解剖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像表现,提高亚段级PE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老年(≥60岁)与非老年(<60岁)PE患者各32例,所有患者行DECTPA检查,以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分析DECTPA图像及PE栓子形态、解剖分布。结果 (1)PE解剖分布特点:老年组PE与非老年PE组分布相似。老年组孤立性肺亚段PE(ISSPE)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χ2=5.85,P<0.05)。(2)CTPA直接征象:1级肺动脉两组均未见栓塞病例;2级肺动脉PE分布类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6、1.275、0.002,P>0.05);3级肺动脉PE分布以偏心型充盈缺损为主,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3,P<0.05);4~5级肺动脉三型PE征象所占比例各不相同,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29、8.162、5.342、3.785、8.624、6.852,P<0.05)。间接征象: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发生率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χ2=7.819,P<0.05;χ2=4.267,P<0.05);非老年组以支气管动脉扩张征最常见。(3)DECTPA图像后处理技术:段、亚段级肺动脉显示率上,MPR优于MIP、V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120、27.974、2.902、9.111、49.049、17.963,P<0.05)。结论 PE解剖分布上老年与非老年患者相似,但老年组患者ISSPE的发生率要高于非老年组患者。老年PE分布类型以偏心型充盈缺损为主。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增强对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壁的强化特征,评价血管壁强化程度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148例临床疑为颈部血管狭窄的患者中61例行CTA、87例行CE-MRA检查,分析斑块的类型并测量邻近血管壁的强化程度以及管腔狭窄程度,评价管壁强化特征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CTA组部分患者与DSA对照.结果:CTA组:狭窄血管74支,轻度狭窄34支,中度狭窄24支,重度狭窄19支,3支完全闭塞;软斑块32块,硬斑块25块,溃疡斑6块,软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硬斑块,部分患者与DSA比较,二种检查方法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无显著性差异.CE-MRA组:狭窄血管79支,轻度狭窄28支,中度狭窄33支,重度狭窄13支,5支完全闭塞;软斑块28块,硬斑块49块,血栓2块,软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硬斑块.结论:CTA和CE-MRA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面各有优势,能够为临床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提供非常可靠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64层螺旋CT对壁冠状动脉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yocardial bridge and mural coronarv artery,MB-MCA)邻近血管折曲成角改变与壁冠状动脉长度、深度的关系,以及MB-MCA形态学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发现MB-MCA的患者(部分病例同时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测量壁冠状动脉的长度、深度,分析其与邻近血管折曲成角改变的关系及与临床的相关性.结果:MB-MCA邻近段常有折曲成角改变62.2%(61/98),其与壁冠状动脉的深度无相关性,与壁冠状动脉的长度呈负相关(P<0.01);单纯性心肌桥症状的有无与壁冠状动脉的深度、长度、邻近段折曲改变均无相关性.结论:MB-MCA邻近段的折曲成角改变对长度较短的壁冠状动脉的存在有提示作用,此特点有利于64层螺旋CT提高对MB-MCA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后处理重组相位与心率快慢变化的相关性,寻找最佳的冠状动脉重组时相.方法:采用Philips公司64层螺旋CT对252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心率50次/分到102次/分,从 R-R间期的35%到85%重组数据采集触发点进行多相位重组,以10%为间隔,将横轴面图像在工作站上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处理,分析不同心率下最佳的相位重组窗.结果:重组相位的选择与心率的快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心率小于70次/分,选用75%时相重组,图像显示为"优"占91.72%;心率大于70次/分时,选用45%时相重组,图像显示为优占89.66%.结论:不同心率条件下选择合适的相位重组,能够减少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心率快慢对于选择相位重组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CTA数据后处理重建过程中,ECG编辑功能对修正相位的应用价值。方法69例心律失常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冠状动脉CTA检查,所有患者的扫描数据均因心律不齐而采用了ECG编辑软件进行处理,比较处理前、后的图像质量,评价ECG编辑功能对修正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相位重建的应用价值。结果69例患者中,偶发房早24例,偶发室早33例,缓慢型房颤5例,快速率房颤3例,频发室早3例,Ⅱ度Ⅰ型窦房阻滞1例。经ECG编辑处理后,图像质量达到优者26例,占38%;良者32例,占46%;中者5例,占7%。图像质量差者6例,占9%。结论ECG编辑功能对改善偶发早搏(房早、室早)、较慢心率下(≤70次/分)房颤患者的CTA图像质量有较大帮助,但对频发早搏、较快心率下的房颤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克罗恩病(CD)的CT小肠造影(CTE)特征,探讨CTE在C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经临床、影像学、肠镜、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66例(研究组),所有患者皆符合WHO关于CD的诊断标准;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行CTE检查,临床及影像学诊断胃肠道系统无明显病变且排除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心功能衰竭、精神病以及碘过敏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每一病灶的部位、肠壁厚度、肠壁增厚模式、肠腔狭窄、肠管直径、强化特点、并发症及周围脏器受累情况,并结合MDCT重建图像作出诊断.CT值及肠壁厚度均测量2次取平均值.数据分析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克罗恩病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为回肠(80.3%),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肠壁增厚(95.5%).CTE检查除了能显示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外,还可清晰显示病变肠管周围的并发症,包括肠系膜水肿及增厚、肠系膜淋巴结增生、蜂窝织炎、腹腔脓肿、窦道和窦管形成.66.7%患者可见梳征,有梳征的患者多为A型或B型肠壁增厚(65.9%),而无梳征患者多为C型或D型肠壁增厚(78.9%)(P<0.01),提示梳征与疾病活动度相关.结论: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的诊断、活动性判断及并发症诊断具有独到的优越性,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同时还应结合临床症状、肠镜检查以及传统的钡剂小肠造影以正确、完整诊断CD.  相似文献   
9.
MD-CTA对颈动脉不同类型粥样斑块血管壁强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动脉粥样硬化(AS)血管壁的强化特征,评价血管壁强化程度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212例临床拟诊为颈部血管狭窄的患者接受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检查。根据颈动脉有无AS斑块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分析斑块的类型并测量邻近血管壁的强化程度,评价管壁强化特征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102例,共检出斑块145处,43例发生在双侧,59例发生在单侧。其中富含脂质的斑块16处,纤维化斑块34处,钙化斑块95处。相应的血管壁强化程度:富含脂质斑块为(33.63±7.02)HU,纤维化斑块为(25.21±7.54)HU,钙化斑块为(22.67±4.08)HU。而110例对照组血管壁强化程度为(26.45±6.47)HU。统计学分析显示富含脂质斑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P=0.0001);纤维斑块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P=0.345);钙化斑块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t=5.07,P<0.05)。富含脂质斑块的强化程度与管壁强化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r=0.89,P<0.01)。结论AS血管壁强化程度与斑块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相关性,血管壁强化程度越高提示斑块稳定性越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