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缝匠肌蒂髂骨植骨术治疗股骨颈骨折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颈骨折目前主要存在问题是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率较高,前者为15~20%,后者为25~35%。近年来许多学者报告用带肌蒂植骨术能提高骨折愈合率及降低坏死率。1973年Meyers用股方肌蒂骨块加内固定治疗150例新鲜股骨颈骨折,其愈合率达90%,股骨头坏死率仅8~11%。1979年北京报告10例新鲜青壮年型骨折,用同法治疗全部成功。我院自1979年12月开始,应用缝匠肌蒂髂骨植骨术治疗新鲜与陈旧股骨颈骨折27例,现将随访1年以上的15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47例。其中为稳定斑块(stable plaques,SP)组87例,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s,VP)组60例。选取同期本院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为阴性的表观健康体检者200名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组。测定所有纳入者血清Lp-PLA2、HCY、HDL-C浓度及血浆D-D浓度,评价这些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性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指标组间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各指标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性能。结果VP组血清Lp-PLA2、HCY及HDL-C浓度及血浆D-D浓度均高于SP组(t=25.387、3.636、0.036、44.735,P<0.05)和HC组(t=21.788、2.890、0.032、41.5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分析结果显示,单独检测时,Lp-PLA2[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920]的诊断性能最高,其次为HDL-C(AUC=0.903)、D-D(AUC=0.757)及HCY(AUC=0.698);两两联合检测时,Lp-PLA2+HDL-C(AUC=0.985,Se=96.7%,Sp=93.1%)的诊断性能最高,在此基础上增加D-D(AUC=0.994,z=0.846,P=0.398)或HCY+D-D(AUC=0.997,z=1.864,P=0.062)均未能显著提高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性能。结论单独检测时,Lp-PLA2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性能优于HCY、HDL-C及D-D,Lp-PLA2+HDL-C联合检测对易损斑块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85年以来采用双弹性髓内钢板治疗不稳定型胫腓骨骨折30例(32侧),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16~54岁,平均33.6岁。开放性骨折8例,闭合性骨折22例。骨折部位:中上段4例,中段19例,中下段7例。骨折类型:螺旋型15例,斜型6例(8侧),横断型6例,粉碎型3例。其中18例切开复位,4例闭合复位,8例开放骨折(都在6小时内)清创术后应用双弹性髓内钢板,均获成功。手术时间20~60分钟,平均45分钟。无1例输血。术后10~12天小腿小夹板外固定开始扶拐下床行走,30~46天拆除小夹板外固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87年6月~1989年11月采用架肩牵引复位双头结带布外固定的新方法治疗锁骨骨折5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6例,男42例,女14例。年龄13~64岁,平均38岁。其中左侧37例,右侧19例。致伤原因:跌倒时掌心着地的26例,肩部外侧着地的18例,暴力直接作用于锁骨的12例。骨折类型:横型骨折37例,小螺旋型骨折11例,柳枝型骨折5例,粉碎型骨折3例(其中合并1例开放骨折)。伤后至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ABCD3-Ⅰ评分及血清微小RNA-146a(miR-146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发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TIA患者,根据TIA后30天内是否继发CI分为CI组42例和非CI组48例。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及入院时的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水平;分析CI组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IA后继发CI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测ABCD3-Ⅰ评分、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血清miR-146a对TIA后继发CI的预测效能。结果 CI组重度颈动脉狭窄率、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均明显高于非CI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ABCD3-Ⅰ评分、血清miR-146a与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ABCD3-Ⅰ评分与血清miR-146a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3个月内TIA发作次数≥3、重度颈动脉狭窄、ABCD3-Ⅰ评分≥8.33分和血清miR-146a≥1.79均为影响TIA后继发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血清miR-146a和ABCD3-Ⅰ评分预测TIA后继发C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0、0.889和0.854。结论 颈动脉超声、ABCD3-Ⅰ评分和血清miR-146a对TIA后继发CI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其中血清miR-146a的预测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