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5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本实验以SD大鼠为材料,阻断单侧和双侧颈总动脉血流10分钟,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大脑中动脉壁含血管活性肠肽(VIP)和含神经肽Y(NPY)神经纤维的长度密度(LV)和形态作了研究,结果见含VIP神经纤维LV在缺血后早期(第1、3和7天)比正常增加,随后逐渐下降至正  相似文献   
2.
<正> T-激肽原(T-kininogen,T-Kg)是属于血管舒缓素-激肽系统(Kallikrein-kininsystem,Kks)的蛋白多肽.为进一步探讨T-Kg在神经系统的定位和作用,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研究了T-激肽原在大鼠腰骶髓及L_(46)背根节的分布.研究发现T-激肽原分布于L_(46)背根节及腰骶髓灰质的第Ⅰ、Ⅱ、Ⅲ、Ⅳ、Ⅸ层神经元及脊髓白质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结果提示:在背根节的感觉神经元、腰骶髓白质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以及灰质的第Ⅱ、Ⅲ、Ⅸ层神经元内T-Kg和Hkg、Lkg及Bk等可能共存.这进一步提示,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存在内源性的Kks.它们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线栓法所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的时程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制造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的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采用干湿称重法测定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刻大鼠损伤侧脑组织的含水量。结果:脑缺血3h,大鼠损伤侧脑组织含水量开始增高,随着再灌注的进行,脑组织含水量继续缓慢增高,至再灌注4h时显升高,直至再灌注16h时达到最高。结论:线栓法所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的程度在16h内呈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4.
对于腘线(比目鱼肌线)的形态及其临床意义,过去很少有人注意,也缺少这方面的报导。1976年,A.H.Levine et al在《Radiology》中第一次报告五例不常见的过于隆起的腘线(比目鱼肌线),指出它在胫骨近侧段伤病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的意义,促使我们观察和  相似文献   
5.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ABC法,以引产死亡胎儿13例和死亡足月产新生儿4例为材料.对其树皮质Brodmann17区NPY样阳性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新生儿视皮质NPY样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灰-白质交界区和浅层白质内.NPY样阳性神经元为非锥体形神经元,以多极和双簇状神经元为主,还有部分双极和不成熟神经元.阳性神经元有大量的突起,在交界区和浅层白质内形成浓密的纤维网,而皮质层内种经纤维相当稀疏.发育学研究显示,胎龄22周已有阳性神经元出现,随着胎龄的增长,阳性神经元的密度、体积、突起的数量和长度不断增长,成熟神经元的比例也逐渐增加,阳性神经元逐渐向皮质迁移.  相似文献   
6.
<正>据文献报道,mCALPAIN(CALCIUM ACTIVATED NEUTRAL PROTEINASE Ⅱ)在轴突及髓鞘的演变中起关键作用,并与细胞骨骼蛋白质的更新和退变有关.为研究这种蛋白酶在脑缺血时神经元受损中所起的作用,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查了这种酶在脑缺血后的表达.取10只SD大白鼠,按CHEN等氏改良法造成大脑单侧局部缺血动物模型(永久性阻断左侧大脑中动脉的主支的同时,暂时阻断双侧颈总动脉).动物分二批,存活中各为6/小时及24小时,行心内灌注固定.取大脑运动区按常规作恒冷箱冰冻切片,片厚40μm,每6片取1片,贴片按ABC法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验.另一套片用NISSL染色.在大脑运动区尼氏染色及mCALPAIN样免疫反应性均在局部缺血区与非缺血区出现明显分界线.6小时组在缺血区Ⅱ~Ⅴ层神经元的尼氏染色减弱,而mCALPAIN样免疫反应性明显增强,并随存活时间增加而更甚,24小时组的尼点染色更弱,而mCALPAIN样免疫反应性更强.结果提示,这种蛋白酶可能与迟发性神经元损害有关.与我们以前研究实验性脊髓损伤动物的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7.
<正> 本文用免疫细胞组织化学ABC法和高尔基电镜技术,对41例人胎(17周到足月)外侧膝状体背侧核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形态分布和发育进行了研究。并对大小细胞层的细胞形态、密度、密度净减率、体积、体积净增率、占尼氏染色细胞百分率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含SOM神经元以小型为主;均匀分布于6层中,包括板层之间其生前发育呈不等速进  相似文献   
8.
<正>分布于冠状动脉的神经,除了经典的肾上腺羹能和胆碱能神经之外,还有肽能神经,在对心脏血供的调节中起一定的作用.了解这些肽能神经的分布和功能,将有助于冠心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用广州地区收集的引产死亡人胎52例,藉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详细观察左、右冠状动脉干,大分支、心室和心房壁内小分支等处的P物质能(SD),血管活性肠多肽(VIP)能和神经肽Y(NPY)能神经的分布,和心壁内神经节内这三种肽能神经元的形态,用体视学方法测量各部的纤维密度.  相似文献   
9.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仪,研究了激肽原在腰骶髓及L4~L6脊神经节的分布,以及坐骨神经切断后,其在相应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激肽原分布于L4~L6脊神经节及腰骶髓灰质的第Ⅱ,Ⅲ,Ⅳ,Ⅸ层神经元及脊髓白质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在神经损伤后,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激肽原相对含量,在损伤后第15h是减少的。以后逐渐增多,到损伤后24h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在第48h,72h,其含量明显超过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以人流胎儿为材料,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采取血管全层铺片和恒冷箱冰冻切片),对人冠状动脉壁及其周围的P物质(S P)能神经纤维和胞体的分布和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 P阳性神经纤维在人冠状血管主要分布于心外膜冠状动脉,特别是心外膜冠状动脉分支的起始处。心外膜冠状动脉各层及动脉旁均有S P阳性神经纤维,动脉外膜及动脉旁阳性纤维丰富,而中膜及内膜内阳性纤维则较少。此外,还发现沿冠状动脉分布着大量的S P阳性神经元胞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