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
陈俊霞  杜秀敏  李淑然 《河北医药》2010,32(19):2772-2773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心理反应较剧烈,我院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的120例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络泰和黄芪注射液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中药络泰和黄芪注射液与西药结合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和作用机制,分析比较两种药物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用RIA和ELISA法检测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内皮素-1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并与只用西药治疗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络泰组和黄芪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血浆中内皮素-1含量为(77.56&;#177;15.84)和(76.74&;#177;15.30)ng/L,vWF为(97.22&;#177;33.84)%和(90.30&;#177;174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1);络泰组和黄芪组在治疗后内皮素-1为(57.90&;#177;11.57)和(57.83&;#177;8.56)ng/L,vWF含量(59.73&;#177;14.8)%和(60.42&;#177;17.11)%,两组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lt;0.01);单用西药组治疗后内皮素-1水平降低的不明显(P&;gt;0.05),vWF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与络泰组和黄芪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冠心病西药的基础上,再加以中药络泰和黄芪注射液,可以提高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反复增量柯萨奇病毒B3m(CVB3m)感染对小鼠心肌的影响,建立病毒性心肌病动物模型.方法 80只3~4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心肌病组、单次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于首次感染病毒后第120 d处死小鼠,应用阻抗微分法测定心输出量,病理及组织化学技术分析心肌病理损伤和胶原系统改变,计算胶原容积分数.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太宁乳膏用于缓解回肠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所致局部疼痛的效果。方法:将68例回肠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致局部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34)患者造口护理时使用太宁乳膏,对照组(n=34)患者造口护理时使用皮肤保护膜。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缓解疼痛的效果。结果:太宁乳膏对回肠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所致局部疼痛的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太宁乳膏对于缓解回肠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所致疼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基因转移对动脉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日本凝血病毒(HVJ)-人工病毒包膜(AVE)脂质体介导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基因转移对损伤血管局部血栓形成抑制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兔球囊损伤髂动脉局部分别转染含TFPI基因(TFPI组)或pcDNA3.1质粒(空质粒组)的HVJ-AVE脂质体复合物或HVJ-脂质体(空载体组)或生理盐水(盐水组),1,3和7天后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局部TFPI表达;组织病理学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各组血栓形成情况;各组实验动物观察6个月评价这种疗法的安全性。结果:TFPI基因转移后1天即检测到TFPI mRNA表达,第3天为高峰;TFPI组血栓形成例数明显少于其它3组(P<0.05);体内凝血指标及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重要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变化;各器官未见到HVJ感染及复制迹象。结论:HVJ-AVE脂质体介导TFPI基因转移能够安全而有效地抑制损伤血管局部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兔髂动脉球囊剥脱术后局部灌注重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蛋白对血管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2/2004-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及心内科完成。选择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2组,重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12只和生理盐水组12只。①建立髂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将3.0~3.5mm OTW球囊导管沿导丝送人左髂动脉,使球囊近端距腹主动脉远端1cm。以606kPa扩张球囊,反复推拉3次,以剥脱血管内膜。撤出导丝,经OTW球囊按分组分别注入重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蛋白300峭和生理盐水1.5mL。球囊压力50kPa,保留20min后撤除。术后给予动物高胆固醇饮食(胆固醇、蛋黄粉、脂肪)4周。②测定横切面管腔面积、内弹力板内管腔面积、外弹力板内管腔面积、计算新生内膜面积(内膜面积=内弹力板内管腔面积-横切面管腔面积)、中膜面积(中膜面积=外弹力板内管腔面积-内弹力板内管腔面积)和新生内膜与中膜面积比,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每段血管的数值均由2名人员读取3张切片(间隔30μm)数值计算均值而得。观察局部血管组织病理学变化,观察实验血管段新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2组24只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过程中无脱失值。①造膜结果:经过2周高胆固醇饮食饲养后兔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于饲养前[(17.73&;#177;7.42),(1.10&;#177;0.26)mmol/L,P〈0.01],经形态学观察确认为典型的髂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模型。②组织病理图像分析:重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外弹力板内管腔面积、内弹力板内管腔面积、横切面管腔面积分别高于生理盐水组[(1.59&;#177;0.41),(1.21&;#177;0.40),(0.80&;#177;0.22)mm^2,(1.16&;#177;0.36),(0.79&;#177;0.47),(0.24&;#177;0.19)mm^2,P〈0.01]。重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与中膜面积比显著少于生理盐水组[(0.23&;#177;0.21)mm^2,0.74&;#177;0.64,(0.55&;#177;0.24)mm^2,1.61&;#177;0.79,P〈0.01]。结论:应用重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灌注的方法,经病理学验证可以有效地抑制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新生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尿液分析仪(UF-1000i)检测参数细菌计数以及WBC计数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78例具有尿频、尿急和尿痛的患者尿液WBC计数和细菌计数,以及尿液干化学亚硝酸盐检测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分析WBC计数和细菌计数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以logisitic回归分析上述三个指标与尿路感染的关系是否独立。结果 WBC计数以及细菌计数诊断尿路感染的曲线下面积(95%可信区间)分别为0.90(0.83~0.97)和0.95(0.91~0.9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计数的最佳诊断界值为46.45个/μl,此时的诊断敏感性(95%可信区间)以及特异性(95%可信区间)分别为0.79(0.61~0.91)和0.91(0.79~0.98)。细菌计数的最佳诊断界值为251.20个/ml,此时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1(0.76~0.98)和0.84(0.71~0.94)。亚硝酸盐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45和0.98。WBC计数、细菌计数和亚硝酸盐检测结果均与尿路感染独立相关。结论WBC计数、细菌计数和亚硝酸盐检测对尿路感染均有一定益处。其中WBC计数与细菌计数对尿路感染的诊断效能相似。三者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互不重叠,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尿路感染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HBV-DNA荧光定量PCR技术,是判断HBV感染者是否存在病毒复制及其含量高低最直接、灵敏、特异的方法,尤其对于ELISA法检测HBsAg、HBeAg阴性者,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为此我们对常规血清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中HBsAg、HBeAg阴性者的临床标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肝癌患者血清IGF-Ⅱ水平与AFP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 (PHC)患者血清IGF -Ⅱ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PHC和肝硬化患者血清IGF -Ⅱ和AFP含量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PHC组血清IGF -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阳性检出率为 78 9%、特异性为 6 1 7%、诊断有效率为 4 8 7% ;肝硬化组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但与肝癌组比较则明显降低 (p <0 0 1) ,阳性检出率为 6 7 7%。结论 :血清IGF -Ⅱ测定有助于PHC和肝硬化患者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 ,IGF -Ⅱ和AFP联检可以相互补充 ,提高PHC的阳性检出率 ,尤其是对于AFP阴性的PHC患者具有重要筛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