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多种微创技术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1年1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8例(88条肢体)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取栓组)和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多种微创技术(联合组)患者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足趾血氧饱和度(SO2)及足部皮温的改变情况,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死亡率、截肢率及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取栓组和联合组患者术后的ABI、足趾SO2及足部皮温与同组术前比较均升高(P<0.05);2组患者术前ABI、足趾SO2及足部皮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患者的ABI、足趾SO2、足部皮温及其改变值较取栓组均升高 (P<0.05)。术后取栓组患者的死亡率、截肢率、肌病肾病代谢性综合征(MNMS) 发生率、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及一过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分别为13.04% (6/46)、17.39% (8/46)、26.09% (12/46)、26.09% (12/46)及13.04% (6/46),联合组分别为4.76% (2/42)、7.14% (3/42)、14.29% (6/42)、9.52% (4/42)及9.52% (4/42),取栓组各指标均较高(P<0.05)。结论 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多种微创技术具有手术微创性、治疗有效性等特点,可作为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51岁,因左下肢肿胀3 d余于2014年6月18日1时25分入院。既往高血压3年,最高180/94 mm Hg(1 mm Hg=0.133 k Pa),不规律服药;腰椎间盘脱出10年余;17 d前因右侧基底节区急性脑出血于保山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入院前3 d突发左下肢肿胀,当地医院头部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B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分娩方式与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8例产后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6年7月至2012年4月期间住院分娩总数15 897例,其中剖宫产10 097例(63.52%),发生下肢DVT 41例(0.41%);顺产5 800例(36.48%),发生下肢DVT 7例(0.12%)。剖宫产后下肢DVT发生率明显高于顺产(χ2=9.94,P<0.005)。每年的剖宫产例数和下肢DVT发生情况之间呈正相关(rs=0.87,P<0.05),即剖宫产率越高,下肢DVT发生率越高。48例下肢DVT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43例仅药物治疗,2例手术和药物结合治疗,3例采用气压梯度结合抗凝治疗,5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药物治疗。结论剖宫产妇女下肢DVT的发生率较顺产者高,溶栓及抗凝疗法是治疗下肢DVT的有效方法,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及产后尽早下床活动可减少DVT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肌泵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的作用。方法:总结分析60例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分两组分别采用人工肌泵加药物(A组)及单纯给药物(B组)的作用,住院期间观察其自觉症状如疼痛、麻木,肢体肿胀缓解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随访1年期间丹毒及淋巴管炎发作次数。结果:A组患者即药物治疗联合人工肌泵治疗组住院期间患者自觉症状及肢体肿胀的程度及恢复时间均较单一使用药物者好且快。随访1年期间,发现A组丹毒及淋巴管炎发作次数明显少于B组,经秩和检验发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坚持人工肌泵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肢体肿胀情况,对丹毒及淋巴管炎的防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血栓形成后,可导致肠道缺血、肠系膜坏死,进一步可发展为严重腹腔感染,最终造成患者死亡。由于该病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因此,目前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仍较困难。目的 探讨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对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腹痛伴便隐血阳性的患者376例,经腹部超声、腹部增强CT、造影和腹腔穿刺等检查最后确诊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1例(观察组),其余355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0、6、12、24、48 h)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结果 不同时间点观察组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6〔95%CI(0.831,1.000),P<0.001〕和0.823〔95%CI(0.691,0.955),P<0.001〕。合并肠道坏死、腹腔感染、脓毒症、广泛性血栓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PACHEⅡ)评分≥10分的重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高于仅有腹痛伴便隐血阳性的轻症患者(P<0.05)。结论 D-二聚体、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异常升高,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早期诊断该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自然病程是动脉管壁逐渐膨胀,无法承受血流冲击而破裂,从而导致出血、休克甚至死亡[1].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吸烟和高血脂等是导致AAA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2].AAA还可见于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如埃勒斯-当洛综合征、马方综合征、洛伊-迪茨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SDF-1)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趋化因子,SDF-1和趋化因子受体4 (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共同构成了特异性的SDF-1/CXCR4.血管内皮尖端细胞(endothelial tip cell)在新生血管的数量、分支及导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SDF- 1/CXCR4轴对tip内皮细胞的行为和促血管形成起一定作用.本文就SDF- 1/CXCR4轴与Tip内皮细胞的关系及其促血管生成的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因“左下肢疼痛伴发凉7 h”于2020年4月18日入院。12年前患者曾因胸主动脉夹层在外院行腔内支架修复术,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前血压控制良好。体格检查:左下肢皮温发凉,皮色苍白,左股动脉搏动可触及,左腘动脉、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未触及。实验室指标:D-二聚体为31.8μg/m L,血肌红蛋白、血肌酐、血钾均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碘-125粒子放疗胃癌过程中微小RNA(miR)-193b-5p的作用。方法以胃癌细胞系BGC-823作为对象,建立碘-125粒子体外照射模型,采用小分子RNA测序技术检测miRNA的表达谱。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碘-125辐照组和非辐照组细胞中miR-193b-5p的表达水平,使用hsa-miR-193b-5p抑制物和相应阴性抑制物转染胃癌细胞系BGC-823建立miR-193b-5p敲减细胞和对照细胞(miR-193b-5p敲减组和对照组),采用噻唑蓝(MTT)检测2组细胞增殖情况,采用Transwell分析2组细胞的侵袭情况。结果碘-125辐照组细胞miR-193b-5p表达水平(0.853±0.180)显著高于非辐照组(0.173±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71,P <0.05);敲减组细胞miR-193b-5p表达水平(1.264±0.311)明显低于对照组(12.219±2.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0, P<0.05); miR-193b-5p敲减组细胞的增殖能力(0.574±0.382)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0.424±...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特别是亚急性期、慢性期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目前仍有不足之处,为了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文中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Tip 内皮细胞与血管形成、SDF -1与 Tip 内皮细胞及血栓机化再通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