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可能原因及防范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动脉瘤形状将其分为规则组77例,不规则组25例,比较两组病人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差异.结果 本组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3.81%),其中动脉瘤形状规则组发生1例,不规则组发生4例,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存在一定的动脉瘤破裂发生率,而动脉瘤的形状与术中动脉瘤破裂事件密切相关,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更易发生术中破裂.  相似文献   
2.
观察镜联合脑室镜治疗高血压脑室铸型出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观察镜联合脑室镜治疗高血压脑室铸型出血血的疗效. 方法 选择广东省惠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74例高血压脑室铸型出血患者,分为实验组(34例)及对照组(40例),实验组患者实施观察镜联合脑审镜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的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纤溶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 结果实验组患者侧脑室、第三脑室内血肿术中均大部分清除.平均手术时间50min,恢复至清醒时间平均7d.术后随访6个月,实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级达到Ⅰ级15例,Ⅱ级12例,Ⅲ级5例,Ⅰ级1例,Ⅴ级1例;而对照组患者Ⅰ级9例,Ⅱ级10例,Ⅲ级12例,Ⅳ级6例,Ⅴ级3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观察镜联合脑室镜治疗高血压脑室铸型出血可解决传统治疗方法 中难以避免及解决的问题.具有可直视操作、微创、恢复快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晏广  李百升  荆国杰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5):2045-2047
目的 探讨颅内肿瘤开颅术中继发颅内出血的原因及其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因颅内肿瘤行开颅手术治疗且术中继发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肿瘤特征及经再次手术确证的出血责任血管等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15例患者病程较长,为6.5个月至2年,平均1.2年,颅内肿瘤体积均较大,直径4.62~5.82 cm,平均5.12 cm,肿瘤位置均较深,瘤周水肿涉及范围大,颅内压高.所有病例均行二次手术治疗,术中确证责任血管为导静脉、桥静脉及皮层引流静脉.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生活均可自理.结论 颅内肿瘤术中继发颅内出血与术中颅内压骤降及局部血管再灌注突破有关.准确判断术中继发颅内出血的发生及迅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改善该类患者预后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与全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分别用于中胸段椎管内肿瘤的切除手术时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2010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将我院进行胸段椎管内肿瘤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患者(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和对照组28例患者(采用全椎板入路显微切除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以及疗效、脊椎稳定性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手术,半椎板显微手术比较全椎板入路显示良好的临床效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比较(t=8.473,P0.001)、术中出血量(t=17.612,P0.001)、住院时间(t=16.655,P0.001)及下床时间(t=54.138,P0.001)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随访脊柱稳定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4,P=0.013);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2,P=0.576)。结论半椎板显微手术与全椎板入路相比,手术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5.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状况中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并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在伤后48h内放置鼻饲管后使用自配营养液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组使用氨基酸、脂肪乳及葡萄糖实施肠外营养支持,两组病例均按14~18cal/(kg·d)实施早期营养过渡支持,1周后两组病人均按30cal/(kg·d)提供营养支持。观察指标包括上臂肌围、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每个指标在营养支持实施前测定1次,以后每周测定1次。结果:两组病人各自在改善上臂肌围、血清总蛋白以及白蛋白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试验中未发现病人出现误吸及吸入性肺炎、腹泻、败血症等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状况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亦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探讨术中、术后脑血管保护策略.方法 随机抽取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8-06~2009-02基底节区脑出血急诊行经侧裂- 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患者30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术后按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DL)评定预后:Ⅰ级7例,Ⅱ级14例,Ⅲ级7例,Ⅳ级1例,死亡1例,无脑梗死及术后短期脑再出血病例.结论 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是一种安全、疗效好的手术方式;全程注重脑血管保护是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晏广  李百升  荆国杰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0):1334-1335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合理手术方式.方法 选择74例血肿量较大、颅内压较高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其中联合组患者实施早期血肿穿刺吸引联合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的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联合组达到Ⅰ级5例,Ⅱ级12例,Ⅲ级15例,Ⅳ级1例,Ⅴ级1例;而对照组Ⅰ级4例,Ⅱ级11例,Ⅲ级13例,Ⅳ级8例,Ⅴ级4例.两组患者在ADL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 W=1 253.000,P=0.005)结论 血肿量较大、颅内压较高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行血肿穿刺吸引联合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是一种合理可行的手术方法,可改善该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轻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在预防发展成为脑外伤后综合征(post-traumatic syndrome,PTS)的影响。方法:将136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68例)、心理组(68例),常规组采用药物治疗,心理组在早期加用综合心理干预,治疗前及治疗后一个月行脑电图(EEG)检查。结果:常规组和对照组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心理干预组恢复明显比常规组好(P<0.05)。结论:轻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心理干预能显著促进恢复,预防PTS,临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敏感性,及探讨中脑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与GCS评分的相关性以定量评估DAI的损伤程度. 方法 选择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诊断为DAI的1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入院时行CT、MRI平扫及DTI扫描,观察比较3种不同影像学方法检测DAI损伤病灶的敏感性差异,并分析其中36例DAI患者中脑区FA值与入院时GC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CT检测DAI损伤病灶的敏感性为70.48%,MRI平扫为82.86%,DTI为95.24%,3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DTI检查诊断的敏感性为最高.患者入院时GCS评分与中脑区FA值存在正相关关系(r=0.977,P=0.000). 结论 DTI不仅在诊断DAI敏感性方面优于CT和MRI平扫,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客观地评估DAI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0.
李百升  荆国杰 《医学综述》2008,14(23):3647-3649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及其预后判断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目前,DAI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其传统影像学表现来实现的,这种诊断方法缺乏精确性,而且缺乏对具体病变部位进行可靠定位的能力。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在临床及科研中应用越来越广的一项磁共振成像技术,其突出优点体现在对神经纤维的高度敏感性上,可对神经纤维的完整性进行定量及定性研究,显示脑神经纤维束的走行及其病理状态,从而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本文主要综述DTI在DAI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