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5篇
特种医学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胃癌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6年6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行PET/CT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0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73例、女性28例,年龄25~81(59.74±11.39)岁。分析PET/CT原发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厚度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以性别、年龄、原发灶部位、原发灶长径、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TNM(肿瘤、结节、转移)分期及临床分期为分组条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各组间SUVmax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SUVmax与原发灶大小之间的关系。筛选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淋巴结转移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 101例胃癌患者原发灶的SUVmax在原发灶长径D(<4 cm:3.774±1.062,4 cm≤D<8 cm:6.552±3.695,≥8 cm:5.592±2.305)、原发灶部位(胃底及贲门:7.157±4.425,胃体:4.710±2.010,胃窦:6.137±3.069)和病理类型(印戒细胞癌:4.176±1.724,非印戒细胞癌:5.998±3.295)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2, P=0.001;t=5.564,P=0.005;t=2.212,P=0.029)。Pearson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UVmax与胃癌原发灶的长径、短径、厚度呈正相关(r=0.209,P=0.036;r=0.245,P=0.013;r=0.359,P<0.001)。PET/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1.3%(57/80)、81.0%(17/21)、73.3%(74/1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分期是淋巴结是否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OR=12.648,95%CI:3.905~40.961, P<0.001)。 结论 胃癌原发灶SUVmax与肿瘤大小、部位、病理类型有关,T分期是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结节型肺隐球菌病(PC)患者的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于福建省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的PC患者2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54.77±7.93)岁。所有患者均行18F-FDG PET/CT显像,分析结节的数目、大小、分布、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结节征象。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Pearson相关性分析,不同组别结节征象的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 ① 22例PC患者的PET/CT显像共发现235个结节,18F-FDG代谢增高结节130个,SUVmax(3.5±2.9)与直径[(0.9±0.5) cm]呈正相关(r=0.702,P=0.000)。② 结节分布以右肺(57.4%,135/235)、下叶(64.3%,151/235)、肺野外带或胸膜下(80.0%,188/235)多见。③ 9例免疫功能受损宿主的代谢增高结节SUVmax(5.7±4.7)高于13例非免疫功能受损宿主(3.0±2.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1,P=0.011);前者(17.5%,10/57)的宽基底贴胸膜征象高于后者(6.2%,11/178),而后者(25.3%,45/178)的晕征高于前者(10.5%,6/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911、4.628,P=0.005、0.031)。④ 单个肺叶受累和多个肺叶受累的患者各为11例,前者的代谢增高结节SUVmax(5.6±3.4)高于后者(3.2±2.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2,P=0.016);前者出现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的比例均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911、47.022、17.395,均P<0.01)。⑤ 误诊和正确诊断的患者各为11例,前者的代谢增高结节SUVmax(5.0±4.6)高于后者(3.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25,P=0.106);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出现的比例前者均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570、35.951、5.720,均P<0.05);后者(26.2%,50/191)晕征的比例高于前者(2.3%,1/4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27,P=0.000)。 结论 结节型PC患者PET/CT显像的SUVmax与直径呈正相关。晕征是诊断的可靠征象。对于单个肺叶受累者,类肿瘤征象及18F-FDG代谢增高的表现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霍奇金淋巴瘤(HL)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HL患者化疗后的18F-FDG PET-CT图像资料,最终结果经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并与治疗后单纯CT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四格表x2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 ①31例患者共发现病灶145处,其中恶性94处、良性51处.18F-FDG PET-CT评价HL治疗效果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7.87%、94.12%、96.84%、96.00%和96.55%,均明显优于单纯CT检查(x2=9.83、13.49、11.50、11.69、22.58,P均<0.05).②31例患者经PET-CT显像后,16例(51.61%)更改治疗方案.结论 18F-FDG PET-CT是HL疗效监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8 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胃肠间质瘤(GIST)良恶性鉴别及其治疗后复发监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GIST患者,共行28例次18F-FDG符合线路显像.13例术前显像,9例术后显像,9例中2例临床予药物治疗过程中分别行4次显像.用ROI技术计算良恶性病变/正常组织放射性比值(T/B).术前良恶性病例组间T/B比较采用两样本比较t检验,并将T/B与GIST危险度分级进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13例术前显像呈高摄取者10例(T/B>2.0),低摄取3例(T/B≤2.0);病理检查证实:18F-FDG高摄取10例均为恶性(高度或中度危险),低摄取良性3例(极低或低危险度).恶性组患者T/B为5.050±2.315,与良性患者的1.533±0.50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4,P<0.001);T/B与GIST危险度分级间存在相关性(r=0.819,P<0.01);9例术后显像者复发或转移5例,FDG均呈高摄取,T/B均>2.2.结论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原发GIST良恶性的鉴别及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灶的监测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8F-FDG SPECT-CT在监测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胃癌术后患者的SPECT-CT显像资料,结合再次病理检查结果,其中79例与同期增强CT检查及二者联合检查两两比较其在残胃或吻合口复发的诊断效能;109例与同期胃肿瘤标志物结果及二者联合检查两两比较其在评价转移灶的诊断效能.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①18F-FDG SPECT-CT诊断残胃或吻合口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4.0%、96.3%、91.3%、92.9%及92.4%;同期增强CT为58.3%、78.2%、53.8%、81.1%及72.2%,其中前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增强CT( x2=3.953~11.805,P均<0.05),阴性预测值虽然高于增强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44,P>0.05);二者联合诊断的指标为:88.0%、98.1%、95.7%、94.6%及94.9%,显著高于增强CT( x2=4.732~10.341,P均<0.05),二者联合诊断虽然也高于18F-FDG SPECT-CT,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均=0.000,P>0.05).②18F-FDG SPECT-CT诊断胃癌术后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2.9%、87.5%、96.3%、80.8%及91.7%;胃肿瘤标志物检测为81.2%、75.0%、92.0%、52.9%及79.8%,其中前者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显著高于胃肿瘤标志物检测(x2=4.026~6.355,P均<0.05),特异度与阳性预测值虽然也高于胃肿瘤标志物检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74,x2=0.681,P>0.05);二者联合诊断的指标分别为96.5%、83.3%、95.3%、87.0%及93.6%,与18F-FDG SPECT-CT大致相仿,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4.026~6.355,P均>0.05),但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显著高于胃肿瘤标志物(x2=7.143~10.014,P均<0.05).结论 18F-FDG SPECT-CT诊断胃癌术后复发及转移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并与增强CT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方法 胸段食管鳞癌患者54例,术前一周内行18F-FDG PET/CT和增强CT扫描,术后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显像方法对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不同短径范围的诊断准确率。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四格表χ2检验。 结果 手术共切取肿大淋巴结186枚,均经病理证实,其中淋巴结转移77枚,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77.9%(60/77)、95.4%(104/109)和88.2%(164/186),增强CT分别为40.3%(31/77)、75.2%(82/109)和60.8%(113/186),二者诊断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4、15.77和36.77,P均 < 0.01)。对于短径>5 mm(5~10 mm及≥10 mm)的淋巴结,18F-FDG PET/CT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增强CT,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3和26.47,P均 < 0.01);对于短径≤5 mm的淋巴结,二者间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05)。 结论 18F-FDG PET/CT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短径>5 mm的淋巴结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肝转移灶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特点,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9年7月间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确诊肝转移的33例GIST患者(男18例,女15例,年龄34~70岁)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患者均行18F-FDG PET/CT早期显像,另有9例后行延迟显像。对患者PET/CT图像行视觉分析,比较病灶与肝本底的放射性摄取,将转移灶分为高代谢、稍高代谢、等或低代谢;计算并比较GIST原发灶与肝转移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另分析两者的关系。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数据。结果33例GIST的肝转移患者中,肝转移单发9例,多发24例,共104个病灶。104个肝转移病灶直径为0.8~14.6[2.2(1.5,3.9)]cm,SUVmax为1.4~21.5[3.6(2.4,5.7)]。94.2%(98/104)的病灶边界清楚;65.4%(68/104)的病灶密度均匀(其中2个囊性病灶),34.6%(36/104)的病灶密度不均匀,可见出血、囊变或坏死。PET图像视觉分析中,38.4%(40/104)的病灶为高代谢,26.0%(27/104)的病灶为稍高代谢,35.6%(37/104)的病灶为等或低代谢。24例多发肝转移患者中,79.2%(19/24)同时存在不同代谢水平的病灶。67个代谢增高病灶中,34.3%(23/67)呈均匀代谢,其中13个病灶直径<2.0 cm;65.7%(44/67)呈不均匀代谢,其中36个病灶直径≥2.0 cm。15例GIST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原发灶与肝转移灶SUVmax[9.2(6.8,14.5)与3.8(2.1,6.0)]间呈中等程度相关(rs=0.556,P<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98,P<0.01)。延迟显像中,13/15的等或低代谢肝转移病灶转为稍高代谢。结论GIST肝转移18F-FDG PET/CT显像通常边界清楚,常合并囊变、出血或坏死;代谢表现多样;延迟显像有助于低代谢GIST肝转移病灶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鉴别诊断原发鼻咽淋巴瘤(PNL)与鼻咽癌(NPC)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检查前未经过肿瘤治疗的33例PNL和71例NPC患者的PET/CT资料,对鼻咽部病变形态、范围、周围浸润、体积、SUVmax及淋巴结浸润或转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另单独选取PNL中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NPC患者的鼻咽肿块体积、SUVmax进行比较。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四格表χ2检验。 结果33例PNL患者中20例病变呈弥漫性浸润鼻咽全壁(双侧对称14例、双侧不对称6例),未完全浸润全壁13例(单侧7例、双侧6例);71例NPC患者中10例呈弥漫性浸润鼻咽全壁(双侧对称4例、双侧不对称6例),未完全浸润全壁61例(单侧39例、双侧22例);PNL、NPC组累及全壁与不全、单侧与双侧、对称与不对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75、10.38、16.74,均P < 0.001)。PNL、NPC病变患者局限于鼻咽壁者分别有26、17例,累及深部结构者分别有7、54例,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4,P < 0.001)。PNL、NPC患者中,病变凸入鼻后孔的分别有21、24例,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P < 0.05)。PNL、DLBCL和NPC患者鼻咽肿块体积分别为(3.70±5.53)×104、(5.05±6.89)×104、(2.06±2.31)×104 mm3,PNL、DLBCL患者与NPC患者鼻咽肿块体积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3、1.85,均P>0.05)。PNL、DLBCL、NPC患者肿块SUVmax分别为12.00±6.34、14.26±6.42、10.09±4.41,PNL患者与NPC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P>0.05),DLBCL患者与NPC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 < 0.05)。PNL患者中26例伴有咽旁或颈部淋巴结浸润,NPC患者中51例伴有咽旁或颈部淋巴结转移,淋巴结SUVmax、最大者长径、短径及平均直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9、1.37、2.03、1.71,均P>0.05)。26例伴有咽旁或颈部淋巴结浸润的PNL患者中3例可见轻度坏死,51例伴有咽旁或颈部淋巴结转移的NPC患者中31例可见坏死,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 < 0.001)。26例伴有咽旁或颈部淋巴结浸润的PNL患者中淋巴结融合5例,51例伴有咽旁或颈部淋巴结转移的NPC患者中淋巴结融合6例,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P>0.05)。 结论18F-FDG PET/CT在PNL及NPC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PET/CT主要通过病变形态、范围、深部结构浸润、淋巴结坏死等方面进行鉴别;不同病理亚型淋巴瘤可高于或低于NPC代谢,DLBCL代谢活性高于NPC;病变体积不能作为主要的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8F-脱氧胸腺嘧啶核苷(FLT)PET/CT显像中的肿瘤增殖体积(PV)在评估复发脑胶质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行18F-FLT PET/CT与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检查、经病理结果或临床随访证实为复发的2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18F-FLT PET/CT图像上测量复发肿瘤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与正常脑组织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的比值(T/NFLT)、最大直径和PV,在18F-FDG PET/CT图像上测量复发肿瘤的T/NFDG。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12月。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比例风险回归(Cox)模型对PV、最大直径、T/NFDG、T/NFLT及其他相关临床因素与预后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20例复发脑胶质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7个月。PV、T/NFLT、最大直径、T/NFDG、年龄预测长生存期的最佳阈值分别为12.565 cm3、7.752、2.800 cm、1.192、52岁,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8、0.865、0.745、0.646、0.667。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灶不同PV(< 12.565 cm3与≥12.565 cm3)、T/NFLT(< 7.752与≥7.752)、肿瘤最大直径(< 2.800 cm与≥2.800 cm)、T/NFDG(< 1.192与≥1.192)、首次病理结果(Ⅱ级与Ⅲ、Ⅳ级)间的生存曲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587、12.219、4.285、5.955、6.787,均P < 0.05)。Cox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0例复发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与PV、T/NFLT、T/NFDG、首次病理结果有关,危险比分别为0.113(95% CI:0.024~0.530)、0.105(95% CI:0.021~0.513)、0.314(95% CI:0.109~0.903)、0.262(95% CI:0.082~0.8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PV是复发脑胶质瘤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18F-FLT PET/CT显像中的肿瘤PV可以作为复发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