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前3D数字化技术模拟手术复位及操作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骨病矫形外科收治的92例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D模拟组(术前CT扫描数据导入Minics软件内进行三维重建模拟骨折复位、手术入路等操作)、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各46例.3D模拟组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6~62岁,平均42.2岁.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26~65岁,平均41.1岁.患者分别于术后4、6个月到门诊接受膝关节功能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相关指标、术后膝关节功能、胫骨平台内翻角(TPA)、胫骨平台后倾角(PA)的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3D模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均少于对照组[(108.6±16.2)min vs.(119.4±20.0)min、(180.5±36.1)mL vs.(224.3±40.6)mL、(90.6±11.7)min vs.(102.5±14.3)min,P<0.05],3D模拟组患者的解剖复位率高于对照组(93.48%vs.78.26%,P<0.05);术后4个月,3D模拟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78.33±8.61)分vs.(74.18±9.25)分,P<0.05],术后6个月,3D模拟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即刻、术后4、6个月,3D模拟组和对照组的膝关节TPA、PA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模拟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与对照组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3D数字化技术模拟手术复位及操作有利于减少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操作的难度,提高解剖复位率,促进早期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施预警机制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6—2017年在我院行骨科手术的患者共33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的回顾性分析,其中180例实施了预警机制的患者为试验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的150例患者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住院时间及满意度等指标,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重复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和hs-C反应蛋白(hs-C reactive protein,hs-CRP)在组间、组内交互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Ⅲcomplex,TATⅢ)在组内及组间*组内交互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血管超声结果显示,试验组最大血流速度(velocity maximum of blood,Vmax)大于对照组、总静脉瘀滞指数(blood stasis index of common femoral vein,SI)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预警机制对减少骨科手术患者术后DTV形成具有一定作用,可以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折的愈合除了与骨折类型、骨折局部血运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之外,还与内固定物的选择、使用及规范操作有着很大的关系。 目的:分析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后出现骨不连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合适的内固定物选择方案。 方法:由第一作者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2000-01/2010-05有关骨折内固定后骨不连及治疗骨不连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骨折,内固定,骨不连”。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5篇文献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与结论:四肢骨折内固定后骨不连的发生率除了与骨折类型、骨折断端血运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之外,还与操作技术,尤其是内固定物选择以及内固定的使用方式有直接关系。对于许多骨折,如何针对骨折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以及准确的操作技术是维持内固定物长久有效性、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虽然由于受伤机制的不同,四肢骨折会有许多复杂的类型,并对骨折愈合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骨折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对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有着越来越多针对性的固定方式。内固定物的选择及使用方式的准确与否,对于骨折内固定后的愈合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关节置换法治疗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骨折的临床疗效,而且了解关节置换法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5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及治疗情况,其中28例患者采用内固定法治疗,为对照组;另28例为观察组,采用关节置换法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项指标情况及术后并发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于术后6个月采用Harris法评价其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总住院时间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7.1%,明显低于对照组35.7%,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但观察组升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关节置换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强骨密度,有利于促进其下床活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该类型疾病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骨病矫形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且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患者25例作为骨折组,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60~81岁,平均70.0岁.另选取同期手术且未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患者100例作为配对(年龄、性别匹配)研究的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疾病、Garden分型、假体类型、手术入路、是否伴有骨质疏松、是否伴有术后髋部感染病史、股骨近端髓腔形态等资料,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BMI、Garden分型、手术入路、是否伴有术后髋部感染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贫血合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假体类型、骨质疏松、股骨近端髓腔形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伴有骨质疏松、生物型假体、股骨近端非正常髓腔形态是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较多,伴有骨质疏松、生物型假体、股骨近端非正常髓腔形态会增大患者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下胭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在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对4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全部采用膝关节镜下胭绳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53.6分,术后早期进行功能煅练。结果:经6个月-4年随访,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82.7分,手术前后的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3.5,P〈0.01)。结论:该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诊断明确、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临床多采用自体腓骨短肌或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但两种材料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特性不同。 目的:对比自体腓骨短肌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66例陈旧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引起的慢性外踝不稳患者,年龄15-63岁,其中34例采用自体腓骨短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32例采用深冻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后随访观察两组腓骨肌反应时间、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以及目测类比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 结果与结论:两组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距离均低于治疗前(P < 0.05),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 < 0.05);自体腓骨短肌腱组末次随访腓骨肌反应时间高于治疗前(P < 0.05),同种异体肌腱末次随访腓骨肌反应时间低于治疗前(P <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及腓骨肌反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后的踝关节功能、稳定性及运动水平与自体腓骨短肌腱重建效果相当,但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保留完整腓骨短肌的优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疆某骨科专科医院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ell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的高危因素,通过统计数据建立预警机制,为后期的VTE预防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使用病例-队列研究模式收集骨科手术患者共计356例,根据随访2月内是否发生VTE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治疗资料等,分析高危因素。根据高危因素结果及OR值权重建立预警模型。结果 a)相对于汉族而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为骨科手术后VTE发生的高危因素(OR分别为1.844,3.569);相对于城区而言,农村居民为骨科手术后VTE发生的高危因素(OR=6.083);相对于小学文化而言,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为骨科手术后VTE发生的保护因素(OR分别为0.774,0.154,0.319);术中输液、输血为术后VTE发生高危因素(OR分别为1.642,3.833);止血药物的应用为术后VTE发生的高危因素(OR=3.884);预防性溶栓药物的应用为骨科术后VTE发生的保护因素(OR=0.266);b)病例组的年龄、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均高于对照组(P0.05);c)骨科手术患者VTE发生的高危因素有:居住地为农村、术中有输血、有止血药物的应用、BMI大于20kg/m~2、年龄大于50岁、体重大于58kg、术中有输液者。保护性因素有患者学历为高中及以上、有预防性溶栓药物应用。d)建立预警模式后,通过ROC曲线证实模型有效,评分大于16.5分时,应评价为高风险。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建立的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在临床上加以应用,以减少患者发生VTE的概率,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折的愈合除了与骨折类型、骨折局部血运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之外,还与内固定物的选择、使用及规范操作有着很大的关系。 目的:分析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后出现骨不连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合适的内固定物选择方案。 方法:由第一作者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2000-01/2010-05有关骨折内固定后骨不连及治疗骨不连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骨折,内固定,骨不连”。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5篇文献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与结论:四肢骨折内固定后骨不连的发生率除了与骨折类型、骨折断端血运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之外,还与操作技术,尤其是内固定物选择以及内固定的使用方式有直接关系。对于许多骨折,如何针对骨折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以及准确的操作技术是维持内固定物长久有效性、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虽然由于受伤机制的不同,四肢骨折会有许多复杂的类型,并对骨折愈合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骨折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对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有着越来越多针对性的固定方式。内固定物的选择及使用方式的准确与否,对于骨折内固定后的愈合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折的愈合除了与骨折类型、骨折局部血运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之外,还与内固定物的选择、使用及规范操作有着很大的关系.目的:分析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后出现骨不连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合适的内固定物选择方案.方法:由第一作者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2000-01/2010-05有关骨折内固定后骨不连及治疗骨不连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骨折,内固定,骨不连".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5篇文献进行深入分析.结果与结论:四肢骨折内固定后骨不连的发生率除了与骨折类型、骨折断端血运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之外,还与操作技术,尤其是内固定物选择以及内固定的使用方式有直接关系.对于许多骨折,如何针对骨折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以及准确的操作技术是维持内固定物长久有效性、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虽然由于受伤机制的不同,四肢骨折会有许多复杂的类型,并对骨折愈合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骨折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对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有着越来越多针对性的固定方式.内固定物的选择及使用方式的准确与否,对于骨折内固定后的愈合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