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作为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住院LVEF≤0.35且否认既往心肺复苏、晕厥和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心力衰竭患者,收集住院期间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数据,以电话随访为主,主要观察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观察终点为全因死亡或首次心脏性再住院的联合终点.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共83例患者入选,5例(6.4%)失访,78例完成了随访,包括ICD组20例和对照组58例.经过中位21.5(2.0~41.0)个月随访,共19例(24.4%)死亡.总体1、2、3年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6.5%、26.4%、35.0%.ICD组和对照组1年死亡率分别为10.5%和18.3% (P=0.525,Log-rank检验),ICD组死亡率降低了42.6%;18个月死亡率分别为10.5%和24.8%(P=0.340,Logrank检验),ICD组死亡率降低了57.7%.全因死亡或心脏性再住院联合终点事件的1、2、3年发生率分别为40.1%、56.0%、76.0%.ICD组和对照组1年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5%和44.1%(P=0.203,Log-rank检验),ICD组事件发生率降低了39.9%;18个月联合终点发生率分别为26.5%和54.6%(P=0.110,Log-rank检验),ICD组事件发生率降低了51.5%.结论 LVEF≤0.35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较差,ICD具有降低死亡率和心脏性再住院率的倾向性.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CT成像技术探讨左心耳形态和左心耳孔面积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希望提供一种无创且有效的方法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4月—2021年4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诊的60例缺血性卒中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组)。对照组包括60例年龄匹配的无卒中病史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CTA检查完成后获得原始图像,并测量左心耳孔面积;使用GE公司的AW4.61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获得左心耳图像,根据左心耳形态将其分为鸡翅型和非鸡翅型,分析左心耳形态、左心耳孔面积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结果:卒中组中持续性房颤所占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卒中前CHA2DS2?VASc评分明显增高;与对照组左心耳流速(left atrial appendage flow velocity,LAAFV)[(50.8±15.4)cm/s]比较,卒中组[(32.0±12.4)cm/s]明显降低(P < 0.001);与对照组比较,卒中组的非鸡翅型左心耳形态比例明显增加(P < 0.001),左房内径和左心耳孔面积明显增大(P < 0.001);而卒中组的左心耳容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鸡翅型左心耳形态、左心耳孔面积、左房内径、卒中前评分、LAAFV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房颤类型、左心耳形态、左心耳孔面积、卒中前CHA2DS2?VASc评分、左房内径、LAAFV和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非鸡翅型左心耳、较大的左心耳孔面积和左房内径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慢性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服用指南推荐药物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这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对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诊断为慢性心衰且左室射血分数(LVEF)≤0.45的患者通过查阅住院、门诊病历和电话随访进行研究。研究出院时服用药物对全因死亡,以及全因死亡或心源性再住院的影响。结果共187例患者组成研究人群,中位数随访18个月(2~41个月),92%患者出院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79%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67%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62%患者服用利尿剂,40%患者服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34%患者服用地高辛。全因死亡率为19%,全因死亡或首次心源性再住院率为41%。LVEF≤0.35慢性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或首次心源性再住院率分别为27%和53%。校正多重因素后全因死亡的预测因子为年龄(HR 1.34/每增加10岁,95%可信区间1.01~1.77)、NYHA心功能分级(HR 3.17/NYHA每增加1级,95%可信区间1.94~5.19)和慢性肾脏病(CKD)分期(HR 1.85/CKD每增加1期,95%可信区间1.12~3.05),以及出院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HR 0.38,95%可信区间0.15~0.93)和他汀类药物(HR 0.44,95%可信区间0.22~0.88)。结论大多数慢性射血分数降低患者出院时服用了指南推荐的药物,但这部分患者预后差,特别是LVEF≤0.35患者。β受体阻滞剂、ACEI/ARB和他汀类药物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贫血在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中发生率,以及与CHF患者死亡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住院,年龄≥21岁,临床诊断为心力衰竭,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的缺血性(心肌梗死后至少40 d以上)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是否贫血[血红蛋白<120 g/L(男性)或110 g/L(女性)]分为两组,贫血组和对照组,并进行电话随访。结果共242例患者入选,对197例进行随访,14例(7.1%)失访,经过平均(20±9)个月(2~41个月)随访,共36例(20%)发生全因死亡,包括贫血组13例(34%)和对照组23例(16%)(χ2=6.415,P=0.011)。结论贫血在CHF住院患者中常见,贫血增加CHF死亡率,因此在积极抗心力衰竭治疗同时应高度重视贫血的纠正,以更好地改善CHF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疾病(CKD)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住院,年龄≥21岁,临床诊断为心力衰竭,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的缺血性(心肌梗死后至少40 d以上)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情况分为两组,一组为eGFR<60 ml.min-1.1.73 m-2(CKD组),另一组为eGFR≥60 ml.min-1.1.73 m-2(对照组),并进行电话随访。结果共筛选242例患者,除外41例不符合入选标准者,对201例进行随访,14例(7%)失访,经过2~41个月[平均(20±9)个月]的随访,共36例(19%)发生全因死亡,包括CKD组21例(30%)和对照组15例(13%)(P=0.003)。结论 CKD增加CHF患者死亡率。合并CKD的CHF患者,积极处理CHF的同时应高度重视CKD处理。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等因素对接受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治疗患者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导管消融术(射频消融或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成功的房颤患者,随访术后房颤复发情况。根据房颤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基线疾病状态、睡眠质量等因素与房颤复发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102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27±5.29)个月。确诊房颤复发25例(24.5%),未复发77例。复发组、未复发组间左心房内径(LAD)、体质量指数(B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房颤类型及睡眠效率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效率是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88,95%CI=1.034~2.75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睡眠效率得分>0.5为预测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最佳界点,曲线下面积(AUC)为0.671(95%CI=0.554~0.778),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51.9%。结论 睡眠效率是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睡眠效率得分>0.5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14岁,“间断心慌1年余,晕厥1次”于2010年12月21日收入我院.2009年11月始于活动时出现心慌,自测脉率明显增快,具体数字不详,无胸痛、胸闷、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持续3h症状缓解.2010年6月无诱因再次出现心慌,随后意识丧失,无耳鸣、抽搐和二便失禁等伴随症状,数秒钟后意识恢复.当地查肌酸肌酶(CK) 1612 U/L(正常值18~198 U/L )及其同工酶(CK-MB) 27 g/L(正常值0~3.6 g/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275 U/L(正常值5 ~ 37 U/L)、乳酸脱氧酶(LDH) 873 U/L(正常值97~270 U/L).心脏彩色超声示左心室壁增厚(14 mrn)、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为60%.心肌核素显像示左心室腔略扩大,左心室前壁和侧壁放射性核素分布稀疏.给予倍他乐克和辅酶Q10等治疗,胸闷有所减轻.2010年11月20日复查CK 2301U/L、CK-MB 29 g/L、LDH 994 U/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R间期缩短(<120 ms),可见δ波,V1导联呈QS型,QRS波间期140 ms.患者平时体育活动不受影响,学习成绩差.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其他疾病.个人史:无放射线、毒物接触史,无不良嗜好.家族史:其外祖母40岁时因“心脏病”去世,一个姨妈患“心脏病”,具体不详;父母及1个9岁妹妹均体健.  相似文献   
8.
介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1例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嗜铬细胞瘤致重症儿茶酚胺性心肌病患者的治疗转归,予以积极体外膜肺氧合等多器械支持后,经过77 d的治疗,患者度过呼吸、循环、肾脏等多脏器衰竭期及感染并生存出院,3个月后于我院行左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