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桡动脉远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患者桡动脉血管壁及内径等远期的影响及其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小核糖核酸-155 (miRNA-155)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的调控作用,从而阐明miRNA-155在UAP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住院的UAP患者21例,同时以疑似不典型冠心病症状而冠脉造影正常的住院患者1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miRNA-155表达水平,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表达水平。免疫磁珠法分选10例UAP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将分离的细胞分为对照组、miRNA-155组和miRNA-155抑制物组。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干预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辅助性T细胞Th1和Th2数量,实时定量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IFN-γ受体α(interferon gamma receptor alpha,IFN-γRα)、T细胞表达T盒(T-box expressed in T cells,T-bet)、GATA结合蛋白3(GATA-binding protein 3,GATA-3)的mRNA及蛋白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IFN-γ、IL-4的表达。结果 UAP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miRNA-155与血清IFN-γ表达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miRNA-155的表达与血清IFN-γ呈显著正相关(r=0.842,P<0.01)。与对照组比较,体外培养CD4 +T淋巴细胞miRNA-155组Th1数量、T-bet mRNA及蛋白、培养液上清IFN-γ表达显著增加,IFN-γRα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Th2数量、GATA-3、IFN-γRα的mRNA、GATA-3蛋白表达及培养液上清IL-4无明显改变(均P>0.05);miRNA-155抑制物可有效地阻断miRNA-155的上述作用。结论 miRNA-155主要通过影响Th1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参与对CD4 +T淋巴细胞的调控,在UAP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CD4+T淋巴细胞基因中miRNA的表达谱,筛选与正常对照者差异表达的miRNA,寻找对CD4+T淋巴细胞具有调控作用的miRNA,为进一步阐明miRNA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方法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对照者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进一步分离出CD4+T淋巴细胞.采用miRNA基因芯片技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miRNA的表达谱,通过分析软件筛选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对照者CD4+T淋巴细胞差异表达的miRN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验证.结果 miRNA基因芯片筛选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中表达显著上调的miRNA有miR-155、miR-21、miR-424和miR-127-3p,显著下调的有miR-30b和miR-181a.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验证结果与芯片筛选结果一致.结论 筛选得到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CD4+T淋巴细胞miRNA差异表达谱,可能参与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南方人群桡、尺动脉内径特点及其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07-07至2010-09疑诊冠心病住院并首次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 346例,分为汉族组1 070例,壮族组276例,通过经桡动脉造影定量测量方法测量桡、尺动脉内径大小.结果:在1346例患者中,平均桡动脉内径为(3.04±0.43)mm,平均尺动脉内径为(3.03±0.37)mm,两者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6.1%男性及57.0%女性其桡动脉内径大于或等于6F Cordis鞘管外径;59.3%男性及24.9%女性其桡动脉内径大于或等于7F Cordis鞘管外径.汉族、壮族两组前臂动脉内径对比:桡动脉内径[汉族组(3.04±0.43)mm vs壮族组(3.05±0.42)mm,P>0.05],尺动脉内径[汉族组(3.03±0.38)mm vs壮族组(3.05±0.36)mm,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桡动脉内径与性别(b′ j=0.309,P<0.01)、体重(b′ j=0.103,P<0.01)呈正相关,与糖尿病(b′ j=-0.088,P<0.01)呈负相关.结论:中国南方汉族和壮族人群其桡、尺动脉内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经桡动脉途径操作中,大部分中国南方人群中使用6F鞘管及导管是安全的,在部分选择人群中使用7F鞘管及导管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风险及其预测因素.方法 入选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1 02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用药方案,均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测量桡动脉直径并记录动脉解剖异常情况,再行下一步的冠脉造影(CAG)或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用Logistic回归...  相似文献   
6.
摘要 背景: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均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由于支架架构、支架药物、药物载体上的差异,多个研究对两种支架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结果不完全一致。 目的:比较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结果,评价两类支架在疗效和安全性上的差异。 方法:检索Medline(1966-01/2010-07)、Embase(1980-01/2010-07)、Cochrane library(2010-07)、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1990-01/2010-07)及相关参考文献,收集比较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的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的随机方法学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10个对照研究,共纳入4 391例患者,其中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组2 429例,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1 9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支架置入后6~12个月内心脏主要不良事件、靶血管血运重建、心脏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明显小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P < 0.05)。提示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安全、有效,并不劣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且可能在减轻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后内膜过度增生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背景: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均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由于支架架构、支架药物、药物载体上的差异,多个研究对两种支架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结果不完全一致.目的:比较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和永久涂层药物支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结果,评价两类支架在疗效和安全性上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1966-01/2010-07)、Embase(1980-01/2010-07)、Cochrane library(2010-07)、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01/2010-07)及相关参考文献,收集比较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的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的随机方法学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10个对照研究,共纳入4391例患者,其中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组2429例,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19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生物可吸收涂层物支架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支架置入后6~12个月内心脏主要不良事件、靶血管血运重建、心脏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生物可吸收涂层药物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明显小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组(P<0.05).提示生物可吸收涂层物支架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硬化性心脏病安全、有效,并不劣于永久涂层药物支架,且可能在减轻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后内膜过度增生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s)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将行PCI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2例分为替罗非班组(n=26)和硝酸甘油组(n=26),以32例未发生无复流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于PC I前、PCI后即刻和PCI后48 h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血浆EMPs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sICAM-1水平.结果:发生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EMPs和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治疗后48 h,替罗非班组EMPs和sI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硝酸甘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MPs和sICAM-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s=0.654,P=0.004).结论: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PCI后无复流患者EMPs和sICAM-1水平,改善无复流.EMPs对反映PCI后无复流患者冠脉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药物洗脱球囊(DE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6例支架植入后ISR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紫杉醇DEB组(n=32)和紫杉醇DES组(n=44).收集一般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记录术后1年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靶病变血运重建、靶血管血运重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 DEB组和DES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良好均衡性(P>0.05).ISR发生在前降支较多(DEB组43.75%,DES组47.73%).两组ISR靶血管类型类似(P>0.05).两组裸金属支架(BMS)和DES植入术后ISR类型、ISR病变类型、再狭窄支架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显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血运重建、靶病变血运重建及MA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无事件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B治疗BMS或DES植入术后ISR安全可行,疗效不低于DES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105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曲美他嗪组50例,常规治疗组55例,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 3次/d,服用12个月,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年观察患者临床情况及多普勒超声指标的变化。结果曲美他嗪组急性左心衰竭发作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而心源性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及1年两组LVEF均有改善,但曲美他嗪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短期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长期治疗,可明显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