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青少年儿童男性与女性不同骨骼部位骨密度(BMD)积累的比较。方法采用DXA骨密度仪测量1322例健康青少年儿童(年龄6~24岁,男性533例,女性789例)正位腰椎、侧位腰椎、髋部和前臂远端各骨骼区域的BMD。结果男性青少年儿童正位腰椎BMD随年龄增长,采用二次回归曲线模型拟合优度最佳,其余骨骼部位BMD与女性青少年儿童相似,均是采用s形回归曲线模型拟合优度最佳。大约在16岁之前,女性青少年儿童正位腰椎BMD显著高于男性,18岁后又显著低于男性。在14岁之前,女性青少年儿童侧位腰椎vBMD高于男性,14岁之后两者的vBMD几乎完全相似。其余骨骼部位,大约从12岁开始,男性青少年儿童的BMD逐渐高于女性,且两者的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扩大。结论该研究资料为评价青少年儿童的骨量变化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值。青少年儿童不同骨骼部位BMD积累方式存在性别差异,该差异随测量的骨骼部位不同和年龄增长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随增龄不同骨骼部位骨密度减少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随增龄骨密度(BMD)减少的性别差异。方法 采用双能X线(DXA)骨密度仪,测量1133例(女性796例,男性337例)60~84岁的老年志愿者腰椎正位(L1~L4)、腰椎侧位(L2-L4)、髋部和前臂远端的BMD。结果 女性股骨颈和前臂远端1/3处的BMD与年龄分别呈3次回归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关系,女性其他骨骼部位及男性所有骨骼部位的BMD与年龄均呈复合曲线模型关系;女性不同骨骼部位的BMD平均累积丢失(20.5±8.5)%,范围-32.5%~-9.6%,男性丢失(10.9±4.7)%,范围-18.9%~-5.1%。BMD丢失最多的骨骼部位是前臂远端,女性和男性分别丢失32.5%和18.9%。老年女性各骨骼部位BMD平均每10年减少8.6%,男性减少4.5%。结论 老年人各骨骼部位BMD的丢失存在性别差异;衰老所致的骨丢失率,女性高于男性。髋部和前臂远端是老年人骨丢失的敏感部位,测量这两个骨骼部位,将有利于老年人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女性骨转换指标与年龄和腰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20~80岁健康女性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血清和尿液中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sCTX和uCTX)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其与腰椎正位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测定sBAP、sCTX和uCTX,以自动分析仪测定血清总碱性磷酸酶(sTAP)和尿肌酐;同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正位的BMD。结果(1)年龄与sBAP、sCTX、uCTX和sTAP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决定系数(R^2)分别是0.371、0.130、0.121和0.333。(2)在校正年龄、体重及身高的影响之后腰椎正位的BMD与sBAP、sCTX、uCTX和sTAP明显负相关,其与骨转换指标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37、-0.29、-0.26和-0.30(均P〈0.01)。(3)按腰椎正位的峰值骨量确定正常骨量、低骨量及骨质疏松的人群,发现sBAP、sCTX、uCTX和sTAP在3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sBAP、sCTX、uCTX随年龄而变化并与腰椎正位BMD间存在负相关。血清sBAP、sCTX和uCTX在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的人群中明显升高,提示其是健康女性确定骨转换率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体重指数对绝经后女性骨吸收生化指标和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重与骨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在绝经后妇女中初步探讨体重指数(BMI)对骨吸收生化指标和骨密度(BMD)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男性人群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骨钙素(sOC)和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与BMD的相互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309名20~80岁男性志愿者的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血清骨钙素(sOC)和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用DEXA(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正位(AP)L1-L4总体、腰椎侧位、股骨颈、Wards区(华氏区)及髋部总体的面积BMD。结果(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sOC、sNTX与腰椎正位总体BMD呈负相关,r分别为-0.007,-0.100。BAP与腰椎正位总体、腰椎侧位、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负相关,r分别为-0.190、-0.087、-0.175、-0.128、-0.128(P<0.05)。(2)校正年龄、体重指数和吸烟的影响后,sOC和各部位BMD相关性消失;sNTX与腰椎正位总体BMD;BAP与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相关性仍存在,r分别为-0.164、-0.171、-0.148、-0.191、-0.105(P<0.05)。(3)以50岁为切点,将所有样本按年龄分两段,偏相关分析显示50岁以前sOC、sNTX和BAP与各部位BMD无显著相关;50岁以后除腰椎侧位外,BAP与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206、-0.256、-0.183、-0.126(P<0.05)。sOC与各部位BMD无显著相关,sNTX与腰椎正位总体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202(P<0.05)。(4)按BMD分组,方差分析显示50岁以上年龄匹配男性骨质疏松组BAP高于正常对照组与低骨量组,NTX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5)分别以各部位BMD为应变量,年龄、BMI、吸烟(每日吸烟数量×烟龄)、BAP、sOC和sNTX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年龄、体重指数为各部位BMD的独立决定因子;吸烟为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及Wards区BMD的独立决定因子。BAP为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的独立决定因子,解释其BMD变化的百分数分别为16.5%、18.0%、13.4%、10.8%。(P均<0.05);sNTX为腰椎正位总体BMD的独立决定因子,解释腰椎正位总体BMD变化的15.7%。结论(1)校正年龄、体重指数和吸烟后,50岁以上男性BAP与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sNTX与腰椎正位总体BMD均呈负相关,BAP与sNTX均为50岁以上男性BMD的独立决定因子。(2)5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组BA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低骨量组,NTX高于正常对照组,较高的骨代谢转换水平与较低的BMD相关联。(3)年龄、体重指数与吸烟均为各部位BMD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绝经后妇女血清瘦素水平与骨量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瘦素是肥胖基因的产物,又是骨组织的旁分泌和自分泌激素,由脂肪细胞合成和分泌。瘦素促进人成骨细胞胶原的合成、细胞分化及细胞外骨矿化结节的形成。有研究报道,大鼠的卵巢切除后血清瘦素下降。目前,有关绝经后妇女瘦素水平和骨量的报道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清瘦素与骨量(即骨矿含量及骨密度)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影响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目的:了解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随机分配入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完成实验的有效例数分别为55例和73例。实验组除常规糖现药物治疗外辅以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对照组只给以常规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后不同的时间点测定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餐前后1小时血糖。结果:经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平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的下降,实验组的下降幅度及速度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的血糖波动明显减小,且保持持续下降的趋势,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在追踪期间,实验组糖代谢的改善与坚持放松练习与否、放松程度有关。结论:生物反馈放松训练能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有效控制血糖波动,坚持放松练习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女性骨代谢转换生化指标和骨密度随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女性血清骨钙素、Ⅰ型胶原N-末端肽(NTx)、尿脱氧吡啶啉(DPD)和骨密度(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探讨骨转换生化指标和BMD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95例女性血清骨钙素、NTx和尿DPD;用Hitachi 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肌酐;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1~4腰椎后前位(L1-4)和左侧髋部股骨颈BMD。结果血清骨钙素、NTx和尿DPD与年龄相关,用三次回归方程拟合的决定系数R^2为0.060~0.243(P—0.000)。骨钙素、NTx和尿DPE)在30~39岁降低至最低水平,40~59岁显著升高,随后维持在较高水平。骨钙素、NTx和尿DPD3个指标呈显著性相关(r=0.118~0.346,P=0.000)。骨钙素、NTx和尿DPD与腰椎和股骨颈BMD呈负相关(r=-0.120~-0.347,P=0.001~0.000),高骨转换型绝经后妇女腰椎和股骨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风险为1.6~3.6。用三次回归方程或复合模型拟合骨钙素、NTx、尿DPD伴随L1-4和股骨颈BMD变化的决定系数为0.008~0.275(P=0.007~0.000)。结论 女性年龄依赖性骨转换生化指标和BMD呈负相关;绝经后妇女高骨转换状态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研究护骨素基因启动子区G209A与T245G多态性和女性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G209A与T245G多态性和骨密度及骨转换生化指标无关。  相似文献   
10.
古人有“木陈变朽,人老骨脆”一说。确实,在临床中,也经常见到因骨折而住院的老人,有时他们只是受到了轻微的撞击。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老人“不堪一击”呢?是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常见的慢性病,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的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并被公认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