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Tat-SmacN7对人乳腺癌SK-BR-3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乳腺癌SK-BR-3细胞,分为对照组、γ射线照射组、Tat-SmacN7组和Tat-SmacN7联合γ射线照射组(联合组)。MTT法检测Tat-SmacN7对SK-BR-3细胞的毒性;克隆形成实验检测Tat-SmacN7的存活分数;单击多靶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并计算放射增敏比(SER);流式细胞术检测Tat-SmacN7联合γ射线照射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抑制蛋白XIAP和cIA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Tat-SmacN7随浓度升高对SK-BR-3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增大,药物浓度与细胞增殖率呈正相关(r=0.924,P<0.05),IC50为(62.62±1.19)μmol/L,IC20为(5.66±0.67)μmol/L;5 μmol/L Tat-SmacN7能增加SK-BR-3细胞的放射敏感性,联合组与照射组放射增敏比为1.48;6 Gy γ射线照射后48 h,联合组凋亡率显著高于照射组(t=7.01,P<0.05);与对照组相比,Tat-SmacN7组XIAP表达水平降低,联合组XIAP和cIAP-1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结论 Tat-SmacN7通过促进人乳腺癌细胞SK-BR-3细胞的凋亡,增加其辐射敏感性,这一特性与XIA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曹嘉  蒋楠  崔巍  李丹阳  周君富 《浙江医学》2007,29(12):1319-1320
我们将2004年2月至2005年9月进入外科ICU的166例危重病人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对其年龄、住院天数、胆固醇、血糖及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危重患者可能存在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不同级别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DNA损伤情况,探讨不同工种、工龄与DNA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放射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单链断裂水平。CASP软件分析彗星图像,主要观察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TDNA%)、彗星尾长(TL)、尾矩(TM)和Olive尾矩(OTM)等指标。 结果 放射组的TDNA%,TL、TM、OTM明显高于对照组(F=3.93, P<0.01),不同工种、工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F=1.83, P<0.05),不同级别医院之间放射工作者上述指标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1.91,P<0.05)。结论 所观察医院的放射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高级别医院略好于低级别医院,而且DNA损伤程度与放射工龄和工种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神经上皮细胞转化基因1(NET1)在电离辐射损伤反应中的生物学功能。 方法 运用RNA干扰技术,在细胞中特异性沉默Net1基因,然后通过集落存活实验和免疫印迹法研究抑制Net1表达对细胞的电离辐射损伤反应的影响。 结果 Net1敲低表达的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增强,表现为更多细胞发生了凋亡,并且在γ射线照射后,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突变蛋白(ATM)和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2(Chk2)的磷酸化水平也比对照细胞增强。 结论 Net1对于受到电离辐射的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很可能在电离辐射损伤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受照后产生的炎症因子IL-1β的影响,探讨白藜芦醇对MSCs的辐射防护作用。方法 将间充质干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与白藜芦醇组,白藜芦醇组预先给予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经137Csγ射线照射后,应用ELISA、Western blot和 RT-PCR等方法检测 IL-1β的分泌和表达。结果 预先给予间充质干细胞50、100和200 μmol/L的白藜芦醇组与单纯照射组相比,IL-1β胞外分泌显著降低(t=83.34、24.48、12.52,P<0.05),同时细胞内IL-1β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也显著降低(t=8.69、14.77、13.90,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明显抑制辐射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炎症因子IL-1β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与单纯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重庆维普、美国医学文摘和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2018年第1期)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18年3月15日,关于针灸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与单纯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比较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初检共检出相关文献231篇,依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9篇文献进行分析,均为中文文献。纳入的9篇文献均为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8篇文献描述了随机分组方法,1篇文献仅描述随机分组,未提及随机分组方法; 1篇文献描述了在分组时采用了单盲的方法,均未提及患者盲法; 9篇文献均未提及结果评估者盲法; 9篇文献均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9篇文献均计算了两种疗法的近期临床治疗有效率,并进行了比较,各项研究间异质性较小(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针灸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近期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纯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RR=1. 16,95%CI(1. 10,1. 22)]。9篇文献的发表偏倚较小。结论:针灸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将外科手术固定装置应用于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的临床疗效及其与常规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之间的区别。方法 选取2022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拟行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1月1日至3月31日行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手术的患者纳入观察组,4月1日至6月30日行直接前方入路全髋置换手术的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外科手术支架固定患肢,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第一助手度过消毒铺巾学习曲线所需病例数、髋臼假体前倾角、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6周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Harris评分。结果 共入组患者110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62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术前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前消毒铺巾时间占用更短(15.3±2.1分钟 VS 21.4±4.3分钟,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第一助手度过学习曲线所需的病例数分别为(4.66±1.9)例和(7.33±2.4)例,观察组第一助手度过学习曲线所需病例数小于对照组。观察组髋臼假体前倾角小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4°±3.4°vs 21.3°±2.2°,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周VAS评分、Harri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组间VAS评分、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外科手术固定装置用于直接前路全髋置换可以缩短术前体位摆放时间,减少手术室的占用时间,对助手数量及培训时间要求较少,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更容易掌握髋臼假体位置。 [关键词]全髋置换术;微创手术;假体位置;并发症;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8.
青岛市立体急救网络的建设与运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相瑞  安蓬  曹嘉  贺军  黄永森  杨华  李琳 《中国急救医学》2002,22(7):434-434,F003
立体急救网络系统是指多维的陆、海、空一体的医疗集群、救护技术、手段和方法 ,应用于各种灾难发生后对急、危重伤病员的快速救治 ,它标志着一个地区的急救水平。青岛立体急救网络系统建立后 ,经应用直升救护机救治伤病员 ,取得了良好效果。1 立体急救网络的建立及优势青岛市陆、海、空立体急救网络主要由青岛市卫生局、市急救中心、北航、北海舰队、青岛直升机公司、北航通讯站、青岛海事局组成。当突发事件发生后需应急救车、医疗队或启动救护直升机、舰、船实施急救时 ,直接拨打“12 0”急救电话 ,调度室立即按照规定程序执行急救任务…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HPLC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原料中的右氧氟沙星.方法 色谱柱为C18柱(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L-亮氨酸硫酸铜溶液-甲醇(85:15),检测波长为330 nm,柱温40℃,流速1.0 ml·min-1.结果 检测3批原料,按外标法计算右氧氟沙星的含量分别为0.05%、0.06%、0.05%.结论 所建方法能够检测出左氧氟沙星原料中的右氧氟沙星,可用于左氧氟沙星原料中异构体的检查.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文献,结合现代相关研究资料,笔者对乌药的名称、基原、拉丁学名、入药部位、道地产区、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乌药以“旁其”之名首载于唐代《本草拾遗》,自五代《日华子本草》以来,历代本草均以乌药为其正名;历代所用乌药的主流来源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的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的干燥块根;历代本草记载乌药的产地主要有广东、广西、湖南、浙江、安徽等,自宋代起以浙江天台所产者为佳,现代仍以浙江天台为道地产区;古代采收时间多为八月采根,而现代乌药多于冬春二季采挖或全年采收,采后直接干燥,或者在产地趁鲜切薄片干燥;乌药古代炮制有去皮心、酒炙、醋炙等方法,现代多以生品入药。建议经典名方开发中涉及乌药时,采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在产地趁鲜切片、干燥的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