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2篇
特种医学   14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成功地构建了反义核酸表达载体pDOR-Bcl-2 cDNA.以脂质体介导法将重组反义核酸表达载体转染受体细胞SGC7901,并经C418筛选,从2×10~5细胞中筛选出大约150个抗性克隆,转导率大于1‰,随机挑选2个克隆继续筛选与扩增培养,获得了1株稳定的抗性细胞,从而建立了Bcl-2表达阻断的胃癌细胞株,我们命名为7901anBcl-2 cells.通过Southern印迹法、Northern印迹法、Western印迹法检测显示,转导株与非转导株均有Bcl-2 cDNA的表达,但转导株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非转导株.说明在胃癌细胞中Bcl-2基因处于高表达状态,通过真核表达载体介导的转染,反义Bcl-2可成功地导入胃癌细胞,并有效地阻断Bcl-2表达.  相似文献   
3.
背景:乌司奴单抗(UST)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疗效已在国外研究中得到证实,但在我国的使用时间较短,其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缺乏报道。目的:探讨UST治疗IBD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UST治疗的IBD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筛选出46例使用UST治疗的IBD患者,其中克罗恩病(CD)患者41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5例。治疗第8、16、24、56周时,CD患者的临床应答率分别为51.2%、75.6%、97.4%、100%,临床缓解率分别为2.4%、22.0%、59.0%、86.5%。治疗第24、56周时,CD患者内镜应答率分别为89.7%、97.3%,内镜缓解率分别为38.5%、70.3%。治疗第16周时,UST作为一线生物制剂治疗CD患者的临床缓解率为71.4%,明显高于UST作为非一线生物制剂治疗的临床缓解率(26.5%,P=0.035),其余时间点UST作为一线和非一线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答率、内镜应答率、内镜缓解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56周时,5例UC患者均取得...  相似文献   
4.
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人多种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别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多种胃癌细胞系中HIF—1α的表达水平。结果常氧条件下,在永生化的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及多种胃癌细胞系(包括耐药细胞)中均能检测到HIF-1α mRNA的表达,其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对部分细胞系中HIF-1α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同样发现常氧时即有HIF-1α的表达,但表达水平明显不同。结论常氧时在多种胃癌细胞系及永生化的胃粘膜上皮细胞系中均有HIF-1α的表达;在胃癌细胞系中,HIF-1α的调节可能主要在翻译水平而非转录水平;HIF-1α在常氧时胃癌细胞系的异常表达,提示除缺氧刺激外,非缺氧因素可能也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周血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水平与食管癌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比较病例组(n=2446)与对照组(n=256)患者一般资料、既往史、血清学指标的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明确食管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农村、职业以体力劳动为主、血清TBA>4 μmol/L、ALP>73 U/L、...  相似文献   
6.
转染Bcl-2反义核酸对胃癌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手术根治为主的胃癌综合治疗,五年生存率只有37-7%,对胃癌的化疗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1].Bcl2基因的异常表达,不仅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其抗凋亡作用的发挥,势必影响化疗效果[2];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存在多药耐药现象,缘于多种机制,Bcl2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与之有关[3].我们通过pDOR载体将Bcl2反义核酸转染胃癌细胞,观察转导细胞对化疗药物顺铂(DDP)、5氟脲嘧啶(5FU)、长春新碱(VCR)的敏感性调变,能否逆转耐药,为胃癌的治疗探索新的途径.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IBD)合并肠内外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 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自2008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 360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 从中筛选出合并肠内外肿瘤的患者。将IBD合并结直肠癌、小肠癌、肠道淋巴瘤患者分入肠内肿瘤组;将IBD合并除肠内肿瘤以外其他任何部位肿瘤患者分入肠外肿瘤组。回顾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分析影响IBD合并肠内外肿瘤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log-rank检验。结果共筛选出43例合并肠内外肿瘤的患者, 总体肿瘤发生率为1.82%(43/2 360)。IBD合并肠内肿瘤发生率为1.27%(30/ 2 360);其中, 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内肿瘤发生率为1.48%(25/1 685), 克罗恩病患者肠内肿瘤发生率为0.74%(5/675)。IBD合并肠外肿瘤发生率为0.55%(13/2 360);其中, UC患者肠外肿瘤发生率为0.71%(12/1 685), 克罗...  相似文献   
8.
回肠末端是小肠病变的好发部位,但多数疾病无诊断金标准,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缺乏特异性,给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不小难度。本例患者病史长,以口腔、外阴和回肠末端溃疡为主要表现,先后并发不全性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经消化内科、消化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协作诊治,最初考虑白塞病可能,最终诊断为CD,经积极治疗病情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9.
fas基因与bcl-2反义RNA转导胃癌耐药细胞的药敏上调效应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比较fas基因和bcl-2基因在胃癌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表达的差异,将fas基因和bcl-2反义核酸导入胃癌耐药细胞,并分析转导前后的细胞在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研究转导株与非转导株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区别.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将fas 基因和反义bcl-2片段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BK-CMV和pDOR-SV40的多克隆克隆位点之间,以脂质体介导法将两个重组表达载体分别转染受体细胞SGC7901/ VCR,G418筛选克隆细胞,Northern blot, Western blot检测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以及转导细胞中fas基因和bcl-2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MTT法药敏实验检测转导细胞与非转导细胞对VCR、顺铂、5-FU 的敏感性.结果真核表达载体pBK-fas cDNA和pDOR-bcl-2 cDNA转导胃癌耐药细胞后,分别从2×105细胞中筛选出大约80和120个抗性克隆,转导率各为0.4‰和0.6‰,随机各挑选2个克隆继续筛选与扩增培养,均获得了稳定的抗性细胞,我们将此命名为SGC7901 fas/ VCR cell和SGC7901 anti bcl-2/ VCR cell. 杂交结果表明,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 VCR与非耐药细胞相比,bcl-2基因的表达明显较高,而fas基因表达极其微弱. 转导株SGC7901 fas/ VCR cell的fas mRNA及其蛋白水平的表达显著高于非转导株,SGC7901 anti bcl-2/ VCR cell中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非转导株. 2株转导细胞对VCR、顺铂、5-FU的敏感性明显高于非转导株.结论胃癌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相比,bcl-2基因处于高表达状态,而fas基因处于极其低弱的表达状态. 通过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有效地阻断了bcl-2蛋白在SGC7901 anti bcl-2/ VCR cell的表达,明显增强了fas mRNA及其蛋白在SGC7901 fas/ VCR cell的表达. bcl-2反义核酸和fas基因转导胃癌耐药细胞后,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肝细胞体外培养时快速失去功能限制了肝细胞疗法的发展。目的:以胶原水凝胶为支架建立能够长时间有效维持肝细胞功能的肝细胞三维培养系统。方法:将SD大鼠肝细胞与预混肝细胞生长因子及DMEM的液态Ⅰ型胶原混合,形成肝细胞/胶原凝胶复合物,将该复合物接种至培养板,待形成胶冻状凝胶后再加培养液进行培养。通过光学显微镜、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肝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通过糖原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定量PCR进一步对肝细胞特异表型及功能进行检测。收集培养上清,检测细胞白蛋白及尿素合成能力。结果与结论:①肝细胞/胶原水凝胶复合物形成后,可见肝细胞呈圆形分布于水凝胶中,培养14d后仍保持肝细胞形态并呈类似肝脏结构的肝索样聚集排列,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肝细胞之间形成紧密连接。②培养14d后,糖原染色、白蛋白及肝细胞核因子4α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证实肝细胞具有糖原及白蛋白合成能力并仍具有分化潜能。③三维培养中,肝细胞的白蛋白及尿素合成能力及分泌水平明显高于二维培养,且至少能够在较高水平维持15d。④培养7d后,Albumin、HNF-4α、Claudin-3、CYP1A1、CYP3A1以及G6P等肝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二维培养。以上结果证实,以胶原水凝胶为支架构建的三维培养系统使肝细胞在结构上更类似肝脏组织,并能在更长时间内有效的维持肝细胞合成代谢等各方面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