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原地区,脱髓鞘疾病与中老年人疾病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所有接受过磁共振头部扫描的病人进行评估,确诊出40位脱髓鞘疾病患者,并对大脑7个部位的脱髓鞘疾病按严重性分4级打分,统计临床数据,最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在40例患者中,出现在大脑半球、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和脑室前后角的脑白质损伤频率最多,分别占总量的50%、67.5%、77.5%和87.5%。脑白质损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1岁,这比世界其他地区都有明显的提前。男性患者将近是女性患者的3倍(29∶11)。年龄、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收缩压、脑梗塞与脑白质损伤正相关(P<0.05)。结论对于高海拔地区,有效控制高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对于减少颅脑脱髓鞘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应用显微外科及带蒂包皮皮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一期尿道下裂修复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患儿年龄3~22岁,平均7.5岁。阴茎头冠状沟型12例,阴茎体型19例,阴茎根部型7例,其中6例曾在院外行阴茎下屈矫正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单纯选择带蒂包皮岛状皮瓣法一期修复尿道下裂32例,联合应用Duplay术式6例。结果随访3个月~2年,35例患儿术后阴茎外观满意,排尿通畅,无明显并发症:术后发生尿瘘2例,再次手术后治愈。1例术后3月出现尿道外口狭窄,经尿道扩张治愈。手术成功率为94.7%。结论应用显微外科及带蒂包皮岛状皮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治疗尿道下裂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杨方印 《新中医》2020,52(17):118-121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脑钠肽(NBP)和肽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BP、肽素水平变化,并统计2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83%,对照组为72.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2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CRP、IL-6、IL-8、TNF-α、NBP、肽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为3.45%,2组比较,差异无...  相似文献   
4.
我科于1985年11月~1986年11月,对唐山市乳幼儿精神发育状况进行了群体调查。共调查机关、厂矿及街道12个托儿所的入托儿和8个居委会所属居民区内散居儿1126例,占所调查对象的92%。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接受中低温停循环的主动脉夹层手术在体外循环停机后即时和延时输注剩余机血对止血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接受中低温停循环的主动脉夹层手术128例,根据体外循环停机后剩余机血输注时间分为即时组和延时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术中液体管理和手术止血时间。结果:共收集128例患者,即时组60例,延时组68例。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 < 0.01),但是延时组降幅较即时组明显减轻(P < 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延时组患者术中血制品使用减少(P < 0.05),出血减少(P < 0.01),止血、手术和麻醉时长均缩短(P < 0.01)。结论:接受中低温停循环的主动脉夹层手术体外循环停机后,延时输注剩余机血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并缩短手术止血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el Nido停搏液和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HTK)停搏液在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患者行心内直视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进行心脏体外循环手术的LVH患者75例,根据术中使用停搏液类型分为del Nido 组(D组,39例)和HTK组(H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麻醉与体外循环资料、术后临床资料及围术期心肌标志物改变等。结果:升主动脉开放后,D组室颤发生率低于H组(P< 0.01)。发生室颤患者中,D组的室颤持续时间、除颤次数和除颤能量均低于H组(P< 0.05)。D组复跳时间长于H组(P< 0.05),D组临时起搏器使用率高于H组(P< 0.05)。体外循环结束后15 min,D组血管活性药评分(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VIS)高于H组(P< 0.001);而手术结束前15 min以及术后6 h两组 V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心肌标志物方面,仅发现术后24 h,H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 CK-MB)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高于D组(P< 0.05);两组术后48 h心肌标志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del Nido停搏液和HTK停搏液均可安全用于LVH患者术中心肌保护,但使用HTK停搏液,主动脉开放后室颤发生率更高,术后24 h CK-MB及cTnT高于del Nido停搏液;而使用del Nido停搏液,心脏复跳时间更长,临时起搏器使用率更高,且停机后15 min时的血管活性药使用量高于HTK停搏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评价针刺缓解腓肠肌疲劳的效果。方法20 名男性健康志愿者负重直立提踵,疲劳发生后对腓肠肌局部(承筋穴)针刺15 min(针刺组);4 周后进行第二次测试,疲劳发生后休息15 min(非针刺组)。记录不同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和心率。结果两组运动后腓肠肌表面肌电值与运动前相比升高(P<0.05),针刺组针刺后降低(P<0.05),休息组休息后升高(P<0.05)。两组运动后心率明显升高(P<0.05),针刺/休息后较运动后减慢(P<0.05),降低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可以缓  相似文献   
8.
全部126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病人。扁平疣组94例,男38例,女56例;年龄4~65岁,平均23.6岁;病程〈6个月者25例,6~12个月者30例,12~18个月者14例,18~24个月者15例,〉24个月者10例;既往治疗者37例。寻常疣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5~69岁,平均21.4岁;病程〈6个月者10例,6~12者11例,12个月~18者4例,18个月~24个月者4例,〉24个月者3例;既往治疗者12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在直肠癌术前局部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67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将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对比,观察MRI对直肠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N分期)判断的准确性.结果 MRI对术前患者T分期的准确度为83.6%(56/67),直肠癌患者MRI T分期与病理分期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9,有统计学意义(u=69.64,P<0.01);kappa值95%CI为(0.82,0.77).MRI对患者N分期的准确度为68.7%(46/67),MRI判断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为71.0%(22/31),敏感度为66.7%(24/36).结论 MRI对直肠癌术前患者分期有重要价值,尤其对判断直肠外膜有无侵犯及远处转移的准确性较好,但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脊柱骨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西藏高原地区脊柱骨折的CT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脊柱外伤的CT扫描影像表现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男38例,女7例,年龄21~72岁。结果:CT能够准确地发现脊柱骨折的部位,三柱的损伤情况,椎管狭窄的程度,椎体骨折的类型。本组病例中,颈椎骨折的发生率最低,胸腰椎骨折的发生率最高。结论:在脊柱外伤中CT作为重要的首选检查方法,可快速准确地作出诊断,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