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左心室肥厚患者72例,随机分配到缬沙坦组(口服80~160mg/d)或阿替洛尔组(口服25~50 mg/d)(n均=36),治疗8个月,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对比分析组内治疗前后左心室重量指数及左心功能参数变化和两组间的差异.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或阿替洛尔治疗8个月后,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明显下降(159/101 mmHg至142/89 mmHg;161/103 mmHg至145/90mmHg,1 mmHg=0.133 kPa)(P均<0.01).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治疗8个月后,左心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下降更显著(P均<0.01);而在阿替洛尔治疗8个月后左心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无明显变化,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下降显著(P<0.05).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治疗8个月后左心室高峰充盈率明显增加(P<0.05),而在阿替洛尔治疗8个月后左心室高峰充盈率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则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缬沙坦治疗8个月后可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显著逆转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显著改善,缬沙坦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作用优于阿替洛尔.  相似文献   
3.
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衰对外周血浆肾素及利钠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对外周血中血浆肾素活性(PRA)、心钠肽(ANP)及脑钠肽(NBNP)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 利尿剂 地高辛)和卡维地洛组(常规治疗药物 卡维地洛),随访12周,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二组治疗前后和3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PRA、ANP及N-BNP水平.同时使用核素心室显像测定心衰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心衰患者外周血中PRA、ANP及N-BN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其中ANP及N-BNP水平在卡维地洛治疗前与LVEF负相关,在卡维地洛治疗后与LVEF密切相关,但PRA水平与LVEF无关.治疗后卡维地洛组外周血中PRA、ANP及N-BNP水平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明显.结论:外周血中ANP及N-BNP水平在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仍可用于指导心衰患者的治疗.β-受体阻滞剂能抑制心衰患者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  相似文献   
4.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急性升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以及急诊外科手术和内科药物治疗对此类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对45例急性升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纳入研究的病例分为药物治疗组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组,分析两组患者住院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等指标。 结果 39例患者首发症状为颈、胸、背部"撕裂"样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31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7例为马凡综合征患者。23例急性A型夹层患者行药物治疗,另外22例患者经确诊后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45例患者中13例于住院期间死亡(28.9%),其中药物治疗组有9例(39.1%),手术治疗组有4例(18.2%),两组差异显著(39.1%vs 18.2%,P<0.001)。结论 急性升主动脉夹层,有很高的住院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急诊外科手术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AMI患者共240例分为AMI伴RBBB组和不伴RBBB组。根据RBBB发生的时间、持续间期以及是否合并左束支分支阻滞将前者分为新发生RBBB、陈旧性RBBB、持续性RBBB、短暂性RBBB、双束支阻滞和单纯性RBBB 6个亚组,观察各组的临床经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240例AMI伴发RBBB 26例,占10.8% ,与不伴RBBB比较,其磷酸肌酸激酶(CK)峰值、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增高(P < 0.01)。RBBB组高发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并非源自陈旧性RBBB和单纯性RBBB,而是来源于新发生RBBB和双束支阻滞。新发生的持续性RBBB住院病死率最高,为50%, 短暂性RBBB为11.1% , 而持续性RBBB的再灌注治疗率较短暂性RBBB明显降低(25% vs 88.9%, P < 0.05)。结论AMI患者伴发RBBB提示预后不良。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节约过度就不是一件好事了,比如天天都在用的筷子、毛巾等,都是有一定使用期限的,不能等用“烂”了才换。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舍得更换这些旧物开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与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分析6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空腹血糖、服糖后2 h血糖及BNP水平与左心功能不全的相关性.结果 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2例中,糖尿病102例(16.9%),糖耐量异常126例(20.9%),血糖正常374例(62.2%).②随着糖代谢异常程度增加,血清BNP水平明显增加[糖代谢正常组:(467.1±122.9)ng/L比糖耐量异常组:(512.7±132.2)ng/L比糖尿病组:(543.0±153.3)ng/L,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糖代谢正常组:0.63±0.09比糖耐量异常组:0.53±0.16比糖尿病组:0.46±0.11,P<0.05)及左心室高峰充盈率(LVPER)(糖代谢正常组:2.87±0.75比糖耐量异常组:2.11±0.63比糖尿病组:1.86±0.55,P<0.05)明显降低.③相关分析显示LVEF与BNP呈负相关(r=-0.867,P<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病程、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吸烟、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糖化血化蛋白Alc后,和糖代谢正常组相比,糖耐量异常组及糖尿病组患左心功能不全的OR值分别为1.21(95%CI:1.15~1.27,P<0.01)及1.41(95%CI:0.92~2.12,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患病率较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与血清BNP水平相关,糖代谢异常者患左心功能不全的危险性比血糖正常者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40例因胸痛住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且规则接受药物治疗下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空腹血糖、服糖后2 h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根据血糖水平(血糖耐量试验2 h糖值)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第1组,2 h血糖<7.8 mmol/L;第2组,2 h血糖为7.8~11.0 mmol/L;第3组,2 h血糖≥11.1 mmol/L.观察2 h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在随访的24月死亡36例的情况.结果 随着血糖水平增高,冠状动脉狭窄级数、狭窄≥75%血管支数和狭窄≥75%的例数均明显增加(P<0.01).血糖升高的患者,24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以及死亡均升高,其中2 h血糖≥11.1 mmol/L组死亡率高于血糖正常组(第3组:11.0%比第1组:2.9%,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血糖升高的两组明显降低[(第2组:54.1±10.2)和(第3组:53.8±9.9)]比(第1组:58.1±9.6,P<0.05).结论 在高血压患者中随着血糖水平升高,冠脉狭窄程度和近期死亡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患者脉压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36例因胸痛住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且规则接受药物治疗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①随着收缩压(SBP)增高和舒张压(DBP)的下降,脉压逐渐增大,冠状动脉狭窄级别、狭窄≥75%血管支数和狭窄≥75%的例数均明显增加(P<0.01);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狭窄(≥75%)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病程和脉压相关(P<0.01),但与患者平均动脉压似无相关(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狭窄(≥75%)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脉压每增加10 mmHg,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增加32%(95%可信限:1.25~1.39,P<0.0001);在对年龄和高血压病程进行调整后,脉压每增加10 mmHg仍显示增加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21%(95%可信限:1.15~1.27,P<0.0001).在其它血压参数中,SBP同样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脉压水平和SBP与冠状动脉狭窄呈正相关,在高血压防治中,应重视SBP的降低及脉压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40例因胸痛住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且规则接受药物治疗下高血压患者的血清空腹血糖、服糖后2h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根据血糖水平(血糖耐量试验2h糖值)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第1组,2h血糖<7·8mmol/L;第2组,2h血糖为7·8~11·0mmol/L;第3组,2h血糖≥11·1mmol/L。观察2h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在随访的24月死亡36例的情况。结果随着血糖水平增高,冠状动脉狭窄级数、狭窄≥75%血管支数和狭窄≥75%的例数均明显增加(P<0·01)。血糖升高的患者,24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以及死亡均升高,其中2h血糖≥11·1mmol/L组死亡率高于血糖正常组(第3组11·0%比第1组2·9%,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血糖升高的两组明显降低[(第2组54·1±10·2)和(第3组53·8±9·9)]比(第1组58·1±9·6,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随着血糖水平升高,冠脉狭窄程度和近期死亡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