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8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95~2011)、CNKI (1995~2011)、维普数据库(1995~2011)和万方数据库(1995~2011),查找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进行方法 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合计793例患者,其中治疗组433例,对照组360例.各纳入研究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均报道采用随机方法 但未提及具体随机方法,也未提及盲法和分配隐藏情况.Meta分析结果 显示: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率方面与单独应用银杏达莫治疗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0R (95%CI)为2.67(1.33,5.39)];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与单独应用银杏达莫治疗比较,其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其SMD(95%CI)为-5.70 (-7.31,-4.09)].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对神经功能障碍有良好改善作用.但由于本系统评价纳人研究的质量较低,存在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影响了结果 的论证强度,因此上述结论 应谨慎对待,并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50岁。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中段狭窄95%。心电图A: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P—R间期0.20s.Q—T间期0.40s,Ⅲ呈Qr型,STⅡ、Ⅲ,aVF抬高0.1~0.15mV伴T波直立,ST1.aVL下降0.05~0.10mV伴T波低平或倒置。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③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海马活性调节的细胞骨架相关蛋白(activity-regulated cytoskeletal-associated protein,Arc)的低表达与其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大鼠慢性脑低灌注模型使用持久性双颈总动脉结扎术(2-vessel occlusion,2-VO); 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2-VO组,每组各6只。术后第8周行Morris水迷宫评价其认知功能;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Arc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2-VO组大鼠第2~5 d的逃逸潜伏期比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1)及其在原平台区域游泳时间明显比假手术组短(P<0.01);(2)2-VO组大鼠海马Arc mRNA水平及免疫反应条带相对灰度值分别比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均<0.01);(3)空间探索实验中2-VO大鼠在原平台区域游泳时间与海马Arc免疫反应条带相对灰度值呈正相关(r=0.7085,P<0.05)。结论 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海马Arc的低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基于白蛋白胆红素指数(ALBI)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根治性手术患者中期死亡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能力。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6年8月于浙江大学金华医院、金华市人民医院、金华市中医医院、金华市广福医院接受HCC根治性手术的533例患者,提取术后生存情况等资料。训练组纳入407例患者,验证组纳入126例患者,两组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组样本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影响HCC患者术后死亡风险的临床危险因素,建立基于ALBI分级的预测模型后在验证组进行验证;使用ROC曲线和预测模型校准图评估预测模型的价值;使用列线图展示模型,方便临床使用。结果: 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丙氨酸转氨酶80 U/L及以上、肿瘤最大径5 cm及以上、门静脉癌栓形成、ALBI分级2级为HCC根治性手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据此建立预测模型,预后指数(PI)=0.550×ALT+0.512×ALBI分级+0.872×肿瘤最大径+1.377×门静脉癌栓。利用验证组样本评价模型预测能力,该模型预测患者术后12、36、60个月死亡风险的AUC分别为0.872、0.814、0.810(均P < 0.01),预测结果的拟合优度(r2)分别为0.953、0.976、0.994。以36个月死亡风险区分能力与经典HCC分期模型比较,基于ALBI的预测模型的AUC为0.814,优于ALBI(AUC=0.683)、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AUC=0.713)、意大利肝癌计划评分(AUC=0.689)、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UC=0.645)、肿瘤TNM分期(AUC=0.612)(P < 0.05或P < 0.01)。结论: 丙氨酸转氨酶80 U/L及以上、肿瘤最大径5 cm及以上、门静脉癌栓形成、ALBI分级2级为HCC根治性手术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子,基于ALBI分级构建的预测模型对HCC根治性手术患者中期死亡风险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与脑梗死分型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 )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04—2013‐03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非糖尿病患者1400例,根据空腹血糖的高低分为高血糖组和血糖正常组,脑梗死类型根据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观察2组脑梗死类型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类型与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有关:完全前循环梗死组(TACI)高血糖发生率最高(58.2%),其次为腔隙性死组(LACI ,24.5%)和后循环梗死组(POCI ,22.5%),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PACI)高血糖发生率最低(17.3%)。LACI组与POC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较血糖水平正常者END发生率高。结论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在完全前循环梗死患者中发生率高,并且可增加EN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溶血磷脂酸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机制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实验1:不同浓度LPA(0 μM 、10 μM、20 μM、40 μM)处理PC12细胞24 h; 实验2:LPA(40 μM)分别处理PC12细胞不同时间(0 h、6 h、12 h、24 h); 实验3:正常组(0 μM LPA)、LPA组(40 μM LPA)和干预组(5 μM SP600125预处理2 h+40 μM LPA)培养24 h; CCK-8检测细胞活力; 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比例; WesternBlot检测Bcl2、caspase 3、磷酸化JNK水平。结果 LPA以时间依赖和浓度依赖的方式使PC12细胞的细胞活力和Bcl2水平降低,而使PC12细胞的凋亡指数和caspase 3水平增高; SP600125(5 μM)预处理不仅明显阻断LPA诱导的PC12细胞活力下降、细胞凋亡,并且极大地抑制了LPA诱导的JNK通路的激活、Bcl2水平的下调和caspase 3水平的上调。结论 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预处理能够明显阻断LPA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炙结合肌肉注射维生素B1、B12治疗Bell氏麻痹的时机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将Bell氏麻痹60例按治疗开始时的年龄、性别、营养状态和面肌瘫痪的病程、程度随机配对分为早期(≤10d,30例)和晚期(10d,30例)组,均给予针灸治疗结合维生素B1注射剂100mg、维生素B12注射剂1mg肌肉注射,每日1次;并分别在治疗前和14、28d时按House Brackmann分级量表将面肌瘫痪程度量化,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在治疗14、28d时早期组治愈率[9(30%)、29(97%)]和总有效率[28(94%)、30(100%)]均高于晚期组[4(13%)、17(57%)和21(70%)、29(97%)],且除28d时的总有效率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ell氏麻痹早期使用针炙结合肌肉注射维生素B1、B12,有利于瘫痪面肌力量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溶血磷脂酸对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及水孔蛋白-4(aqaporin-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立体定向仪下向大鼠右侧尾壳核注射50uL溶血磷脂酸,在不同时间点对注射部位邻近脑组织AQP4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用伊文斯蓝(Evans blue, EB)作为示踪剂定量测定不同时间点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结果 注射溶血磷脂酸后6 h尾壳核AQP4蛋白表达开始增高,在第2 d达到高峰,并维持到第3 d,以后逐渐下降. 表达增高的部位主要为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周围的胶质细胞.与对照组各时间点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LPA注射后6 h同侧尾壳核区BBB对EB通透性开始增加,24 h达最大,到48 h逐渐减低,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溶血磷脂酸可以促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周围胶质细胞AQP4蛋白表达的增加,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加,参与脑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实质出血在CT及磁共振梯度回波(GRE)T2*WI上的表现及GRE-T2*WI在辅助诊断脑淀粉样血管病的作用。方法:CT证实为急性脑实质出血的20例患者,分为基底节区出血组和皮质-皮质下出血组,发病48h内行磁共振GRE-T2*W I检查,并进行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对CT及T2*WI征象、MMSE评分结果以及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总结并分析。结果:皮质-皮质下组高血压病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基底节区组,且其MMSE评分明显高于基底节区组。两组病灶在GRE-T2*W I上均表现为沿病灶边界清楚的极低信号,或边界清楚的低信号环,内部为略高信号或低信号区内混杂小点、斑片状高信号。两组在各自病灶周边或对侧都可见到多发的点状低信号,但皮质-皮质下组数目明显多于基底节区组。在皮质-皮质下组,有更多的病例出现有多灶出血及复发出血。结论:GRE序列对脑出血的敏感性高,成像快速,对微小动脉的点状出血诊断率明显高于CT。临床及CT检查怀疑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出血的患者,可加做磁共振GRE-T2*W I检查,以进一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我国通过异性性传播HIV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多数国家的经验,预计异性性接触传播HIV将成为我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而性病患者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其自身感染及传染给性伴的风险性均较高。为了解性病门诊求诊者性病、艾滋病感染情况以及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和相关行为,选择了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皮肤病性病防治院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