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盆腔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盆腔大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患者,急诊行双侧髂内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并经导管以明胶海绵和/或弹簧圈栓塞。结果 1次栓塞成功31例,1例栓塞后24h再出血,经再次栓塞成功,治疗成功率100%;治疗后患者休克症状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盆腔大出血经导管栓塞髂内动脉或其分支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作为盆腔大出血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股动脉穿刺技术的效果,以利于进一步提高股动脉前壁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股动脉穿刺的安全性。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总结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患者1 325例的穿刺效果。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的Seldinger式穿刺介入手术方案(直接用穿刺针行股动脉前壁穿刺)。结果 Seldinger式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手术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6.3%,其中,穿刺处局部出血或血肿18例,患者均未发生假性动脉瘤、动脉夹层及盆腔血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股动脉前壁穿刺插管是安全、便捷的有效途径,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各项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胆囊动脉的显示能力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共110例患者接受了64层螺旋CT检查,将原始数据传入Advantage Workstation AW4.3工作站,利用MIP、MPR、VR等重建技术进行胆囊动脉成像,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分别独自仔细观察胆囊动脉的起源与变异、支数及其走行情况进行分类和统计学分析,计算百分比、可信区间及Kappa值。结果110例中106例(96%)胆囊动脉可以显示,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91。本组106例共观察到125支胆囊动脉,87例(82%)可以观察到一支胆囊动脉,19例(17.9%)可以观察到两支胆囊动脉,三支型或更多支未发现;按胆囊动脉走行分3型,I型即经胆囊三角型,89例;Ⅱ型即非胆囊三角型,19例;Ⅲ型即混合型,同时存在经胆囊三角和不经胆囊三角的胆囊动脉,本组未发现。结论64层螺旋CT检查能够充分显示胆囊动脉的起源、变异及走行情况,对于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出血、胆管及血管损伤以及中转开腹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鼻咽纤维血管瘤是男性青少年鼻咽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占头颈部良性肿瘤的0.5%[1],术后复发率很高[2-4]。临床上常有反复鼻出血、进行性鼻阻塞等症状,检查可见紫红色肿块,再结合年龄、性别等特点,多能作出诊断。但由于病理活检均易引起严重大出血风险,一般慎做活检。应用影像学检查可了解肿瘤原发部位、大小、扩展方向及侵犯范围,甚至明确供血来源,亦可发现临床上不易察觉的早期病变,为临床制订合适的手术方案、避免术中大出血危险和减少术后复发率提供重要价值。笔者总结21例经组织学证实的鼻咽纤维血管瘤的 MRI影像资料,探讨本病的 MRI 表现特征及分期,为临床上诊断、治疗和随访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和研究针对鼻咽癌患者给予DWI及DCE-MRI在其侵犯斜坡诊断过程中的作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09年3月—2015年12月来该院治疗的鼻咽癌患者75例和同期来该院体检中心健康的受检者15名作为此次研究的试验对象。根据90例受检者的斜坡MRI图像随机数表分为斜坡健康组、斜坡侵犯组、治疗后斜坡改善组。分别检测和统计3组的磁共振扩散加权像的弥散系数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强化百分数、强化峰值、达峰时间等。分析弥散系数和动态增强指标在确诊侵犯斜坡过程中的价值。结果结果显示,DWI指标比较发现:斜坡健康组、斜坡侵犯组、治疗后斜坡改善组弥散系数分别为:(0.03±0.0110)-3mm2/s、(1.06±0.4910)-3mm2/s、(0.27±0.1810)-3mm2/s,可知,斜坡侵犯组测量的数据明显高于斜坡健康组和斜坡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检者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各指标,斜坡侵犯组的强化百分数和峰值均高于斜坡健康组和斜坡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坡改善组的达峰时间明显优于斜坡健康组和斜坡侵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像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检测患者存在斜坡侵犯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精准性和灵敏性。临床检查过程中应结合两种技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延迟性小肠破裂的早期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临床经手术证实的小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其中男12例,女4例.所有病例早期腹膜刺激征不明显,均在受伤后24 h~1周内进行手术治疗;术前均行MSCT腹部薄层扫描及重建检查,其中平扫12例,平扫+增强扫描4例.结果所有病例均手术证实小肠破裂,其中合并其他腹部脏器损伤3例(3/16),单纯小肠损伤13例(13/16).MSCT术前诊断阳性15例(15/16),其中局限于肠系膜间隙渗出积液、点状游离积气9例(9/15),单纯肠间积液4例(4/15),肠系膜间隙游离小气泡2例(2/15);伴肠管肿胀、管壁增厚11例(11/15).术前诊断阴性1例(1/16),经剖腹探查证实.受伤24 h后CT诊断小肠破裂3例(3/16),受伤后3 d内诊断者10例(10/16),受伤后1周内诊断者2例(2/16),其中受伤后3 d内作出诊断者共13例(13/16).结论 MSCT检查在延迟性小肠破裂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对指导临床诊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选择性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对外伤性大出血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 34例外伤性大出血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后作选择性动脉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再超选择插入出血动脉内注入栓塞材料明胶海绵和(或)弹簧圈栓塞出血动脉。结果 34例患者除1例因合并颅脑损伤术后2 d死亡外,32例一次栓塞成功,1例经二次栓塞成功,总成功率97.1%。所有患者休克症状消失,血压稳定上升至正常水平,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1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栓塞后综合症,经对症处理后消退,无严重并发症;1个月后复查肝肾功能正常。结论外伤性大出血行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诊疗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9.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CT和DSA随访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CT和DSA_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肿瘤残存和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于1~4次肝癌TACE治疗后1~6个月行CT和DSA复查,2项检查间隔时间为3~5 d.分析和比较CT和DSA对肿瘤残存和复发的显示情况.结果 碘油沉积形态可分3种类型:密整型,缺损型,稀少型.密整型9例(20.0%,9/45),CT与DSA 6个,H内复查均未见复发.缺损型32例(71.1%,32/45),32例中DSA示27例病灶残存或复发,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显示19例残存或复发,CT于动脉期见病灶显著强化者16例,门静脉期进一步强化者3例(提示有门静脉参与供血),DSA发现该区有明显染色及供血,另有8例CT与DSA表现不一致,CT双期增强无强化,但DSA可见肿瘤血供及肿瘤染色;稀少型4例(8.9%,4/45),CT双期增强轻度强化,DSA提示肿瘤为少血供.结论 肝癌TACE治疗后CT平扫及双期增强CT扫描可作为显示肿瘤残存和复发的首选检查方法,DSA是观察肿瘤变化和评价疗效的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两者的结合对病灶的显示和后续治疗作出更好指导.  相似文献   
10.
庄广义  陈新晖  葛昊  徐爱民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7):118-119,127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漏诊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134例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X线检查,发生漏诊9例,漏诊率6.7%。漏诊患者年龄在62~83岁,平均年龄72.3岁。其中2例患者首诊X线检查表现不明显,因症状加重两周后复查X线发现,6例进一步CT检查及重建获得股骨颈骨折清晰图像而确诊,1例行MRI检查发现细微骨折。结果9例股骨颈骨折X线检查漏诊患者均为GardenI型,属于稳定性骨折,其中7例属于外展嵌插型骨折,2例为不完全骨折。所有患者均经CT、MRI及临床复诊X线证实。从初诊到确诊7~30d,平均15d。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表现隐匿,极易漏诊。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责任心,对年龄偏大、临床症状较重、有可疑征象者,建议随访复查或可进一步行髋关节CT扫描及重建以及MRI检查,方能减少漏诊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