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T1加权序列可变反转角度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 T1-SPACE)结合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TOF MRA)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因颅内动脉瘤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患者,均为宽颈动脉瘤。术后6~10个月所有患者均行3D-TOF MRA、3D T1-SPACE序列MR扫描和DSA检查。分别使用3D-TOF MRA和DSA以Raymond分级法评价瘤腔栓塞情况,使用3D-TOF MRA和3D T1-SPACE序列以4分法评价载瘤动脉支架内管腔显示情况。采用配对设计的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动脉瘤栓塞程度分级和支架内管腔显示情况。以DSA为金标准,计算3D-TOF MRA评估动脉瘤残留的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术后6~10个月随访,对于动脉瘤闭塞情况,DSA造影显示Raymond 1级23例,2级1例,3级1例;3D-TOF MRA 1级21例,2级3例,3级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57,P=0.577),其中有4例患者两种评估方法结果不一致。对于载瘤动脉支架内管腔情况的显示,3D-TOF MRA评分3分14例,2分8例,1分3例;3D T1-SPACE序列25例均为4分,3D T1-SPACE优于3D-TOF MRA(Z=-4.484,P<0.001)。以DSA为金标准,3D-TOF MRA结合原图像评估动脉瘤栓塞情况的特异度为86.9%(20/23),准确率为84.0%(21/25)。结论3.0 T MR 3D T1-SPACE序列可清晰显示支架内管腔,能准确判断支架内血管的通畅情况,3D-TOF MRA可充分评估动脉瘤瘤腔有无残留。将上述两种MRI血管成像技术相结合,可用于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的随访。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维T1加权可变反转角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 T1- SPACE)血管壁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5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支架植入术后6~8个月患者,分别接受3D T1- SPACE扫描和DSA造影检查,评价术后支架内管腔狭窄程度和血管壁强化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支架植入术后两种血管成像技术测量狭窄率的一致性。 结果 15例患者中植入Enterprise支架8例,Wingspan支架7例;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1.60±8.67)%,随访复查DSA狭窄率为40(30~72)%;DSA复查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率为26.7%(4/15)。3D T1- SPACE测得术后狭窄率为35(30~75)%,增强扫描显示5例支架内斑块强化,其中强化程度2级4例(均为ISR患者),1级1例。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r=0.959,P<0.05,Bland Altman图显示全部数据点均位于一致性界限内(x±1.96s)。结论 3D T1- SPACE作为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表现出与DSA良好的一致性,可应用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新型脑血管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 方法:本研究为上市前Ⅰ~Ⅱ期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计划入组40例椎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狭窄度≥70%),按1:1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新型脑血管药物洗脱支架系统(MauroraStent),对照组使用脑血管专用裸金属球扩式支架(Apollo)。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6个月的支架内再狭窄和术后30 d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次要观察指标为:术后12个月内同侧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及死亡情况,以及所有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入组开始于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40例患者入组完毕,随机分组后随访12个月内的资料,主要包括手术相关并发症、相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及死亡情况,同时还包括非手术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论:该试验将为脑血管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提供临床依据,为后期进行Ⅲ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供参考。 注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CTR-IIR-16009115  相似文献   
4.
亚急性及慢性脑动脉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并不常见、但很重要的原因.主要机制是局部血流动力学障碍,理论上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可降低脑卒中发生率,改善预后.目前亚急性及慢性脑动脉闭塞最佳治疗方案尚存争议,介入技术迅速发展使血管内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该文就亚急性及慢性脑动脉闭塞的定义、危害、治疗现状、影像学评估、技术要点、相关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67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患者(12个动脉瘤)同时采用尾端套叠式"Y"型支架技术治疗。术后3个月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术后5~6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的闭塞情况。结果67个动脉瘤置入的74枚Neuroform Atlas支架均成功释放,术中发生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67个动脉瘤的术后即刻DSA显示,56个(83.6%)动脉瘤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4个(6.0%)动脉瘤瘤颈残留(RaymondⅡ级),7个(10.4%)动脉瘤瘤体残留(RaymondⅢ级)。术后1例患者因脑疝死亡,2例发生脑梗死。术后失访3例,60例患者完成3个月随访,其中mRS 0分53例,1分4例,2分2例,3分1例。术后5~6个月,53例患者(55个动脉瘤)完成影像学随访,其中动脉瘤闭塞达RaymondⅠ级50个(90.9%),Ⅱ级2个(3.6%),Ⅲ级3个(5.5%),且均未发现支架内狭窄或迟发性血栓事件。结论初步发现,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具有较高的闭塞率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第2代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 Flex)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应用PED Flex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临床预后;影像学随访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 结果131例患者共应用144枚PED Flex治疗159个动脉瘤,手术成功率为100%。其中107个动脉瘤采用单纯支架置入,52个动脉瘤结合弹簧圈填塞。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1%(4/131),其中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2.3%(3/131),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0.8%(1/131),无死亡病例,出院mRS 0分101例,1分25例,2分4例,4分1例,致残率为0.8%(1/131)。61例患者共80个动脉瘤获影像学随访,末次中位随访时间6.0(3~9)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OKM分级D级)57个,完全闭塞率为71.3%(57/80);支架内狭窄4(6.6%,4/61)例,均无神经系统症状。87例患者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9.0(2~21)个月,mRS 0分78例,1分5例,2分3例,4分1例。 结论PED Flex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较好;术后6个月随访完全闭塞率高,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针对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过程中,弹簧圈发生解旋的情况少见,一旦出现可导致严重的缺血事件。本文报告1例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的患者,由于路径严重迂曲,弹簧圈推送困难,术中出现弹簧圈的解旋。通过联合使用球囊和鹅颈抓捕器进行抓取,顺利完成动脉瘤的栓塞,术后患者无明显不适。8个月后复查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的40例颅内远端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动脉瘤共43枚。动脉瘤辅助支架栓塞治疗32例(34枚),血流导向装置治疗8例(9枚)。颅内远端动脉瘤定义为位于前循环中A2/M2段、后循环中P2段及其远端动脉瘤。随访期采用Raymond分级评分评估动脉瘤栓塞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临床预后。结果 34枚动脉瘤成功完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末次影像随访结果显示31枚(91.2%)动脉瘤Raymond评分Ⅰ级,3枚Ⅱ级。4例(12.5%)患者发生手术相关缺血性并发症。中位随访6.5个月,31例(96.9%)患者mRS评分为0~2分,获得良好预后。9枚动脉瘤成功完成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末次影像随访结果显示5枚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3枚Ⅱ级,1枚失访。1例患者发生缺血性并发症。中位随访9个月,6例患者mRS评分为0~2分,获得良好预后。结论 血管内支架辅助栓塞颅内远端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小口径支架应用提高了颅内远端动脉瘤治疗闭塞率,血流导向装置是用传统方法治疗具有挑战性的远端动脉瘤的有效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合并载瘤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合并载瘤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14例,共14个动脉瘤。14例中,男5例、女9例,年龄45~76(61.07±10.43)岁;8例为破裂动脉瘤,6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介入再通治疗非急性期基底动脉闭塞的中长期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2年4月在我中心行介入再通治疗的闭塞超过24 h的非急性期基底动脉闭塞患者12例。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卒中发生情况,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12例患者中有11例闭塞动脉(91.7%)成功开通。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2例,导致患者病情加重。8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6~30)个月,再狭窄2例,均为症状性。12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51.5(0.5~73)个月,再发同侧性卒中2例,同侧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存活患者中,术后1周的mRS评分低于术前,术后3个月的mRS评分低于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介入再通治疗非急性期基底动脉闭塞可在中远期预防再发缺血事件的发生,同时术后3月内患者的残疾功能改善明显,但再狭窄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