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64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47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旋毛虫病在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及临近国家的流行现状各不相同,在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黑山、罗马尼亚及克罗地亚,猪和人的旋毛虫感染率均较高;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则具有中度的旋毛虫感染率;在匈牙利已有多年未发现人体旋毛虫病,但近2年来已发现了散发的猪旋毛虫病。旋毛虫病在东南欧国家的再度肆虐,提示旋毛虫病能够突破食品安全体系和兽医检疫的薄弱环节,从而可导致地区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旋毛虫病扩散。该文对旋毛虫病在东南欧国家的历史、分布、流行现状、感染来源、虫种及再度肆虐的原因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学、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毛虫病 (trichinellosis)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旋毛虫幼虫囊包的猪肉或其它动物肉类而感染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在急性期有发热、眼睑水肿、皮疹等过敏反应 ,继之出现肌肉剧烈疼痛等症状 ,若未及时治疗 ,病人死亡率可达 3 %~ 3 0 %。至 1999年底 ,已在我国 12个省市区发生了 5 48起本病暴发 ,发病 2 3 0 0 4例 ,死亡 2 3 6人 ,而 3 5 40例散发病人则见于全国 17个省市区 ;猪旋毛虫病则分布于我国 2 6个省市区[1,2 ] 。河南省自 80年代初发现人体旋毛虫病以来 ,已发生多起本病的散发和暴发流行 ,…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50例并殖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87-1995年就诊的50例并殖吸虫病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近年来本病在河南省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患者主要集中在豫西山区及丘陵地带。各年龄组中儿童占62%,男性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了解猪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早期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含量的变化 ,及其与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②方法 建立猪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模型。供心在移植前低温保存 (Thomas液 ,4℃ ) 4h ,移植成功心脏复搏后 2h取材。应用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心肌组织中NO、NOS的含量 ,应用核酸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测定心肌细胞凋亡指数 ,作为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指标。以正常心肌及单纯缺血心肌组织作为对照。③结果 移植后心肌组织NO、NOS的含量较缺血组与正常组低 ,差异有显著意义 (F =2 7.2 2 9、16 .2 0 3,q =5 .716~ 6 .4 12 ,P <0 .0 1)。移植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与正常组及缺血组比较明显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F =16 3.884 ,q =7.4 82、6 .975 ,P <0 .0 1)。心肌组织NO、NOS含量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呈负相关关系 (r =- 0 .886、- 0 .795 ,P <0 .0 1)。④结论 猪心脏移植后早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细胞死亡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凋亡 ;再灌注期间内源性NO、NOS的减少参与了心脏移植后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恶丝虫病     
该文对恶丝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卫氏并殖吸虫成虫的特异性诊断抗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寻找诊断并殖吸虫病的特异性抗原。方法: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中的蛋白组分进行分析。结果: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蛋白经SDS-PAGE后显示14条蛋白带,其中相对分子质量为53000、3l000、25000、16000、11000是主带;相对分子质量为53000和34000的条带可与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反应;108000、94000、65000的条带可与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反应;58000、53000、43000的条带可与旋毛虫感染的大鼠血清、小鼠血清及旋毛虫病患者血清反应。37000的蛋白带只能被斯氏狸殖吸虫感染的大鼠血清和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所识别,而不与华支睾吸虫病、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旋毛虫感染的大鼠和小鼠血清、旋毛虫病患者血清、正常大鼠、小鼠血清及正常人血清发生交叉反应。结论: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中相对分子质量为37000的蛋白组分为卫氏并殖吸虫成虫的特异性抗原,可用于并殖吸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7.
旋毛虫、卫氏并殖吸虫及华支睾吸虫之间共同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鉴定旋毛虫、卫氏并殖吸虫及华支睾吸虫之间的共同抗原,避免血清学诊断这3种寄生虫病时的交叉反应。方法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渍(Western blot)对旋毛虫肌幼虫、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及华支睾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中的蛋白组分进行研究。结果旋毛虫肌幼虫、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及华文睾吸虫成虫3者相同蛋白带的分子量为108、65、53、43、42、31、25、16 kDa。免疫印渍结果表明,旋毛虫和卫氏并殖吸虫抗原中分子量为 65、58、53kDa的蛋白带均与旋毛虫感染的大鼠、小鼠及患者血清、肺吸虫感染的大鼠和患者血清发生反应;旋毛虫和华支睾吸虫抗原中分子量为108kDa的蛋白带均与旋毛虫感染的大鼠、小鼠及患者血清、肝吸虫病患者血清发生反应;而3种可溶性抗原中的53kDa与本实验中所有寄生虫感染的动物和患者均有交叉反应。结论 65、58、53 kDa蛋白为旋毛虫和卫氏并殖吸虫的共同抗原,108kDa蛋白为旋毛虫和华支睾吸虫的共同抗原,而53 kDa蛋白为这3种寄生虫的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8.
栗娜  崔晶  刘基芳 《吉林医学》2006,27(4):435-436
老年性白内障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性白内障病人增多,白内障手术成为眼科最广泛开展的手术之一[1]。老年性白内障又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2],是在中老年开始发生的晶状体混浊,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患病率也明显增高。它分为皮质  相似文献   
9.
应用抗猪囊虫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反向间接血凝试验(IHAT),对临床确诊的囊虫病患者进行了血清循环抗原(CAg)的检测,阳性率为51.14%(67/131)。对19例脑型囊虫病患者同时测定了血清和脑脊液中的CAg,阳性率分别为47.36%和78.94%,总阳性率为84.21%。对治疗0.53后的19例患者检测时,血清和脑脊液中CAg均呈阴性反应,而检测抗体仍呈阳性反应。50例正常人、49例其它寄生虫病及5例其它脑部疾病患者脑脊液的CAg均呈阴性反应。结果提示:测定CAg对囊虫病活动性感染的诊断及疗效判定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0岁及以前心理攻击和体罚经历对大学生焦虑状态和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4—5月,方便抽取哈尔滨市2所大学部分专业的大一和大二年级全体2 1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信息调查、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CTSPC)、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量表(AHRBI)。  结果  10岁及以前遭受过心理攻击和体罚的大学生报告率分别为80.05%和58.37%。男生、非独生子女的体罚检出率分别高于女生和独生子女(P值均 < 0.05)。10岁及以前遭受过父母心理攻击和体罚的大学生焦虑状态和健康危险行为6个维度的检出率均高于未经历过心理攻击和体罚的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理攻击、居住地、体罚和独生子女对大学生焦虑有影响(OR值分别为1.85,1.53,1.49,1.34);心理攻击和居住地对大学生健康妥协行为有影响(OR值分别为1.60,1.26);心理攻击、性别、体罚和独生子女对大学生暴力攻击行为有影响(OR值分别为1.75,1.66,1.63,1.28);体罚对大学生自杀自残行为有影响(OR=3.44);性别和体罚对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有影响(OR值分别为2.67和2.25);体罚和心理攻击对大学生破坏纪律行为有影响(OR值分别为1.88和1.55);体罚、性别和家庭收入对大学生无保护性行为有影响(OR值分别为4.51,1.91,0.62)(P值均 < 0.05)。  结论  10岁及以前遭受父母心理攻击和体罚经历对大学生焦虑及健康危险行为存在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