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对废用性骨质疏松与骨折的警惕性,探讨其防治措施,对13 例儿童因 髋关节疾病经手术、石膏固定术后1~9个月,发生废用性骨质疏松和骨折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13例患儿15个部位发生了废用性骨折,经非手术疗法,配合药物治疗,获骨性愈合 。早期确定废用性骨质疏松的诊断,缩短不必要的肢体固定时间,尽早功能锻练,加强保护 ,避免外伤,配合内科药物疗法对防治本病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前侧入路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侧入路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适应症、优点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本组32例,男25例,女7例,平均年龄4.6岁,受伤原因均为跌伤。对开放型骨折及肱动脉受压病例均于麻醉下行清创、急诊切开复位手术;其余行皮肤牵引或尺骨鹰嘴过头位骨牵引,4—7d后(平均5d)予手术复位;选择受伤严重或有神经血管损伤的前外侧、前正中或前内侧入路,行手术探查并复位后,从肱骨小头处自外向内上打入两枚交叉克氏针固定骨折断端。结果27例获得1.5年的随诊,无一例发生Volkmann缺血性挛缩;1例发生针道感染,经抗炎、局部切开引流、换药治疗后痊愈。根据Flynn标准评定疗效:所有患儿提携角正常或基本正常,无肘内、外翻畸形发生;肘关节屈伸功能优25例,良2例。入院时存在神经、血管损伤者中,除1例尺神经损伤不恢复,于术后4个月再次行尺神经前置术外,其余均于出院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结论对于有血管神经并发症,开放型骨折以及错位严重,复位困难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前侧入路切开复位术暴露充分,处理方便,副损伤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病变组织中脂肪增生现象及分布特点,分析脂肪增生程度与纤维化和年龄的关系.方法 2009年7月至2011年8月CMT手术病例共188例,其中男123例,女65例.年龄最小2个月24d,最大16岁,平均2.9岁,年龄分布是,<7个月33例,7~12个月50例,1~3岁50例,>3岁50例.对手术切除的病理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并获取部分新鲜标本经液氮冰冻处理保存,石蜡标本行HE染色、Masson胶原染色,冰冻标本行苏丹Ⅲ脂肪染色,对脂肪增生程度和间质纤维化程度进行判定.结果 Masson胶原染色结果提示0~3岁纤维化与年龄负相关(r=-0.168,P=0.049),3岁后纤维化与年龄正相关(r=0.281,P=0.001).苏丹Ⅲ脂肪染色可见橙红色阳性区域即脂肪组织.脂肪增生标本占总标本数的69.68%(131/188),脂肪增生随纤维化加重和年龄增长而加重,且与二者均正相关(P<0.05).结论 传统的病理发现是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本研究在常规病理观察中发现脂肪增生现象.增生的脂肪在CMT病变组织内呈团块或条索状堆积分布,其增生程度在不同的CMT标本中也存在差异.脂肪增生参与CMT的基本病理变化,随病变胸锁乳突肌纤维化进程和年龄增长而加重,并可能对肌纤维的病理改变与组织纤维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长期随访手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探讨最佳手术时机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手术治疗12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手术时年龄为3~142个月,平均随访4.9年(2~12.5年),按年龄、术前是否曾行理疗及术式进行分组,根据改良Cheng and Tang疗效评分标准,使用头颈部旋转角、侧屈角、瘢痕、颅面部畸形、肌束情况、头斜及主观评价等指标评估其疗效.结果 总评分为优79例(65.8%),良37例(30.9%),中1例(0.8%),差3例(2.5%),优良率为96.7%.按生长发育特点分为Ⅰ组(≤1岁)、Ⅱ组(1~3岁)、Ⅲ组(>3岁),之后对各指标优率进行x2检验,在瘢痕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总评分、旋转角、侧屈角、头斜及肌束挛缩方面,Ⅰ组和Ⅱ组分别与Ⅲ组比较,P<0.05,提示3岁以内优率更高;在颅面部畸形方面,Ⅱ组和Ⅲ组分别与Ⅰ组比较,P<0.05,提示1岁以内优率更高;在医生的主观评价方面,3组之间相互比较,P<0.05,提示年龄越小,优率越高.结论 先天性肌性斜颈3岁以内手术能够获得较好的手术疗效,1岁以内手术疗效最佳.对于1岁以内接受正规理疗6个月无明显效果者应及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前臂骨折在儿童骨折中较常见,约占所有骨折患儿的5%。10%。本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71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干骺端)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并密切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B超动态观察小儿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在判断该病病程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将临床上确诊的596例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病例进行B超检查及分型,动态观察其病程及预后。结果关节囊肿胀型病例的病程为3~11d,平均为6.5d;关节腔积液型病例的病程为7~49d,平均为14.5d;没有发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病例。结论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经超声检查分型可初步预测其病程,超声动态检查可客观观察其病情变化,牵引、制动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Monteggia's 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本组患儿66例,男47例,女19例,其中新鲜骨折61例,陈旧性骨折5例.按Bado分型:I型46例,Ⅱ型4例,Ⅲ型15例,Ⅳ型1例.采用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方法,对患儿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非手术治疗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手术治疗则是在手法复位成功后,分别采用单针固定尺骨或肱桡关节、双针固定尺骨和肱桡关节,再行石膏固定,手术中均未修复或重建环状韧带.[结果]66例患儿在门诊获得6个月~5年的随访,参照李汉民等制定的评定标准,非手术组的优良率为95.7%.手术组的优良率为84.2%.未发生骨化性肌炎、骨问背侧神经损伤、尺桡骨骨性连接、尺骨骨不连、迟发性桡骨小头脱位等并发症,合并神经损伤的患儿术后2~4个月均完全恢复.[结论]儿童Monteggia's骨折的治疗效果优良,治疗的关键在于应争取在急诊下复位,并根据骨折类型及肱桡关节的复位情况,采用针对性的内固定措施以防止骨折移位及再脱位的发生,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9.
前屈试验、脊柱测量仪与Cobb角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脊柱测量仪(scoliometer)和前屈试验在青少年脊柱畸形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怀疑有脊柱畸形的青少年,男14例,女42例,平均年龄13岁(SD=1.76),用前屈试验、脊柱测量和全脊柱X线片检查。对这三种检查方法的结果划分等级,当Cobb角<10°为阴性,10°~20°为阳性,>20°为明显阳性。当前屈试验时背部没有不对称,则为阴性;有不对称,则为阳性;显著不对称为明显阳性。当脊柱测量仪<5°为阴性,5°~7°为阳性,>7°为明显阳性。结果脊柱测量5例为阴性,39例为阳性,12例为明显阳性;前屈试验有8例为阴性,26例为阳性,22例为明显阳性。Cobb角检测,9例为阴性,36例为阳性,11例为明显阳性。脊柱测量、前屈试验的结果与Cobb角作等级相关分析,Spearman检验系数分别为0.48和0.57,P<0.05,为正相关。前屈试验、脊柱测量仪与Cobb角检查出的阳性率,作χ2检验,χ2值分别为0.069和1.306,P值分别>0.74和0.10,检查出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脊柱测量仪和前屈试验在普查中易于实行。当前屈试验阳性,脊柱测量仪大于5°,可视为作X线片检查的指征。  相似文献   
10.
MEBO治疗小儿烧伤5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总结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小儿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3例不同面积及深度的烧伤患儿应用MEBO治疗,观察创面恢复情况及患儿对治疗的反应。结果:除2例入院前非正规使用MEBO导致创面加深的息儿采取植皮愈合外,其他病例均非手术治愈,474例未留瘢痕,29例遗留少许瘢痕,功能恢复良好,且治疗过程中不出血、疼痛轻,无一例发生感染。结论:MEBO是适合治疗小儿烧伤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