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的研究证实许多负面的心理因素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些负面的心理因素包括抑郁、焦虑等。已有很多调查证明抑郁焦虑症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抑郁和焦虑是冠心病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预示因子。目前临床医生对抑郁焦虑认识不清,诊断不足,能进行合理治疗更少,为此我们对住院CHD患者进行了心理应激调查和血清炎症介质水平测定,探讨心理应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诱发机制,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参麦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缺血10min和缺血60min两种模型观察缺血性心律失常,观察发生率最高的缺血10min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对照组和参麦注射液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参麦注射液1.5ml/kg,动态Ⅱ导心电图监测室性早搏(PVB)、室性心动过速(VT)及心室颤动与扑动(VF)的发生率.结果 参麦注射液可明显减少缺血10min和60min心律失常PVB、VT、VF的发生率(P<0.01),亦可明显减少再灌注10min心律失常VT(P<0.05)及VF(P<0.01)的发生率.结论 参麦注射液可明显减少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流行情况。方法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门诊择期住院和急诊入院所有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1373例患者,未确诊为糖尿病(DM)患者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门诊和住院冠心病患者已确诊为DM的分别为274例和164例,新诊断为DM的10例和8例。行OGTT后,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53.4%(461/864)、51.1%(260/509);糖调节受损患病率分别为24.3%(210/864)、21.2%(108/509)。所有冠心病患者糖尿病患病率52.5%(721/1373),糖调节受损患病率23.2%(318/1373),总的糖代谢异常率75.7%(1039/1373)。结论冠心病患者多数合并有糖代谢异常。进行OGTT可避免81.1%糖调节受损和80.8%DM漏诊。心内科医生在诊治心血管疾病时应关注糖代谢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 s-CRP)浓度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CI)疾病的关系.方法:hs-CRP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脂采用酶法.结果:脑梗死CI组患者h 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CI组h s-CRP治疗前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P<0.01).结论:h s-CRP检测可作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过程中,冠状动脉(冠脉)再通在心电图的表现上人们常注意溶栓后S-T段的改变,而很少注意溶栓早期(24 h内)T波倒置.本文对我院1993年10月至1997年6月期间住院行溶栓治疗的AMI 7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探讨溶栓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缺血10min和缺血60min两种模型观察缺血性心律失常,观察发生率最高的缺血10min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对照组和参麦注射液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参麦注射液1.5ml/kg,动态Ⅱ导心电图监测室性早搏(PVB)、室性心动过速(VT)及心室颤动与扑动(VF)的发生率。结果参麦注射液可明显减少缺血10min和60min心律失常PVB、VT、VF的发生率(P〈0.01),亦可明显减少再灌注10min心律失常VT(P〈0.05)及VF(P〈0.01)的发生率。结论参麦注射液可明显减少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ATPⅢ降脂治疗指南[1]指出,急性冠脉综合(ACS)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降至1.8mmol/L左右可明显减少临床事件,斑块可退化.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下降约30%[2].本研究通过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后血脂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了解其对UA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脂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姬克  刘军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2):181-18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是一种常见缓慢心律失常 ,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尚无报导有效的药物治疗 ,部分严重病人只有安置人工起博器来维持生命 ,由于人工起博器的费用高 ,对于农村及工薪阶层的患者难以接受 ,笔者用小剂量氨茶碱合心肝宝胶囊治疗患者55例 ,疗效较好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 155例患者均经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确诊 ,其中男42例 ,女13例 ,年龄39~65岁。病程1年半~6年。心率最快55次/分钟 ,最慢38次/分钟 ,按病因分类 :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10例 ,冠心病45例。为观察疗效随机分为两组 ,设对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流行情况.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门诊择期住院和急诊入院所有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1373例患者,未确诊为糖尿病(DM)患者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 门诊和住院冠心病患者已确诊为DM的分别为274例和164例,新诊断为DM的10例和8例.行OGTT后,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53.4%(461/864)、51.1%(260/509);糖调节受损患病率分别为24.3%(210/864)、21.2%(108/509).所有冠心病患者糖尿病患病率52.5%(721/1 373),糖调节受损患病率23.2%(318/1373),总的糖代谢异常率75.7%(1 039/1373).结论 冠心病患者多数合并有糖代谢异常.进行OGTT可避免81.1%糖调节受损和80.8%DM漏诊.心内科医生在诊治心血管疾病时应关注糖代谢情况.  相似文献   
10.
培哚普利对高血压病心肌缺血疗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培哚普利对高血压病心肌缺血治疗的临床研究,探讨ACEI对高血压病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本院门诊或住院病人中随机筛选高血压病心肌缺血患者37例,不用其他抗心肌缺血药物,给予培哚普利片口服治疗,并用BET和24h Holter、ABPM对高血压心肌缺血变化进行监测。结果:37例病人中有30例在服药期间偶测血压降到正常范围,只有6例偶测血压未降到正常范围,但SBP平均下降≥20mmHg,DBP平均下降≥10mmHg,均达到有效指标;经BET观察,服用培哚普利片能提高患者运动耐量,有抗心肌缺血作用;24h Holter观察24小时ST段压低总时间和最大ST段压低深度的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性,显示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结论:培哚普利能有效治疗高血压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