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后的CT表现及评价近期疗效的适当时机.方法38例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复查CT共73次,按距治疗结束时间分为疗后1周,1月,3月,6月及12月共5个时段,分析肺内癌灶的大小、形态、密度及周围组织的CT学改变.结果肿瘤缩小达CR和PR者为52.1%(38/73);癌灶中心坏死者为12.3%(9/73);肿瘤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者为8.2%(6/73).有效率(CR+PR)随SRT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治疗后3~6月未发现病情恶化,而有效率较疗后1周及1月明显增加.结论①肺内癌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的主要表现为体积缩小,部分出现坏死和纤维化,癌灶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甚微.②近期疗效的评价时机应以疗后3~6个月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皮酚(Pae)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气道重构的作用.方法:采用内毒素气管内直接刺激的方法复制COPD气道重构模型,并以丹皮酚(75、150、300 mg/kg)灌胃治疗8周,另设假手术组、模型组、强的松对照组.以硫代巴比妥法测定丙二醛(MDA),比色法测定谷胱甘肽(GSH),分光光度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纤黏连蛋白(FN)、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氯胺T法检测肺组织中羟脯氨酸(Hyp)的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肺组织中TNF-α、IL-8、IL-6含量.免疫组化图片利用真彩色医学图像分析软件测量气管上皮下胶原面积.结果:丹皮酚可降低模型动物血清和肺脏中的MDA、IL-8、TNF-α、LN、Ⅳ-C、Hyp的含量,升高GSH、SOD含量,抑制中小径支气管上皮下增生.结论:丹皮酚通过抗炎、抗氧化、抑制中小径气道上皮下增生实现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气道重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内良性肿块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2例肺内良性病变的CT表现,其中肺炎性假瘤45例,结核瘤42例,肺血管瘤5例,错构瘤3例,肺隔离症3例,曲霉菌病2例,肺纤维瘤和肺血肿各1例。结果:肺炎性假瘤、肺结核瘤、肺血管瘤、肺隔离症及曲霉菌病的CT符合率分别为33.3%、73.8%、20%、100%和100%。结论:通过仔细对照分析和重新评判,对大多数肺内良性肿块可以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次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BAI)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方法:36例晚期肺癌患者均行多次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用Seldinger's方法选择性插管至参与肿瘤血供的支气管动脉,并注入化疗药物。其中有33例行2次BAI,3例行3次BAI。结果:所有病例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总有效率(CR PR)69.44%。其中,有3例患者在第2次BAI术后选择手术治疗,随访至今,无复发、转移等。结论:对于晚期肺癌及失去外科手术机会的肺癌患者,多次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肺内炎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的CT及X线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肺内炎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的CT及X线影像学表现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对手术病理确诊的56例肺内炎性肿块和96例周围型肺癌病例的临床和CT及X线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灶形态分为典型肿块和不典型肿块。结合临床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特征,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结果以形态分类为标准,诊断炎性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9.6%(39/56)、67.7%(65/96)、68.4%(104/152)。结合临床病史及影像学特征修正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0.4%(45/56)、74.0%(71/96)、76.3%(116/152)。结论以病灶形态为基础,结合临床病史,对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可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波谱(MRS)对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复发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GE Singa EXCITE1.5T HD高分辨磁共振检查仪,对50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常规MR检查出现新强化灶的患者行1H-MRS,经再次手术、临床及MR随访综合诊断肿瘤复发23例,放射性脑坏死27例。结果肿瘤复发组(23例)病变强化灶中Cho/NAA、Cho/Cr比值高于放射性脑坏死组(27例),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Cho、NAA、Cr含量及NAA/Cr比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灶的Cho/NAA、Cho/Cr指标明显高于放射性脑坏死,对其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转移瘤的CT影像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利用84例已确诊原发灶的颅内转移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4例中,有70例是肺癌脑转移,占83.3%,这点有助于帮助诊断。典型的CT表现有:(1)环状强化或环状和结节状混合强化为绝大多数;(2)周围大范围水肿,与病灶大小不成比例;(3)颅内多发为常见。而非典型的CT表现主要有多灶内出血和少数无水肿的病灶或单发结节灶。结论 脑转移瘤绝大多数有典型CT表现,但也要与脑脓肿和胶质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转移性肝癌的螺旋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雪春  王索宇 《江西医药》2006,41(6):407-408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在转移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2例转移性肝癌患者的螺旋CT双期扫描各期表现。结果病灶检出率以门脉期扫描最高(42/42),动脉期次之(39/42),平扫最低(34/42)。在门脉期扫描病灶边缘均较平扫及动脉期清晰,与正常肝组织增强形成明显对比。而环形强化灶内囊性坏死及“牛眼”征或“环靶”征为转移瘤的常见、基本表现。结论肝内转移瘤表现多样,螺旋CT双期扫描能提高转移性肝癌的检出率,更有利于显示病灶组织学及血供特点,有利于病灶的定性诊断,做到早期发现病变、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已有许多医院开展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但大多应用于脑肿瘤,体部肿瘤应用较少.我院1997年6月至1999年3月对肺内癌灶施行SRT共计23例,现报告如下,重点分析肺内癌灶治疗后的形态、密度、大小及周围组织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作者通过对4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证实了CT对腰椎间盘突出以及相关的椎管狭窄的诊断的高准确率,对与手术不符之处作出了解析;方法:提供40例腰椎间盘突出CT资料,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对椎间盘后突出,手术与CT相符率达85.0%;因黄韧带肥厚、椎体及附件增生所致的椎管狭窄,CT的准确率仅55.6%。结论:由于CT诊断的高准确性,完全可作为首选检查;而椎管狭窄症诊断率低,主要与扫描方法和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