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Stanford B型壁内血肿(IMH)患者发生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的IMH患者共579例,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有372例IMH患者入选。根据是否发生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分为事件组(n = 81)和对照组(n = 291),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确诊时的首次影像学特征。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脑血管病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事件组患者年龄显著小于对照组[(59 ± 11)岁VS(65 ± 10)岁,P<0.0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首次确诊的主动脉增强CT(CTA)参数,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 = 0.943, 95%CI:0.913-0.974;P<0.01),CTA中测量的降主动脉最大直径(OR = 1.325, 95%CI:1.231-1.425;P<0.01),壁内血肿并发溃疡样突起(OR = 3.975, 95%CI:1.744-9.060;P<0.01)是预测IMH患者发生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单中心资料表明,对于Stanford B型IMH患者,首次确诊时年龄小,首次CTA中的降主动脉最大直径增大、并发溃疡样凸起可以预测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3.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10%~40%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类型的内漏。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对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修复术后,患者主动脉近端出现内漏,采用再次植入覆膜支架双丝技术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1岁,  相似文献   
4.
急性主动脉夹层属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是指主动脉因各种病因导致壁内血流,从而发生中层撕裂,壁间分离形成相互交通或不交通的真腔与假腔[1-2].内膜破口是夹层发生的开端,血液经内膜破口流入内膜与中膜之间形成双腔.急性主动脉夹层可能的病因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特发性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等.急性主动脉夹层有两个解剖结局,一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肾动脉支架置入术(PTRAS)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5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行肾动脉造影明确诊断ARAS的19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入优化药物组(n=78)和药物联合PTRAS组(n=11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的血压水平,术后的肾功能指标,以及终点事件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药物联合PTRAS组年龄、肾小球滤过率、低密度脂蛋白及既往冠心病史比例均低于优化药物组,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及既往高血压史、单侧肾动脉狭窄比例均高于优化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3天和术后6、12、36、60个月的收缩压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3天和术后6、12、36、60个月的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优化药物组比较,药物联合PTRAS组舒张压在术后6、12、60个月时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观察时间收缩压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3天、12个月、36个月的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与基线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 m^(2))、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双侧肾动脉狭窄、肾动脉最重狭窄程度增加是优化药物组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糖尿病史、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双侧肾动脉狭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是药物联合PTRAS组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优化药物治疗和药物联合PTRAS治疗均可有效改善ARAS患者血压;与优化药物治疗比较,联合PTRAS不能明显改善肾功能及减少终点事件发生;肾动脉狭窄程度较重为ARAS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7.
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aortic pseudoaneurysms,AP)是指主动脉壁破裂后,血液经破口进入周围组织在血管周围形成血肿,并由纤维组织包裹所形成的瘤腔,其发病原因包括手术、外伤、感染、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免疫性疾病等[1].与其他急性主动脉疾病相比,AP外侧可不伴有外膜或仅由结缔组织包裹,其破裂风险较高,是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具有中高危血栓风险同时出血风险较低的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年后应用60 mg替格瑞洛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术的278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ACS患者行PCI术后应用替格瑞洛90 mg...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性主动脉损伤(TA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成组病例分析。选取2005年8月至2021年3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明确诊断为TAI且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的25例患者, 根据患者入院与TEVAR时间间隔, 入院24 h内行TEVAR的患者为急诊TEVAR组(14例), 入院先行外科手术或骨折复位固定等处理严重合并伤, 24 h后行TEVAR的患者为择期TEVAR组(11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入院与实施干预时间间隔、住院时长、胸腔闭式引流比例、腹部脏器修复比例等。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术后1年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影像学随访, 记录患者是否死亡、主动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外伤恢复情况。结果 25例TAI患者年龄(41.4±14.4)岁, 其中男性20例(80.0%)。21例(84.0%)持续性胸背痛, 17例(68.0%)胸腔积液, 5例(20.0%)纵隔血肿。与急诊TEVAR组相比, 择期TEVAR组ISS更高[(24.9±14.4)分比(35.5±9.3)分, P=0.04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应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胸降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的经验并评价其近、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2年4月至2013年3月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20例。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定期随访,评价术后1、3年死亡及并发症情况,包括内漏、脑血管事件、新发主动脉夹层、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等。结果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操作成功率为100%。6例患者于术后死亡,对314例出院患者进行随访,1年随访率73.0%(229/314)。术后1年死亡12例(5.2%),其中,主动脉源性死亡6例,心源性死亡1例,脑源性死亡2例,肿瘤源性死亡2例,其他源性死亡1例。1年发生内漏3例,脑梗死2例,脑出血3例,新发主动脉夹层1例,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3例。3年随访率为69.4%(218/314)。术后3年死亡21例(9.6%),其中,主动脉源性死亡9例,心源性死亡2例,脑源性死亡5例,肿瘤源性死亡3例,其他源性死亡2例。3年发生内漏5例,脑梗死3例,脑出血6例,新发主动脉夹层5例,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5例。结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技术可行,安全性高,并发症少,1年、3年随访疗效满意,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