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颈动脉分叉角几何形态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在我院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的58例受检者。利用GEAW4.4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观察颈动脉分叉角类型,测量颈内动脉分叉角、颈外动脉分叉角、颈总动脉分叉角、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厚度。根据双侧颈内动脉斑块的有无对颈内动脉分叉角、颈外动脉分叉角、颈总动脉分叉角、颈内动脉分叉角标准化指数的大小及颈动脉分叉角类型分别进行分组,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及卡方检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颈内动脉分叉角分组中,T值为-1.244(P=0.219);颈外动脉分叉角分组中,T值为-0.027(P=0.978);颈总动脉分叉角分组中,T值为-0.186(P=0.853);颈内动脉分叉角标准化指数分组中,T值为-1.379(P=0.173)。对颈动脉角分叉类型分组进行卡方检验,χ2值为0.919(P=0.632)。各组检验P值均大于0.05。结论颈动脉分叉角几何形态与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的形成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肠道准备情况下行腹部CT平扫对急腹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至6月急诊腹部CT平扫并经临床诊治证实病例71人,所有患者均为非创伤性病例,无肠道准备。结果CT平扫初诊与临床诊治相符63例,其中真阳性39例,真阴性24例。余8例为假阳性3例,假阴性5例。敏感性88.6%(39/39+5),特异性88.9%(24/24+3),准确率88.7%(63/71)。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因快速、简便的检查方法,以及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对急腹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累及肝脏病变的M DC 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累及肝脏的影像学资料并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①肝动脉‐肝静脉分流4例:动脉期见增粗迂曲的肝动脉及提前显影的肝静脉;肝实质弥漫性分布小斑片状边缘模糊强化灶,门脉期等密度。其中3例肝门区胆管轻度扩张;②肝动脉‐门静脉分流1例:动脉期见扩张迂曲的肝动脉及提前显影的扩张门静脉;肝实质少量小斑片状强化灶,门脉期等密度;③肝动脉‐肝静脉分流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3例,动脉期肝动脉迂曲扩张,肝静脉和门静脉提前显影;肝实质弥漫性分布小斑片状强化灶,门脉期等密度;④门静脉‐肝静脉分流1例:动脉期未见扩张肝动脉,门脉期见扩张门静脉及其远端分支旁小斑片状强化灶,延迟期呈稍高密度。结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累及肝脏的CT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充分认识其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并需要紧急处理的腹部疼痛。因腹腔脏器较多,病因复杂,给临床诊治带来困难。多层螺旋CT因简便、快速、断层及高分辨率的特点,加上后处理软件及显示器阅片的广泛使用,为急腹症的准确诊断提供了条件,对于减少患者的痛苦,争取救助时间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分析因急腹症而行腹部CT平扫的71例患者的初诊结果,并与临床诊治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在急腹症中的应用,总结常见疾病的CT表现及诊断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颈动脉分叉角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动脉 CT 血管造影的99例受检者。利用 GE AW4.4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测量颈总动脉分叉角、颈内动脉分叉角、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厚度及颈内动脉开口平均直径。根据颈总动脉分叉角、颈内动脉分叉角及颈内动脉分叉角标准化指数的大小分别对双侧颈内动脉斑块厚度进行分组,采用 SPSS16.0软件进行配对 t 检验(正态分布)或 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对颈动脉分叉角与颈内动脉斑块厚度进行偏相关性分析,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各组颈内动脉斑块厚度间无差异(P >0.05)。偏相关分析示:颈总动脉分叉角分组中,颈总动脉分叉角与颈内动脉斑块厚度间相关系数 r 值为-0.020(P =0.849);颈内动脉分叉角分组中,颈内动脉分叉角与颈内动脉斑块厚度间相关系数 r 值为0.018(P =0.864);颈内动脉分叉角标准化指数分组中,颈内动脉分叉角标准化指数与颈内动脉斑块厚度间相关系数 r 值为0.005(P =0.962)。结论双侧颈动脉分叉角变化不会导致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厚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病例资料患者男,80岁。尿频、血尿、排尿困难1年余,加重伴尿潴留半天。查体无阳性体征。B超检查:前列腺增生。膀胱充盈,内壁不光滑,内可见点状偏强回声,膀胱右侧壁外侧可见一4.3cm×3.8cm×2.8cm欠均匀强回声,向膀胱内凸入约1.6cm×1.3cm×1.2cm,形态规则,诊断右侧膀胱壁占位可能性大。下消化道钡剂灌肠对比:回盲部、各段结肠未见异常。口服1.5%泛影葡胺1000ml2h后CT平扫+增强:回肠远端对比剂充盈欠佳。膀胱充盈,上方见一气液平面,右侧壁显著增厚。膀胱右后侧壁旁见一大小约3.5cm×3.0cm的椭圆形空腔样结构,局部腔壁不规则增厚,增强前后CT…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男,40岁,因突发昏迷伴恶心、呕吐半天入院。体检:无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