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肿瘤学   1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乳腺癌放疗中应用动态楔形板和物理楔形板对健侧乳腺和肺受量的影响。方法把实际治疗使用的计划加动态楔形板和物理楔形板分别计算13例患者,得出健侧乳腺(CB)、全肺和患侧肺的剂量分布。CB1和CB2是从内切野边缘算起两个长分别为4、10cm,内侧边界从皮肤表面标记铅丝至皮下3cm处的区域,用来代表健侧乳腺的受量情况。比较CB1和CB2所用指标为平均值,比较肺所用指标为患侧肺平均剂量及双肺V20。所用计划系统为CadPlan治疗计划系统。利用水模、电离室进行实际测量,并对比CadPlan和Eclipse计划系统的计算结果。结果在靶区覆盖率相同情况下,采用30°动态楔形板时,CB1和CB2的剂量百分比分别为1.5%~3.9%和1.1%~2.6%,患侧肺为4.1%~14.7%。采用30°物理楔形板时,CB1和CB2的剂量百分比分别为1.5%~4.4%和1.2%~3.0%,患侧肺为4.4%~15.2%。两种情况下全肺V20基本相同。采用15°动态楔形板时,CB1和CB2的剂量百分比也有所降低,但比30°楔形板时小得多;患侧肺的剂量百分比、全肺V20基本相同。实际测量结果说明采用动态板可以使正常组织受量降低。结论采用动态楔形板减少了健侧乳腺的剂量百分比,肺受量也有所减少或基本相同,从而可能使二次乳腺癌、放射性肺炎及肺纤维化等副作用的发生概率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局限期中危前列腺癌IMRT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PSA变化水平和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8年间经本院IMRT局限期中危前列腺癌66例资料。60例放疗前接受内分泌治疗,6例照射野包括盆腔淋巴引流区,47例采用IGRT技术。前列腺精囊腺中位剂量78 Gy,盆腔淋巴引流区中位剂量48 Gy。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 中位年龄77岁,中位随访时间71.3个月。5年样本量47例。3、5年OS率分别为98%、90%,CSS率分别为100%、93%,BRFS率分别为97%、86%。PSA降至最低点的平均时间为5.83个月。IMRT后PSA最低点中位数为0.06 ng/ml。1、2级早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6%,1、2级早期直肠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3%,1、2级晚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1级晚期直肠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结论 局限期中危前列腺癌IMRT疗效好,早期、晚期不良反应小,IMRT后PSA监测利于判断肿瘤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应用3DCRT/IMRT治疗Ⅱ/Ⅲ期食管鳞癌的疗效,并探讨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2-2016年12月10所医疗机构2132例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Ⅱ/Ⅲ期食管鳞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70岁占37.9%。颈段和上段肿瘤占33.9%,中下段和交界段肿瘤占66.1%。中位GTV+GTVnd体积41.6 cm3。Ⅱ期占32%,Ⅲ期占68%。1409例接受IMRT,723例接受3DCRT。EQD2≥60 Gy占86.1%。同步放化疗占41.1%。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OS生存率,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60.8个月。全组1、3、5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73.9%、41.7%、32.6%和62.2%、37.3%、32.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OS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部位、临床分期、肿瘤体积、EQD2及同步放化疗;而影响PFS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部位、肿瘤体积、临床分期及EQD2。按年龄≥70岁、肿瘤长度>5 cm、肿瘤体积≥41.6 cm3和Ⅲ期4项危险因素将患者分为低危、中低危、中高危、高危组预后模型,组间比较生存差异显著(P<0.001)。经PSM法配比后, IMRT在OS、PFS方面优势不显著(P=0.971;P=0.658),但IMRT在低危组患者中有生存获益趋势(P=0.125)。结论 应用3DCRT或IMRT治疗Ⅱ/Ⅲ期食管鳞癌患者的OS率较高。预后模型能很好地预测患者生存情况,IMRT在低危组患者中有生存获益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逆向计划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通过一系列调强验证方法的研究,探讨逆向计划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的质量保证方法是否可行。方法:用Varian Cadplan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中Helios逆向计划系统对前列腺癌、鼻咽癌、脑瘤、胰腺癌、椎骨转移癌等设计并进行IMRT。为验证计划系统生成的各个照射野注量图与实际注量图的一致性,将剂量胶片放在平板有机玻璃体模下,使计划中的各个照射野始终垂直于体模表面;调用患者治疗数据分别单独照射,冲洗胶片后与计划得出的注量图进行比较。将剂量胶片夹在仿真体模适当的部位,调用患者治疗数据对体模进行模拟照射,由此得出轴向截面上的等剂量分布,与计划的等剂量曲线拟合比对。用电离室和水箱验证等中心和偏离点的绝对剂量。在模拟机或加速器上拍正侧位照射野验证片,与CT模拟数字重建的射线影像片比较,验证等中心位置。结果:各射线束轴垂直方向测得的注量图与计划系统计算的一致;等中心点绝对剂量测量的结果与计划计算的误差在3%以内,偏离点绝对剂量误差较大;轴向截面等剂量曲线分布的胶片测量结果与计划计算的很接近;等中心位置误差在3mm以内。结论:近一年的实践证明在IMRT中所采用的上述质量保证措施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全身皮肤电子束照射(TSEI)的急性毒性反应的观察,分析热释光(TLD)剂量监测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1995年12月至2002年12月利用Varian Clinac2100C电子直线加速器的6MeV电子束高剂量率治疗模式(HDTSe 6MeV)治疗9例患者,利用热释光剂量计测量剂量累积因子MF.利用电离室测量不同厚度散射屏的皮肤表面剂量及治疗深度,对治疗中的8个患者进行18个解剖部位的TLD剂量监测,治疗周剂量5Gy~6Gv。结果:测得的MF值为2.7。不同厚度散射屏的皮肤表面剂量及治疗深度分别为87.5%~96%、13.5mm~6.5mm。全身皮肤电子束照射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可得到良好的控制效果;急性毒性反应限于皮肤及附属器、手足.热释光监测结果与急性反应相符.结论:通过剂量的测量,可以准确给予患者处方刺量,指导临床根据病变的分期选择适当的散射屏,疗中TLD剂量监测对手指、足背防护及治疗后头项.腋下、会阴、足底补量照射有指导意义,对肥胖患者应行大腿内侧补量。  相似文献   
6.
脑肿瘤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tic radiosurgery teratment,SRT)并发症较为常见,文献报道为0.5%-0.3%[1-3],因此,如何减少并发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中、低能X射线输出量的测算是放射治疗中辐射剂量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第277号技术报告将X射线的能量范围划分为高、中、低能3部分,高能是指加速器和^60Co治疗机产生的X及γ射线;中能为深部X射线治疗机产生的100~300kV的常压X射线;低能是指10~100kV的X射线,而国内则通常把临床上使用的中、低能X射线分成3种,即深层治疗为150~400kV(0.5mm Cu复合滤过片);浅层治疗为80~120kV(1~1.4mm Al滤过片);接触治疗为10~60kV(0~1.0mm Al滤过片),显然,浅层治疗介于中低能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kV CBCT)评价头颈部肿瘤图像引导放疗的摆位误差.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的256例行调强放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采用头颈肩面罩固定体位,最终等中心标记法定位,配有LAP可移动式激光定位系统的Philips PQS CT或PhilipsBrilliance CT Big Bore进行CT扫描.CT图像通过网络传输给Varian 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用来进行勾画靶区和设计计划.在治疗前使用Varian iX直线加速器的机载影像系统(OBI)行kV CBCT扫描和配准,得出左右、头脚和前后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 473组摆位误差数据呈高斯分布,3个方向的平均误差分别为(-0.6±1.3)、(0.5±1.6)和(0.9±1.7) mm,使用公式M=2.5∑+0.75计算外放边界分别为2.4、2.4和3.4 mm.其中,Big Bore组的288组数据的计算外放边界分别为2.0、2.1和1.7 mm.结论 最终等中心标记法的摆位误差优于参考点标记法,同时为CTV外放PTV的边界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肿瘤放疗临床工作中,探索一种使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多媒体放疗病例讨论,以取代传统使用胶片影像和纸质资料的方法。方法 使用1台联网的专用计算机中Windows XP自带的远程桌面功能远程访问1台Eclipse TPS和放疗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在线调阅患者CT图像、靶区、治疗计划、计划申请单和电子病历等信息,并使用投影仪投影。结果 在科室成功架设了1套放疗病例讨论多媒体系统,已使用半年,方便有效地实现了科室进行靶区勾画和计划设计合理性的集体讨论功能。结论 该方法所需设备简单,技术安全可靠,大大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调强放疗联合新辅助内分泌方法治疗局限期前列腺癌的结果并研究影响总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以2003-2008年间54例接受调强放疗的局限期前列腺癌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在放疗前接受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包括药物去势和手术去势联合雄激素拮抗剂,调强放疗范围为前列腺区加或不加盆腔照射.内分泌治疗生化失败采用Phoenix定义法.采用D'Amico等提出的危险度分组标准分为低危组5例,中危组12例,高危组37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来研究与总生存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率为98%,随访满3、5年者分别为39、25例.对危险度分组、内分泌治疗方式、内分泌治疗时间、放疗前phoenix分组、放疗前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倍增时间、放疗前PSA值、放疗开始时间间隔、照射范围、照射剂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分泌治疗时间、放疗前phoenix分组、放疗开始时间间隔、照射剂量与3年总生存率显著相关,分别为75%:95%(χ~2=6.45,P=0.011)、87%:96%(χ~2=4.36,P=0.037)、80%:95%(χ~2=11.60,P=0.001)、75%:91%(χ~2=5.92,P=0.015);危险度分组、放疗前PSA倍增时间与中位总生存期(月)显著相关,分别为85:53:29(χ~2=6.40,P=0.041)、62:120(U=24.50,P=0.003).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内分泌治疗时间<3个月与>3个月组的3年总生存率不同,分别为75%和95%(χ~2=5.45,P=0.020);phoenix定义生化失败组与无生化失败组的5年总生存率不同,分别为71%与92%(χ~2=8.83,P=0.003).结论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时间至少达3个月,调强放疗的开始时机应在内分泌治疗未发生生化失败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