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
血脑屏障是分子和细胞进出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调节结构.血脑屏障可保护大脑免受毒素侵害,促进营养物质运输,维持离子平衡,其完整性对神经元的健康有重要意义.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病死率高,梗死区域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受到破坏,通透性增高,血脑屏障完整性与出血性转化密切相关.目前定量评估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行血管内再通治疗术中合并使用替罗非班对颅内出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接受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中使用替罗非班与未使用替罗非班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以及颅内出血并发症等差异。 结果共计纳入173例患者接受血管内再通治疗,其中替罗非班组87例,非替罗非班组86例,替罗非班组中后循环(39.08% vs 25.58%,P=0.034)、糖尿病(24.14% vs 10.47%,P=0.026)比例显著高于非替罗非班组,非替罗非班组中房颤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替罗非班组(P<0.001),两组患者手术再通率及随访90 d预后良好比例相当,围手术期颅内出血并发症未见差异。 结论血管内再通治疗合并使用替罗非班是相对安全的,并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血管内开通救治延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并接受急诊血管内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分为延误组>120 min和非延误组≤120 min。收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术中影像及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析院内脑卒中血管内开通救治延误的原因。结果共纳入院内脑卒中患者34例(延误组n=22,非延误组n=12),中位年龄68.0(56.0,73.5)岁,其中男24例(70.6%)。中位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PT)为233(110.7,300.0) min。非延误组发病至会诊时间(42.0 min比137.0 min,P<0.001)、影像检查至股动脉穿刺时间(43.0 min比130 min,P<0.001)均显著短于延误组;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5比10.0, P=0.032)低于延误组,90 d良好预后比率(66.7%比18.2%, P=0.008)高于延误组。二元logis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再通术中应用Embotrap Ⅱ取栓支架的近期疗效,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患者31例,均于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再通术,术中首选应用Embotrap Ⅱ取栓支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双支架(Embotrap+Solitaire)“Y”补救、抽吸术。记录1次再通率、最终再通率、穿刺至再通时间及术后死亡、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随防至2022年1月,记录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2分]。结果 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及CT检查,31例中30例(96.8%)血流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mTICI)≥2b级],1例(3.2%)mTICI 2a级,穿刺至开通时间(50.5±25.0)min。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斑块成像评估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对25例DSA确诊的单侧(MCA)症状性狭窄≥50%患者行HRMRI检查,观察HRMRI上MCA狭窄处的管腔和管壁特点,计算狭窄率并与DSA上的狭窄率进行比较。结果 16例MCA在HRMRI上均发现管腔狭窄,14例管壁增厚,其中13例为偏心性增厚;12例偏心性强化,1例无强化;1例为向心性增厚并强化;2例管壁大致正常,外径缩窄。在DSA和HRMRI上测量的狭窄率之差为:10%±5%,HRMRI狭窄率(76%±14%)普遍高于DSA狭窄率(64%±11%)(t=8.702,P<0.05)。结论 HRMRI能清晰的显示症状性MCA狭窄的管腔和管壁特点,对于MCA狭窄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动脉颅内段急性闭塞(AIVAO)患者的临床影像特征、血管内治疗(E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脑血管病科连续收治的发病24 h内接受急诊EVT的AIVAO患者的临床、影像、EVT及随访资料,包括起病形式(进展型、急进型、缓解-加重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评分、基于扩散加权成像的后循环Albert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桥脑中脑指数、急性梗死部位、责任血管与对侧椎动脉优势情况比较、病因分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心源性栓塞、夹层)、术中采用的开通技术(支架取栓、导管抽吸取栓、支架置入、球囊扩张)、首发开通技术、补救措施[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血管再通分级(以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评估,2b~3级为成功再灌注)、发病至血管首次再通时间、穿刺至血管首次再通时间,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如术中栓子逃逸、术中夹层、术后7 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等,并根据术后90 d随访结果,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VBLA)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应用支架辅助栓塞(SAC)和血流导向装置(FD)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6年1月—2022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VBLA患者58例,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应用SAC者28例为SAC组,应用FD者30例为FD组。比较2组年龄、性别比例、合并症、吸烟史、饮酒史、既往脑梗死史、入院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动脉瘤位置、动脉瘤分型、动脉瘤最大径、瘤颈直径、载瘤动脉直径、分支血管从动脉瘤上发出及动脉瘤破裂比率、手术情况、弹簧圈使用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术后载瘤动脉狭窄程度、闭塞一侧椎动脉比率、出院时mRS评分、住院期间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出院后随访至2023年2月,记录随访期间SAE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mRS评分;影像学随访至2022年8月,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Raymond分级、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 (1)SAC组动脉瘤破裂比率(50.0%)高于FD组(0)(P<0.05),2组年龄、动脉瘤最大径,瘤颈直径,载瘤动脉直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比率,有吸烟史、饮酒史、既...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不同病因分型患者血栓标本胆固醇结晶比例的差异,并探讨含胆固醇结晶的血栓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共92例颅内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行血管内治疗(包括导管抽吸、机械取栓、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并对取出的血栓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92例患者中81例(88.04%)实现血管再通[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2b级];66例(71.74%)取出血栓;63例(68.48%)行血栓标本病理学检查,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AT型)26例(41.27%)、心源性栓塞型24例(38.10%)、其他明确病因型2例(3.17%)以及不明病因型11例(17.46%)。26例AT型患者中单纯血管内治疗18例(69.23%),血管内桥接治疗8例(30.77%);导管抽吸1例(3.85%),机械取栓25例(96.15%),其中单纯机械取栓9例(34.62%)、机械取栓联合球囊扩张术3例(11.54%)、机械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3例(11.54%)、机械取栓联合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10例(38.46%);其中4例(15.38%)血栓标本含胆固醇结晶,含胆固醇结晶与不含胆固醇结晶患者机械取栓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2.00,3.00)次对2(2,2)次;Z=-1.155,P=0.248]。AT型与非AT型患者血栓标本胆固醇结晶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38%(4/26)对0/37,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5],而术后实现血管再通与未实现血管再通患者血栓标本胆固醇结晶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7%(2/53)对2/10,Fisher确切概率法:P=0.11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栓标本含胆固醇结晶的比例较低,但其对AT型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而对术后血管再通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在治疗剖宫产术中,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34例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B组(18例)给予按摩子宫,应用缩宫素、益母草注射液、卡前列甲酯等,A组(16例)药物无效情况下,全部采用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A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次手术、子宫切除、DIC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产褥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基层医院施行改良式背带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出血,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止血迅速,避免产后出血所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子宫切除,值得在各基层医院推广实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