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比较达芬奇机器人和腹腔镜行直肠癌TME手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肛肠科365例行直肠癌TME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机器人组175例,腹腔镜组190例,比较2组术中、术后和随访情况。结果: 相比于腹腔镜组,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少[(94.8±55.6)mL vs.(127.4±42.1)mL,t=-2.739,P=0.007];术后排气时间较短[(60.3±11.9)h vs.(78.8±12.3)h,t=-12.189,P=0.000];首次流质饮食时间较短[(89.0±15.0)h vs.(113.7±10.1)h,t=-13.597,P=0.000];术后住院时间较短[(8.5±1.7)d vs.(10.2±2.4)d,t=-4.150,P=0.000];但机器人组住院总费用较多[(83 538.1±10 911.0)元 vs.(70 640.4±11 659.0)元,t=6.338,P=0.000]。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手术时间[(202.9±14.7)min vs.(207.0±14.2)min,t=0.566,P=0.572]、引流管留置时间[(5.9±1.4)d vs.(6.0±1.4)d,t=-0.516,P=0.557]和引流量[(202.7±87.0)mL vs.(200.0±87.1)mL,t=0.335,P=0.73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淋巴结清扫结果、肿瘤学结果和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环周切缘均为阴性。2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无死亡。随访情况方面,机器人组175例(失访16例)平均随访17.4个月,3例老年患者因其他基础疾病死亡;腹腔镜组190例(失访23例)平均随访16.9个月,6例老年患者因其他基础疾病死亡。2组患者随访过程中均无复发,无腹壁切口疝、造口旁疝、造口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相比于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直肠癌TME手术出血量少且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肝癌是2020年全球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目前肝细胞癌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式, 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对于患者预后非常重要。超声造影、CT、MRI是常用的评估手段。笔者对比分析了超声造影与CT、MRI在评估肝细胞癌非手术治疗效果方面的特点, 总结了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非手术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结肠气囊肿(PCI)又称囊样肠积气,其特点是肠黏膜或黏膜下可见含气性囊肿,多发生在横结肠脾曲以下的乙状结肠,临床较为罕见.PCI多为良性病变且预后良好,其治疗原则多以保守治疗为主.本文通过对1例PCI治疗,探讨该疾病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期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DCE-MRI)直方图预测结直肠癌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酒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7例, 女34例;年龄(62±6)岁。患者均行常规MRI及DCE-MRI扫描, 提取相关影像学参数。观察指标:(1)治疗与影像学检查及随访结果。(2)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无疾病生存的影像学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 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并排除具有相关性的单因素参数, 其余参数再行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治疗与影像学检查及随访结果。81例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增强+弥散加权成像检查, 完善检查后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 术后均采用FOLFOX方案进行化疗。术后8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42(11~61)个月。81例患者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8%、9...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 α(IL-1 α)及其受体拮抗剂(IL-1ra)对大肠癌细胞株增殖、侵袭的影响.方法:选用高肝转移潜能的大肠癌细胞株WiDr及低肝转移潜能的大肠癌细胞株Caco-2和Colo-320,分别用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IL-1 α及IL-1 Ⅰ型受体(IL-1R I)的基因及蛋白在3种细胞中表达;用不同浓度的外源性IL-1 α或IL-1ra作用于上述细胞后,用WST-1法检测3种细胞的增殖情况以及Transwell小室检测WiDr与Caco-2细胞侵袭能力.结果:RT-PCR显示IL-1 α基因仅在高肝转移潜能的WiDr细胞中表达,在低肝转移潜能的Caco-2和Colo-320细胞中不表达,而IL-1R I基因在3种细胞中均有表达;ELISA检测WiDr细胞IL-1 α蛋白浓度为(7.85±0.52) pg/mL,而Caco-2和Colo-320细胞未检测到;外源性IL-1 α能明显增加Caco-2和Colo-320细胞的增殖能力(均P<0.05),对WiDr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但外源性IL-1ra能明显抑制WiDr细胞的增殖(P<0.05);外源性IL-1 α能明显增强Caco-2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但对WiDr细胞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P>0.05),外源性IL-1ra能明显抑制WiDr细胞侵袭(P<0.05),但对Caco-2细胞的侵袭能力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大肠癌的肝转移潜能与IL-1 α表达有关,外源性IL-1ra能抑制大肠癌细胞的增殖与侵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cN0单侧叶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及超声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4265例,纳入双侧甲状腺叶切除+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26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超声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与无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相关临床资料及超声测量指标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cN0单侧叶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265例cN0患者中28.3%(75/265)出现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ont-CLNs转移组较非转移组发生微钙化的比例更高(84.1% vs 53.2%),病灶更大(69.3% vs 51.6%),病理被膜受侵率更高(82.6% vs 61.5%),单发病灶比例更高(43.1% vs 25.9%),患者年龄更小(90.7% vs 78.9%),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306、6.901、6.775、7.197、5.062,P<0.001、-0.009、0.009、0.007、0.024)。然而性别、结节的囊实性、内部回声、血流以及是否伴有桥本甲状腺炎的差异与无Cont-CLNs转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微钙化(OR=3.768,P=0.003)及被膜受侵(OR=2.673,P=0.042)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微钙化及病理被膜受侵是cN0单侧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Cont-CLNs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为cN0患者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以期减少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2017年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和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ATA)指南的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效能和不必要的活检率。方法:回顾并纳入2014年12月—2016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手术的甲状腺结节(结节>1cm)的患者,共纳入1427个结节,根据ACR TI-RADS和ATA指南,以术后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计算穿刺效率和不必要的活检率。将ACR TI-RADS建议的FNAB大小阈值应用于ATA指南,以及ATA指南建议的FNAB大小阈值应用于ACR TI-RADS,分析其穿刺效率和不必要的活检率的变化。结果:所有甲状腺结节中,恶性组797例,良性组630例。根据指南推荐的阈值,ACR TI-RADS穿刺效能更佳(AUC为0.67 vs 0.57,P<0.0...  相似文献   
9.
肠道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在维持机体正常免疫防御等功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的生存繁殖依赖于肠道内特殊的微生态环境,同时它们也能完成多种人体自身不具备的代谢功能。肠道微生物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影响巨大,其中肠道内细菌所占数量最多,其数量超过100万亿,在人体内直接或间地参与免疫调节、物质代谢和消化吸收等过程,在肠黏膜的保护、肠道稳态和机体正常功能的维持以及疾病的抵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定植在肠道中的各菌群之间关系密切,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种群和数量保持动态平衡。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禁食、机械性肠道准备或使用抗生素等处理均可改变其构成与功能,从而影响肠道菌群间的动态平衡,甚至引起菌群失调。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基因毒性反应、代谢产物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肠道菌群在结直肠肿瘤的无创非侵入性诊断、放化疗以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也被逐渐证实。此外,通过饮食调节、粪菌疗法等方式摄入益生菌和益生元等微生物制品,也为预防和治疗结直肠肿瘤及其相关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全面了解肠道菌群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能够为结直肠肿瘤的生物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就肠道菌群与结直肠肿瘤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纳豆激酶(NK)经十二指肠给药对FeCl3诱导大鼠大脑中动脉(MCA)形成血栓的溶栓作用.方法 将wistar雄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NK组.用FeCl3贴线法制备大鼠MCA血栓模型,血栓形成后立即经十二指肠给药.给药24 h后取脑染色,统计脑梗死面积、脑含水量、神经系统症状评分.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N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