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81岁,于2001年11月始左眼内上方发现一包块,无压痛及红痛,无畏光、流泪,无视力下降,未予以重视。约半年后,左侧内眦部逐渐隆起,左眼裂小,不伴红痛及眼胀痛,视力无明显下降。于2002年5月28日就诊,诊为左泪囊部肿瘤收入院。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过去史:三年前曾在当地医院作“左眼泪囊包块切除”,未作病理检查。体检:全身未见异常,左眼眶CT示:左眼眶内眦、眼球外占位性病变,眼部检查:双眼视力:0.6,左睑裂小,上睑运动受限,左内眦上方局部隆起,皮肤无红肿及破渍,可扪及一椭圆形鸽蛋大小包块,质中,无压痛,表面光滑,左泪道冲洗不通,结膜轻度充血,眼球各方向运动受限,晶状体混浊,可见虹膜阴影,眼底无特  相似文献   
2.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是检查各种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黄斑及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如糖尿病、肾脏病、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常用的有效检查手段。我们将179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中的护理配合进行了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个性化钛网修复体,并结合游离皮瓣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的经验,对这一方法的用途、应用方法、成败因素等加以分析。方法 2013年1~12月,应用3D打印技术制备个性化钛网修复体,结合血管吻合游离皮瓣修复复杂的上颌组织缺损12例,所有病例均为即刻修复。结果 12例病例均修复成功,外形良好。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预制个性化钛网修复体,结合游离皮瓣修复上颌组织缺损,是一条合理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些青年女性患周期性结膜充血,与月经周期有一定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腹直肌肌皮瓣用于口腔颌面部修复的经验,对腹直肌肌皮瓣的用途、应用方法 、成败因素等加以分析和讨论.方法 2007年6月~2010年6月,应用腹直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1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46~71岁,均为肿瘤切除造成的组织缺损,所有病例均为即刻修复.结果 18例游离组织瓣成活17例,修复成功率为94.4%.结论 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形成的组织缺损,腹直肌肌皮瓣是进行修复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6.
角膜移植手术是解除各种角膜病所致角膜斑翳,久治不愈的局限性角膜炎症和先天性圆锥角膜等疾患,以使病人重见光明的一种现代手术方式。通过对6例角膜移植手术病人的护理,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先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肝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质性膀胱炎(IC)是一种易误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1],近年来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IC病因复杂,机制不清,治疗方法繁多,但疗效欠佳[2],是一种难治性常见病.笔者对2001年3月~2003年8月17例IC患者采用肝素钠膀胱灌注治疗的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浅谈老年口腔颌面肿瘤的手术期护理。方法选取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采用联合治疗的患者100例,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整体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4.0%(P ﹤0.05),满意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老年口腔颌面肿瘤患者进行临床整体护理干预,可以降低老年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白内障手术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切口小,不需缝合,术后散光小,可门诊手术等。但由于仪器的复杂和精密,需要训练有素的护士配合。我科1994年引进Alcon公司U—I型超声乳化仪,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术319例335眼,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瞳孔残膜也称永存瞳孔膜,多数无遗传性,少数患者可能有遗传现象。出现此现象是由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瞳孔处的第一、第二中央动脉弓及周围的中胚胎叶组织萎缩、消失不完全所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瞳孔残膜皆逐步消失或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