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Clinical study of polydloxanone suture tension band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patellar fractures@刘远禄$Dept Orthop,Chongqing Emerg Med Center,Chongqing 400014  相似文献   
2.
巴斯德处理后坐骨神经再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经巴斯德温热处理后 ,在组织形态学方面的变化。 方法大鼠 12mm长左侧坐骨神经 ,进行 6 0℃、30min的巴斯德处理。分为处理后 1周群、6周群 ,各群分别为 15只。计算各群对照部 (处理部起的中枢 )、处理部以及末梢部 (处理部起的末梢 )中有髓轴突数、有髓轴突直径和有髓轴突面积比率 ,并用电生理和透射电镜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查。 结果 (1)有髓轴突数 :1周群中 ,末梢部较对照部显著减少 (P <0 .0 1) ;末梢部中 ,6周群比 1周群显著增加 (P <0 .0 1)。 (2 )有髓轴突直径 :1周群中 ,末梢部较对照部显著减小 (P <0 .0 1) ;末梢部中 ,6周群比 1周群显著增大 (P <0 .0 1)。 (3)有髓轴突面积比率 :1周群中 ,末梢部较对照部显著减小 (P<0 .0 1) ;末梢部中 ,6周群比 1周群显著增大 (P <0 .0 1)。 (4 )肌电图 :处理后 1周与正常相比 ,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延长 ,延长幅度为 13.2 % ;动作电位幅度明显降低 2 .95倍 (3.7mV)。处理后 6周与正常相比 ,神经传导速度仍然有明显延长 ,延长幅度为 8.3% ;6周后动作电位幅度已经恢复正常。 (5 )透射电镜 :1周群处理部中 ,髓鞘明显分层、增厚而凝固坏死 ,轴浆显著减少 ,雪旺细胞基底膜、神经外膜发生变性。 6周群末梢部中 ,显示多数再生有髓轴突。 结论  相似文献   
3.
普迪思缝线治疗髌骨骨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普迪思可吸收线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其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以WDW305型电子万能试验机施行PDS0#和PDS1#的拉力试验; 本组病例 30例, 直视下解剖复位, 巾钳固定。用直径 1. 5mm的克氏针, 在骨折远近端或与折线垂直的两侧各做横行侧位髌骨前后径中心或稍偏后钻两孔, 分别穿入 2道PDS0#或PDS1#可吸收线, 近端的内侧头线和远端的外侧头线、近端的外侧头线与远端的内侧头线分别在髌骨骨折前缘做交叉张力带打结固定, 另在近端的内侧头线和远端的内侧头线、近端的外侧头线与远端的外侧头线做髌骨骨折内缘、外缘压力带打结固定。结果: 通过拉力实验, PDS0#单股的最大拉力为71. 50N,PDS1#单股的最大拉力为 97. 48N, 测试中达到最大拉力时, 其长度为原长度的 3倍; 两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 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 2个月, 未发生折断再移位, 普迪思线治疗组, 优 21例, 良 6例, 可 3例。结论: 普迪思可吸收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表明, 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弹性, 而且经济便宜, 有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治疗现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髌骨骨折治疗原则是充分恢复髌骨的功能;髌骨切除术治疗后,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关节软骨退变;接骨术的内固定方法较多,金属张力带固定是较理想的固定方法,但术后可能有针尾触痛、刺破皮肤等并发症,还需Ⅱ期手术。选择生物材料固定正在研究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5.
6.
普迪思线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普迪思(polydloxanone suture, PDS)可吸收线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其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 方法以WDW305型电子万能试验机施行PDS 0-0线和PDS 1-0线的拉力试验.本组患者60例,随机选择30例髌骨骨折为PDS可吸收线张力带治疗组,另30例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对照组.直视下解剖复位,巾钳固定.治疗组用直径1.5 mm的克氏针,在骨折远近端或与折线垂直的两侧各横行侧位髌骨前后径中心或稍偏后钻两孔,分别穿入两道PDS 0-0线或PDS 1-0线,近端的内侧头线和远端的外侧头线、近端的外侧头线和远端的内侧头线分别在髌骨骨折前缘作交叉张力带打结固定,另在近端的内侧头线和远端的内侧头线、近端的外侧头线和远端的外侧头线作髌骨骨折内缘、外缘压力带打结固定.对照组用直径2.0 mm的克氏针及1.0 mm的钢丝同法施行"8" 字张力带固定. 结果通过拉力试验, PDS 0-0线单股的最大拉力为71.50 N , PDS 1-0线单股的最大拉力为97.48 N,测试中达到最大拉力时,其长度为原长度的3倍.两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个月,未发生骨折断端再移位.PDS线治疗组,优21例,良6例,可3例;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对照组;优19例,良7例,可4例.两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2, P>0.05) . 结论 PDS可吸收线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和蠕变,能克服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所致的针尾触痛、刺破皮肤等并发症及其Ⅱ期手术的缺点, 而且经济便宜,有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我们对进行期或中高年者的月骨无菌性坏死选择包裹骨核的筋膜球置换术,对进行期或青状年者采取桡骨切骨术进行治疗.这次将桡骨切骨术后的经过作了调查,报告如下.方法自1994年以来,使用本法的8例患者,手术时年龄20~38岁(平均26岁).术前的Lichtman分类,ⅢA、ⅢB各4例.全例未见尺骨负变,施行了桡骨楔状切骨(15°)和短缩约1mm.术后时间7个月~3年零2个月,平均1年零5个月.结果术前安静时痛3例,运动时痛7例,调查时安静痛全例消失,1例残留运动痛.腕关节掌背屈活动度从平均83°增至98°.握力健侧比自平均589%增至79%,显著改善了.X线片上所测的CHR、Stahl'sindex,术前和调查时未发生变化,病期尚未发展.根据Nakamura氏的判定标准,优2例,良4例,可2例.8例中全例都已工作.结论对月骨无菌性坏死选择病例的话,桡骨楔状切骨术在X线片上病期未发现进行性发展,而且临床成绩良好.  相似文献   
8.
髌骨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占所有骨折的1.65%。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可归为髌骨全切除、部分切除和接骨术(包括各种保留髌骨并加以固定的方法)等三类,接骨术包括手术与非手术,手术治疗多趋向于保留髌骨,各种髌骨骨折内固定方法疗效报道不一。为了提高髌骨骨折的治疗质量,充分恢复髌骨的功能活动,妥善选择内固定,现就髌骨骨折的研究和治疗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9.
桡神经损伤的治疗和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剖析桡神经损伤的原因,总结其经验教训。[方法]采用非手术疗法(给予抗炎、消肿、营养神经药物,辅以针灸理疗)和手术疗法(骨折复位内固定术、肌腱断裂修复术后,手术探查施行神经外膜缝合、神经松解术)治疗桡神经损伤29例。[结果]平均神经愈合时间为4个月;优19例,良8例,可2例。[结论]本组桡神经损伤的恢复效果满意,有的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的电生理显示与体征、症状不符;临床工作中,能及时正确判断神经损伤的性质和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极其重要;肱骨骨折内固定之际,必须仔细分离出桡神经并予以保护,其后整复骨折施行内固定;取出内固定物时,应先从远近端解剖出正常的桡神经,再逐渐暴露被瘢痕组织黏连的桡神经段,保护好桡神经,其后取出内固定物。骨外科医师只有谨慎地操作,方可减少桡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胫腓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0%.自1996年1月~2008年12月作者对不能用钢板、带锁髓内针固定或难以固定的多段或粉碎型胫腓骨骨折,施行外固定器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