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预先给药对双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双下肢需上止血带(>150 min)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n=10)、乌司他丁预先给药组(UP1组,n=10)和乌司他丁治疗组(UP2组,n=10)。UP1组于首次上止血带前15 min静脉滴注乌司他丁按6000 U/kg,末次松止血带前15 min再次静脉滴注6000 U/kg;UP2组末次松止血带前15 min给予乌司他丁静脉滴注12 000 U/kg;NC组:末次开放止血带前15 min静脉滴注等容积生理盐水(均10 min内滴完)。3组患者首次上止血带前20 min(缺血前)、末次松止血带后30 min(再灌注后30 min)及术后(再灌注后)1 d、3 d和7 d ,取外周血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 与缺血前比较,再灌注后30 min、1 d及3 d,3组患者血浆CRP、IL-6、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但UP1组、UP2组与NC组相比明显低于后者[CRP:1 d(11.15±2.32)、(10.48±2.08) mg/l比NC(15.83±4.56)mg/l,3 d (4.29±1.89)、(3.89±1.34) mg/l比NC(6.78±2.95)mg/l;TNF-α:1 d(31.24±8.66)、(29.72 ±8.77) ng/l比NC(44.802 ±11.70)ng/l,3 d (13.75±5.11)、(15.73±4.16)ng/l比NC(20.787±8.05)ng/l;IL-6:1 d(160.80±46.95)、(179.72±35.77)ng/l比NC(329.50±95.34)ng/l,3 d (45.32 ±16.53)、(53.35±17.62)ng/l比NC(79.33±24.93)ng/l,P<0.05],UP2组与UP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灌注后7 d 3组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均恢复正常。结论 乌司他丁预先给药可有效地减轻双下肢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使血浆CRP、IL-6、TNF-α上升幅度明显受抑,从而可有效地阻抑炎性因子介导的组织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课题组研发的亲和吸附材料特异清除外源性内毒素的安全性。方法 15 只比格犬静脉输注内毒素(Sigma)复制内毒素血症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n =10)和对照组(n =5),治疗组用课题组研发的一次性血液灌流器进行干预,对照组不用该灌流器。实验前后监测生命体征并于灌流开始、灌流60 及120 min 采集血液标本检测生化、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结果 治疗组体温及呼吸在灌流后逐步下降,对照组则上升。灌流开始、灌流120 min 治疗组血小板(PLT)为(222.50±14.19)×109/L、(199.00±18.18)×109/L,对照组为(233.91±12.22)×109/L、(222.07±7.62)×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灌流开始、灌流120 min 治疗组白细胞(WBC)为(7.14±0.10)×109/L、(6.10±0.19)×109/L,对照组为(7.17±0.11)×109/L、(5.52±0.54)×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球蛋白(GLO)治疗组灌流120 min与灌流开始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灌流120 min 均下降;对照组灌流120 min 与灌流开始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灌流120 min 均上升。尿素(Urea)、肌酐(Cr)、尿酸(UA)治疗组灌流120 min 后呈下降趋势,对照组则轻微上升。结论 该亲和吸附材料清除实验犬血液中的内毒素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本课题组研发的亲和吸附材料特异清除外源性内毒素的有效性。方法 15只比格犬静脉输注内毒素制造内毒素血症模型后随机分为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5),治疗组用本课题组研发的一次性血液灌流器进行干预,对照组不用该灌流器。在灌流开始、120 min测定犬血液中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的水平;灌流过程中监测犬的生命体征。结果造模成功后,治疗组、对照组灌流开始血液中内毒素水平分别为(118.63±27.98)、(117.16±22.95)EU/m L,灌流120 min分别为(0.039±0.01)、(131.98±7.01)EU/m L,治疗组灌流后内毒素清除率达94.07%。灌流开始治疗组血液中TNF-α、IL-1β、IL-6、IL-8水平分别为(1.53±0.27)、(12.82±1.66)、(54.77±3.98)、(0.25±0.32)ng/m L,对照组分别为(1.53±0.06)、(13.05±0.18)、(54.58±0.19)、(0.28±0.06)ng/m L;灌流后120 min治疗组血液中TNF-α、IL-1β、IL-6、IL-8水平分别为(0.13±0.06)、(0.70±0.36)、(1.62±0.80)、(0.01±0.00)ng/m L,对照组分别为(2.26±0.15)、(15.12±0.18)、(62.54±0.93)、(0.73±0.93)ng/m L,两组灌流开始与120 min各指标分别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该亲和吸附材料能有效清除实验犬血液中的内毒素及炎症介质,清除率达94.07%。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胃癌细胞系的乙醛脱氢酶1(ALDH1)表达,鉴定ALDH1+ 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 Aldefluor 实验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 及MKN-45 中ALDH1 的活性表达; 选取MGC-803 细胞系,分选出ALDH1+ 和ALDH1- 细胞,进行分化潜能、平板克隆、耐药性、干性相关基因 检测及裸鼠成瘤实验。结果 MGC-803、BGC-823 及MKN-45 中ALDH1 的表达比例为(13.00±1.34)%、(5.80± 2.15)% 及(36.5±5.4)% ;分选出ALDH1+、ALDH1- 细胞组,含血清培养1 周后,ALDH1+ 的表达比例为21.2% 和 3.9%,ALDH1+ 细胞具有不对称分裂能力;ALDH1+ 细胞组克隆形成率为(42.63±0.63)%,高于ALDH1- 细胞 组(18.5±2.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同氟尿嘧啶浓度下,ALDH1+ 组生长抑制率均 低于ALDH1-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接种5×103 个ALDH1+ 及ALDH1- 细胞于小鼠皮下成瘤,与 ALDH1- 细胞比较,ALDH1+ 细胞成瘤率高。两组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胃癌细胞 系普遍存在ALDH1 的活性表达,ALDH1+ 细胞具有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可能提供胃癌新的诊断和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从膝关节软骨损伤区分离出的细胞进行鉴定,并对其生长活性进行研究,以解决自体软骨细胞移植中软骨细胞来源不足的问题。方法通过膝关节镜,在软骨损伤区取少量损伤软骨组织,不含正常软骨及软骨下骨为实验组;取正常软骨组织为对照组。在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作用下从实验组中提取细胞,对照组中提取正常软骨细胞。实验组细胞培养贴壁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是否与对照组软骨细胞一致。实验组细胞行甲苯胺蓝染色鉴定,与对照组对比;噻唑蓝(MTT)法比较两组细胞生长活性;以具有专利知识产权的Ⅰ/Ⅱ型复合胶原膜为生长载体,培养实验组和对照组第3代软骨细胞,在电镜下观察两组生长活性。结果从少量损伤的软骨组织中提取的细胞为活性正常的软骨细胞,其特征及生长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软骨损伤过程中软骨细胞未发生变性,少量损伤的软骨组织仍可获得适量软骨细胞,MTT 法和电镜扫描表明,其生长活性符合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的要求,无需取正常软骨组织作为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6.
背景:肌母细胞体外培养大多使用添加胎牛血清培养基,存在很多不足,开发无血清培养基,更加稳定、安全、经济,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的:初步探索适合人肌母细胞培养的无血清培养基。 方法:配制含胎牛血清培养基 (DMEM/F12 1∶1添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体积分数20%胎牛血清),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组(无血清培养基、2%血清替代物、2 mmol/L L-谷氨酰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纯度大于99%,UltraCULTURETM添加血清替代物,谷氨酰胺)。自制无血清培养基组(GibcoTM添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谷氨酰胺)。3种培养基分别对人肌母细胞分别进行培养,观察肌母细胞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的鉴定,计算克隆的形成率,绘制细胞生长的曲线,MTT检测肌母细胞的活性,比较3种培养基培养肌母细胞增殖、分化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各组细胞形态上无明显差异;各组免疫组织化学鉴定肌母细胞纯度均达99%;含胎牛血清培养基组和自制无血清培养基组克隆形成率显著高于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组(P < 0.01),含胎牛血清培养基组克隆形成率显著高于自制无血清培养基组(P < 0.01);含胎牛血清培养基组与自制无血清培养基组细胞数远高于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组;自制无血清培养基组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含胎牛血清培养基组和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组(P < 0.01)。自制无血清培养基组可有效用于肌母细胞的培养,在促进肌母细胞早期贴壁、增殖上还需进一步优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