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芩愈伤组织培养和黄芩苷合成调控的规律。方法采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诱导愈伤组织;HPLC法测定黄芩苷的量。结果黄芩愈伤组织生长和黄芩苷积累的优势培养条件为在基本培养基MS中氮源浓度为60mmol/L(NH4 ∶NO3-为1∶1),KH2PO4浓度0.5~1.5mmol/L,附加80g/L蔗糖,0.3mg/LIAA,2mg/L6-BA和200mg/L蛋白胨,温度(25±1)℃,暗培养。培养40d后收获愈伤组织,生物量达28.7g/L,黄芩苷为167.4mg/g,明显高于野生黄芩的最高量。结论黄芩愈伤组织的生长和黄芩苷的积累并不同步,而是先生长后合成。蔗糖对黄芩苷的合成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在蔗糖质量浓度小于3%时,能有效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但对黄芩苷的合成没有刺激作用;当蔗糖质量浓度在3%~8%时,愈伤组织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和次生代谢功能,黄芩愈伤组织的生长及黄芩苷合成明显增加;当蔗糖质量浓度在8%时,两者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
任振兴  耿韶华  王梦亮  刘滇生 《中草药》2009,40(11):1796-1799
目的 研究黄芩愈伤组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与黄芩苷次生合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多酚氧化酶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苷的量.研究不同添加物(抗坏血酸、氯化钠、苯甲酸、聚乙烯吡咯烷酮、硫酸铜)对多酚氧化酶和黄芩苷量的影响.结果 在黄芩愈伤组织生长周期的前20 d,黄芩苷基本没有合成,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低水平表达;20~35 d,黄芩苷大量合成,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有所降低,但降低趋势较小;35~50 d,多酚氧化酶活性高水平表达,黄芩苷次生合成受到抑制.结论 多酚氧化酶的高水平表达不利于黄芩苷的次生合成,抗坏血酸、氯化钠、苯甲酸等均可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促进黄芩苷次生合成,其中以添加0.02%的抗坏血酸效果最为明显,可使黄芩苷的量提高17.6%(82.3 mg/g),而聚乙烯吡咯烷酮、硫酸铜对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抑制了黄芩苷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术前MRCP指征。方法将220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高危因素组和对照组,术前均行MRCP。结果220例胆囊结石患者均行胆囊切除术或加胆道探查术,高危因素组MRCP发现胆总管结石47例(35.9%),手术证实46例,对照组发现1例(1.1%),手术证实1例。结论对有高危因素的结石患者术前行MRCP经济有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胆道探查术。  相似文献   
4.
胆囊切除术中是否要探查胆总管,是手术者常遇到的问题。术中胆道造影对于提高胆道效果,避免不必要的胆总管探查,降低术后并发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本文报道43例病人,阐述了术中造影病人的选择、临床应用评价以及造影的要点,其结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中进行胆道造影的指征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9年至2009年期间,在胆囊切除时进行的胆道造影86例。结果胆囊管造影82例,胆总管穿刺造影4例,造影均获成功。其中8例发现有慢性胆管炎,6例胆总管内有结石,2例肝总管内有结石并狭窄,4例因胆道进入空气造成假阳性。本组患者探查20例,发现病变16例,占18.6%,造影准确率为95.3%。其他66例造影发现胆总管内径1cm以内,胆道内无狭窄及充盈缺损,解剖形态正常,造影剂顺利进入十二指肠,未发现异常情况,86例均治愈出院。结论胆囊切除术中是否要探查胆总管,是手术者常遇到的问题。术中胆道造影对于提高胆道探查效果,避免不必要的胆总管探查,减少术后并发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以往多应用大鼠建立肝移植模型对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进行基础研究,而灵长类非人类大动物建立肝移植模型能更接近临床肝移植的需求。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最佳方案。方法:选用健康恒河猴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20次,以10只雄性作为受体,10只雌、雄不限为供体,借鉴临床肝移植和各种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使用二袖套法加肝动脉重建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与结论:20次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成功率90%,供肝切取时间(17±3)min,供肝修整时间(35±5)min,受体移植时间(133±45)min,受体无肝期(12±4)min,术后24h存活率90%(18/20),72h存活率为80%(16/20),1周存活率50%(10/20),14只分别于术后2周内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最长存活38d,也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所有受体均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胆道并发症发生。改进后的恒河猴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是肝移植临床前期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背景:以往多应用大鼠建立肝移植模型对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进行基础研究,而灵长类非人类大动物建立肝移植模型能更接近临床肝移植的需求。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最佳方案。 方法:选用健康恒河猴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20次,以10只雄性作为受体,10只雌、雄不限为供体,借鉴临床肝移植和各种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使用二袖套法加肝动脉重建建立稳定的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 结果与结论:20次恒河猴原位肝移植模型成功率90%,供肝切取时间(17±3) min,供肝修整时间(35±5) min,受体移植时间(133±45) min,受体无肝期(12±4) min,术后24 h存活率90%(18/20),72 h存活率为80% (16/20),1周存活率50%(10/20), 14只分别于术后2周内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最长存活38 d,也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所有受体均无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胆道并发症发生。改进后的恒河猴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 是肝移植临床前期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观察大鼠肝移植术后他克莫司撤药诱发受体急性排斥反应的肝脏动态病理学变化,为临床肝移植术后他克莫司停药或者用药不规律所致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和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Kamada二袖套法,建立雄性DA大鼠至Lewis大鼠的原位肝移植模型60例。受体大鼠术前1 d和术后7 d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之后半量递减至停药。分别于术后7、14、21及28 d处死部分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观察受体大鼠肝脏大体和镜下的动态病理学改变,并进行排斥活动指数评分,同时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时间。结果受体大鼠术后7 d内由于受他克莫司的保护,肝脏未出现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表现,至术后14 d由于他克莫司的减量及撤出,迅速发生肝脏的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4、21及28 d排斥活动指数评分分别为(3.7±0.9)分(、6.3±0.9)分和(8.1±0.7)分。受体术后生存时间为(20.85±0.71)d,中位生存期为21 d。结论通过围手术期短期饲喂治疗剂量他克莫司并逐渐减量至撤药诱发肝移植大鼠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动态观察该实验条件下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限和严重程度,对临床肝移植术后类似情况下所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和严重程度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背景:如何有效地防治肝移植后的乙型肝炎复发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联合不同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等方案对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的防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硬化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3种乙型肝炎复发防治方案,按时间先后分为5组:A组为阿德福韦酯+小剂量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短期方案组,B组为阿德福韦酯+大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中长期方案组,B+组为A组中疗效较差改用方案B组,C组为恩替卡韦+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组,C+组为A、B、B+组中疗效较差改用方案C组.比较各组患者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累积有效抑制率及强效抑制率的差异,随访≥2年.结果与结论:C组、C+组、B组、B+组的乙型肝炎累积有效抑制率及强效抑制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C+组疗效分别优于B组及B+组(P<0.05).提示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的防治是一个长期乃至终生的过程,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加抗病毒药的个体化方案更有利于防治乙型肝炎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