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引导监测经皮穿刺适形冷冻治疗肺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172例,全部行CT引导氩氦刀适形冷冻消融术,对治疗后的局部病灶变化、卡氏(KPS)评分、肿瘤标志物下降情况、中位生存时间及生存率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本组172例患者,术后即刻CT显示肿瘤最大径在5 cm以下者,冰球覆盖率为100%,>5 cm病灶冰球覆盖率为70%-90%.术后1个月CT示靶病灶密度明显减低,瘤体缩小,按实体瘤评价标准缓解率(CR+PR)为63.9%;6例患者行PET/CT检查,显示消融区病变组织放射性浓聚消失.术后3个月及6个月,CR+PR分别为61.4%和54.5%.术后1周内KPS评分为84.87±10.71,较术前(82.26±11.73)提高.术前肿瘤标志物升高的占72.09%(124/172),83.06%(103/124)术后3-6个月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随访6个月至3年,中位生存时间为11.97个月,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41.71%与27.58%.本组患者并发症较少,术中8例出现咯血;术后56例痰中带血丝,36例出现气胸,其中3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气体完全吸收,5例出现迟发型气胸并行闭式引流,拔管时间平均为5 d.结论 CT引导监测经皮穿刺适形冷冻治疗肺癌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具有推广价值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独立因素,个体化治疗的发展要求影像学在胃癌术前能够准确评价淋巴结转移情况。但是,受分辨率及影像-病理对照手段的限制,目前尚无法实现单枚淋巴结的影像-病理一一对应,故无法对转移淋巴结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准确总结。考虑到手术一般按组清扫淋巴结,若影像学能在术前准确判断各组淋巴结是否转移,对外科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通过淋巴结组水平的影像-病理对照,比较组淋巴结(G-LN)各CT 征象判断组转移的效能,为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PACS工作站对118例胃癌患者CT检出淋巴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日本胃癌学会胃癌处理规约(第13版),结合胃分部及周围脏器和血管走行情况将胃引流区域淋巴结分为No.1~ No.16组。记录每例检出的淋巴结组数,每组检出淋巴结的最大径、数目及径线和。详细记录手术摘除淋巴结,并按组分袋送病理。光镜下按组记录有无转移及转移淋巴结的枚数。各CT指标及手术清扫淋巴结的情况与病理进行比较。不同淋巴结分组的组内比较,服从正态分布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118例患者中,手术摘除淋巴结449组2098枚,可对应的CT检出淋巴结325组1124枚,病理确定转移194组651枚。以No.3及No.4组检出最多,二者占CT检出全部组数的51.38%(167/325)。No.13~16(第3站淋巴结)检出数目较少,统合为一组进行探讨。根据CT检出G-LN与否,判断组转移的阳性预测值57.53%,阴性预测值为94.35%。手术清扫GLN数目,No.2~No.4及No.6转移组高于非转移组(P<0.05),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检出G-LN 数目,No.1~No.9及No.11转移组均高于非转移组(P<0.05);其余两组(No.12、No.1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检出各组转移G-LN的最大径及径线和均高于非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检出组淋巴结数目较手术摘除数目与组转移间具有更好的相关性,CT测量G-LN的最大径、数目及径线和可作为评价淋巴结组转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骨穿刺活检技术在骨骼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的857例骨骼病变患者。经扫描定位,按照病灶距离体表最近和安全性原则选择最佳进针层面与路径,采用8~13G骨穿针或16~18G弹枪式活检针,根据病变位置及性质运用不同穿刺技术获取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操作过程耗时20~40 min。所有患者取得的标本量均符合病理诊断要求,穿刺病理与手术病理相符者766例,占穿刺总数89.38%,无假阳性病例。术后2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15%,包括局部血肿22例,神经损伤1例,感染4例。结论经皮骨穿刺活检安全、诊断准确率高,可用于转移性肿瘤、原发性骨肿瘤、肿瘤样病变及炎症性病变的诊断。合理地选择穿刺路径、穿刺器械及活检方法可提高穿刺活检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CT导向下冷冻消融术治疗儿童骨样骨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对9例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儿童患者行CT导向下冷冻消融治疗.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10.0~15.0岁,平均(13.0±1.6)岁,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术前均行CT导向下经皮穿刺活检获得病理诊断.手术使用大孔径多层螺旋CT(层厚2 mm,120 kV,250 mAs).于CT导向下应用8G骨穿针穿刺病灶中央,拔出针芯、经外套针置入17 G冷冻探针,冷冻模式采用2次冷-热循环,术中间隔5 min扫描冷冻区域,了解冰球大小和形状.术后以VAS疼痛评分评估疗效.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结果 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前评分(8分1例,7分3例,6分4例,5分1例)与术后1个月(1分4例,0分5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2.838,P<0.01).本组患者术前因长期疼痛刺激导致不同程度跛行,术后3d疼痛均明显减轻,无肢体功能障碍.1例患者术后1d发热(37.8℃),对症处理2d后缓解,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所有患者疼痛无复发.结论 CT导向下冷冻消融术治疗骨样骨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引导监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治疗肾癌的技术方法、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肾肿瘤患者27例,采用CT引导氩氦刀冷冻消融疗法,对治疗后局部靶病灶变化、术后肾功能变化、中位生存时间及生存率进行动态随访观察,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27例患者,术后即刻CT扫描显示冰球覆盖率均为100%.术后3个月复查CT示靶病灶密度减低,瘤体不同程度缩小,按实体瘤评价标准,其中完全缓解(CR)23例,部分缓解(PR)2例,病灶稳定(SD)2例,缓解率(CR+PR)为92.6%.术后第3~4天复查肾功能(尿素氮、尿酸和肌酐等),与术前相比均未见明显变化.本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包括皮肤冻伤、感染、穿刺种植转移等)发生,6例子术后1d出现发热(38℃左右),对症治疗后3~5d消退,8例出现局部轻度疼痛,服用止痛药后缓解;2例出现术后出血,应用凝血酶后迅速止血.结论CT引导监测,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治疗肾肿瘤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安全可靠、值得推广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并发症及疗效.方法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08年6月至2009年11月接受氩氦刀冷冻治疗的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9例,其中男24例,女5例,平均年龄(62.1±7.4)岁,包括细支气管肺泡癌(BAC)3例,腺癌17例,鳞癌9例,经术后6、12、24个月随访观察,统计原位肿瘤复发、生长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9例患者中,术后6个月复查时可见2例患者肿瘤组织灭活不完全,病灶保持相对稳定,其后复查中发现病灶处于进展状态;其余27例患者6个月内原位未见肿瘤组织生长,其后随访过程中发现3例患者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3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21例患者经术后2年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征象.结论 氩氦刀冷冻治疗能有效灭活肿瘤,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肿瘤热消融治疗技术发展快速,已成为继外科手术之后的一项有效治疗手段,但其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各种新型纳米粒子的不断出现,纳米医学在肿瘤诊疗领域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综述纳米技术在肿瘤热消融治疗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为局部热消融联合纳米技术治疗肿瘤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8.
<正>浅表淋巴结肿大常提示其引流区域存在恶性疾病可能,但良、恶性结节的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交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多低于80%[1]。组织杨氏模量越大,表明其质地越硬。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real-time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RT-SWE)可通过声辐射力激励产生线性振源,以高速成像追踪剪切波传播路径上各点的位移,借助微分法或传播时间法等计算组织的杨氏模量,通过测量组织弹性值而实现组织定征,且受周围组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性淋巴结的技术方法、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种植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8例,所有患者采用前路进针途径穿刺,按照病灶与体表穿刺点的位置设定CT机架的角度,采用多方位重组技术及平头针芯捻压分离主动脉、上腔静脉间隙进针法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疗效评价采用术后治疗计划系统(TPS),验证放射性粒子种植后剂量分布,观察治疗后患者局部压迫症状(气短、咳嗽、吞咽困难等)的改善情况及粒子植入术后2个月靶淋巴结的局部反应,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 植入术后粒子覆盖率为(93.5 ±1.5)%.术后2个月复查,其中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4例,病灶稳定(SD)1例.5例气短、4例咳嗽和吞咽困难等局部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未出现头颈部及上肢水肿.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大血管、气管、食管损伤,1例出现少量气胸.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4R区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疗效肯定、安全可靠,为常规治疗局部压迫症状较严重的复杂部位淋巴结转移,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的CT及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VHL综合征患者资料,对其CT及MR表现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影像学检查均有一处或多处神经系统的血管母细胞瘤,其中3例病变单发于脊髓,2例单发于小脑,4例脊髓与小脑同时发现病变;2例视网膜多发动脉瘤;2例内淋巴囊瘤;8例有胰腺、肝或肾的多发肿瘤和囊肿;4例具有家族遗传史.结论 VHL综合征可累及多个器官,影像及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熟悉掌握其影像学表现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