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应用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模式,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方法:7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标准组与低剂量组各38例。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模式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其他扫描参数不变,标准组在R-R周期的40%~80%使用管电流660 mA,其余时相使用280 mA;低剂量组在40%~80%R-R时相管电流输出值为550 mA,其余时相为110 mA。计算2组图像的平均SNR、CNR及每组ED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组图像平均SNR分别为122.2±29.69和121.69±31.58,平均CNR分别为8.61±1.17,9.05±1.86,进行组间t检验,P值>0.05,均无显著性差异。2组平均ED值分别为(25.01±2.54)mSv和(18.14±1.40)mSv,进行组间t检验,P值为1.40±10-18,有显著性差异,低剂量组ED值较标准组降低了约27.5%。结论:采用电流调节模式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分别降低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管电流输出值,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了冠状动脉成像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行磁共振全身弥散扫描患者10例,设置10个原发灶观察区及110个转移灶观察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及反窗,获得三维的磁共振全身弥散图像。阳性区域与常规CT和/或MRI的检查进行比较,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对肿瘤原发病灶、淋巴结转移灶及骨转移灶的诊断效果与常规CT和/或MRI一致性良好;而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对实质性脏器转移灶的诊断效果较常规CT和/或MRI稍低,但差异无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对全身各系统的恶性肿瘤原发灶及淋巴结与骨转移灶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临床及影像检查证实的40例新生儿HIE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横轴面T1WI、T2WI、SWI扫描。比较各序列对新生儿出血性病灶的检出及表现,评价SWI在检查和诊断中的作用。结果SWI总检出病灶164个,明显高于T1WI和T2WI检出的病灶数,且病灶边界显示更加清晰,可以发现更多、更小的病灶。在SWI图像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明显低信号。结论SWI对新生儿出血性病灶的检出具有极高的敏感性,能够检出更多、更小病灶,且病灶显示更加清晰,可作为新生儿HIE检查的常规。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三维和二维图像在眼眶骨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三维影像(3D)和二维影像(2D)在眼眶骨折诊断中的准确性,并探讨3D影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有骨折的87例眼眶外伤患者行CT薄层扫描和3D影像重建,分析对比3D影像和2D影像的表现。结果:3D影像显示骨折线的走行方向、骨折范围、位置、类型及骨折块的移位等空间信息方面优于2D影像,3D影像对临床处理起着较明确的指导作用。但2D影像在发现细小骨折、深部结构骨折及骨壁菲薄处的骨折等方面优于3D影像。且3D影像是在2D影像的基础上重建的。结论:3D影像在对骨折的畸形表现等空间关系上具有优势,其临床价值大于2D影像。但2D影像仍是诊断眼眶骨折可靠的基本方式,两者结合应用,为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nography,MRC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无创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胰胆管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成功的MRCP与检查前的准备和取得患者的合用是非常必要的。现就我院几年来对55例患者检查中所获得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