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于2004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头孢他美酯片(商品名:派威保,浙江永宁制药厂,每片0.25g)治疗男性单纯性淋球菌性尿道炎,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113例锁骨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要点。方法:对113例锁骨粉碎性骨折病人的诊断、治疗方法、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经该手术方式治疗后,骨折愈合率100%;克氏针钢丝功能优良率90.7%,钢板功能优良率100%。结论:克氏针钢丝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仍是较好的方式,但出现短缩畸形愈合,克氏针松动退针是此术式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在局部创伤重,延迟愈合病人中发生率高,钢板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100例,ASAI-Ⅱ级,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纽)和全麻复合硬度外麻醉组(EG组)各50例。G组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阿曲库铵、舒芬太尼;EG组采用丙泊酚、阿曲库铵复合硬膜外麻醉维持。记录两组全麻用药量、手术中血流动学变化、术毕苏醒时间。结果 G组丙泊酚、阿曲库铵的用药量多于EG组(P<0.05),并且G组的苏醒时问长于EG组(P<0.05)。EG组的子宫松弛度优于G组(P<0.05)。G组的MAP高于G组、HR快于EG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减少全麻用药重,患者血液动力学平稳,易于苏醒,能提供可靠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休克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释放时相及伴随的肠、肝、肺组织病理变化。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失血性休克组和对照组。采用RT-PCR、ELISA方法检测失血性休克后30、60、90min及复苏后30、90min肠、肝、肺组织内TNF-α、IL-6 mRNA表达及血清中TNF-α、IL-6含量;HE和IHC染色检测伴随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①休克30min时,肠、肝、肺内的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未见升高;60min时肠道先出现TNF-αmRNA表达升高(P〈0.05):而肝脏在90min开始表达升高(P〈0.05),肺脏则在复苏后30min开始表达升高(P〈0.05)。复苏后90min肠、肝、肺的细胞因子表达都继续显著升高(P〈0.01)。②TNF-α 在肠、肝、肺的表达升高最早,其后为IL-6 mRNA。③30min时门静脉和外周血中TNF-α、IM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60min时门静脉血中含量显著升高(P〈0.01)。④休克后肠黏膜坏死脱落;肝组织结构紊乱、肝窦增宽、肝细胞变性坏死;肺脏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结论:失血性休克时细胞因子的释放顺序是肠道、肝脏和肺脏,推测存在“肠-肝-肺”细胞因子释放轴的可能,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5.
开设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对实验技能的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临床检验诊断学的发展,我院在2003级检验医学专业开设了《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学生对该课程表现出极大兴趣和热情,实验课中学生们表现尤其积极;比较2003级和2002级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考试”成绩,发现2003级学生基本操作、实验理论及技能考核等成绩均比2002级学生好,开设《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对检验医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益气小复方在乳腺癌他莫昔芬(TAM)耐药中的作用及对胞内磷脂酞肌醇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的影响。方法:建立乳腺癌TAM耐药细胞(MCF-7/TAM)模型,细胞形态观察及MTT法测定细胞抑制率;不同浓度益气小复方处理MCF-7/TAM细胞,MTT法测定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定凋亡率,蛋白印迹法(WB)测定细胞bax、bak、Bcl-2、PI3K、AKT、p-AKT、P-gp、PTE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MCF-7细胞相比,MCF-7/TAM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变大,触角延伸,细胞呈簇状生长,同浓度TAM处理后,MCF-7/TAM细胞抑制率明显降低,IC_(50)值显著升高(P0.05)。进一步研究益气小复方对MCF-7/TAM细胞增殖抑制发现,与MCF-7细胞相比,同浓度益气小复方处理后,MCF-7/TAM细胞细胞抑制率、IC_(50)值无差异(P0.05);选取40mg/ml、80mg/ml、160mg/ml进行后续实验,与MCF-7/TAM细胞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益气小复方处理MCF-7/TAM细胞48h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与MCF-7细胞组相比,MCF-7/TAM细胞组PI3K、P-gp、Bcl-2蛋白表达水平、AKT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PTEN蛋白表达水平、bax、bak显著降低(P0.05);与MCF-7/TAM细胞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益气小复方组PI3K、P-gp、Bcl-2蛋白表达水平、AKT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PTEN蛋白表达水平、bax、bak显著升高(P0.05),呈剂量依赖性。结论:益气小复方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活化,逆转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H2O2对分化的PC12细胞par-4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终浓度分别为0、100、200和400nmol/L的H2O2处理PC12细胞8h,用RT-PCR检测par-4基因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H2O2剂量的增加,PC12细胞存活率降低,凋亡明显增加,且par-4 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亦增加,提示在H2O2诱导PC12细胞凋亡过程中Par-4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p53 上调节的细胞凋亡调控因子(p53 up-regulated modulator of apoptosis,PUMA)是 2001 年由 Yu 等[1]和 Nakano 等[2] 2 个独立研究小组同时发现的,是 Bcl-2 蛋白家族的促凋亡成员之一,具有强大的促凋亡作用,可被内、外源性 p53 快速诱导活化。PUMA 基因定位于 19q,cDNA 全长 1.9 kb,转录本由 4 个外显子(1a、2、3、4)组成,编码 1 个由 193 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该蛋白定位于线粒体膜上。Bcl-2 蛋白家族中促凋亡蛋白的共同点是都含有 1 个由 9 个氨基酸(LRRMADDLN)组成的 BH3 保守结构域。其中 PUMA 与 Bik、Bad、Bid、Bim、Hrk/DP5 及线虫 Eg-1 等促凋亡蛋白,都只存在 1 个 BH3(Bcl-2 homology3)结构域,统称为 BH3 仅有蛋白。从秀丽隐杆线虫到小鼠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的遗传学研究显示,BH3 仅有蛋白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重要启动因子,BH3 仅有蛋白通过其 BH3 结构域与 Bcl-2 蛋白家族中的抑凋亡蛋白表面的沟槽相互作用从而启动凋亡,提示 BH3 结构域对 BH3 仅有蛋白与 Bcl-2 等抑凋亡蛋白结合并启动凋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PUMA 的 BH3 结构域位于其氨基酸序列的第 141 ~ 149 位,缺少此结构域的 puma 突变体也将丧失诱导凋亡的功能[4]。近年来,PUMA 的诱导凋亡作用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成为热点,本文仅就 PUMA 的促凋亡作用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扇贝提取物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扇贝提取物对体外培养Hela细胞有无凋亡诱导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经不同浓度的扇贝提取物处理24h,经Hoechst 33258(8g/L)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结果加扇贝提取物处理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培养细胞中出现核固缩、凋亡小体,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DNA ladder条带,流式细胞仪检测有凋亡峰。结论扇贝提取物可诱导体外培养Hela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精原干细胞(S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是哺乳动物成体睾丸生精上皮中唯一可复制的多能二倍体细胞,能在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冻存,可进行同体或异体移植。1994年Brinster和Zimmermann首次进行SSC移植试验,有关SSC的研究越来越多,SSC成为生殖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主要以小鼠为例,就SSC的生物学特征、增殖与分化和移植及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