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脂蛋白 (a) [Lp(a) ]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 68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中血清Lp(a)、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等水平的变化 ,并选 7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同时比较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脂的变化。结果 :脑梗死组的Lp(a)、TC、LDL、ApoB明显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ApoA1明显低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LDL水平比恢复期明显降低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Lp(a)与其他 6项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Lp(a)在脑梗死患者发病急性期与稳定期中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可作为反映脑梗死患者脂类代谢异常的重要指标 ,对判断脑梗死的预后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伯氏疏螺旋体(Borrell’abundorferi)是蚂媒疫源性疾病一莱姆病的病原体,侵人机体后可造成多器官系统受损,患者早期可出现慢性游走性红斑、流感样症状,晚期可导致心肌炎、关节炎及神系统严重病变,重者可危及生命。自1975年首例患者确证以来,莱姆病已成为美国最为常见的蚂传播性疾病,随着欧洲亚洲的中国、日本及其它一些国家病例报道日益增多,莱姆病已作为世界性卫生课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做到早期诊断及预防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由于莱姆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据实验室检测,其中血清学检测以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对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首诊疑似阑尾炎的病例行螺旋CT扫描,观察阑尾大小,阑尾周围情况,有无结石,回盲部及右附件区的改变,然后总结分析。结果 30例病人CT诊断急性阑尾炎25例,卵巢肿物1例,与手术病理相符,正确率86.7%,假阴性4例(13.3%)。阑尾炎CT表现有:阑尾增粗21例(70%),阑尾周围炎性改变20例(66.7%),阑尾结石5例(16.7%),盲肠末端肠壁增厚4例(13.1%),右附件区囊实性改变3例(10%),回盲部团块1例(3.3%)。结论 使用螺旋CT扫描诊断阑尾炎,可为临床提供丰富的影像资料,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体外表达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C(OspC) ,以制备基因工程重组抗原用于莱姆病血清学诊断研究。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从2 个伯氏疏螺旋体中国分离株基因组DNA 中扩增得到OspC基因,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LKB2 中,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结果 以天然蛋白形式高效表达了OspC。扫描分析显示,表达的OspC 相对分子质量均在23 000 左右,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4 % ~50 % 。Western blot 试验证明,重组OspC 蛋白可与莱姆病患者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 重组OspC 的成功表达为制备新型莱姆病早期诊断试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工程抗原P39建立间接ELISA法检测菜姆病特异性抗体IgG.方法:基因工程抗原P39的包被浓度和酶二抗所用浓度及血清稀释倍数,均由棋盘试验确定,并进行了精密度,特异性试验,阻断试验,免疫复合物溶解试验,干扰试验.结果:基因工程抗原P39最佳浓度为200ng·m1-1,用ELISA法鉴定,P39蛋白与两株P39单克隆抗体均发生特异性反应.测定90例血清,其中50例阳性,40例阴性,与进口试剂盒比较,两方法符合率93.3%,结论: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实验结果可靠,是检测莱姆病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莱姆病(lymediseaseLD)是以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criBB)为病原体侵害人体c造成多器'g,多系统受损的感染性疾病[1]。病人常有蝉叮咬史,早期出现症状为慢性游走性红斑(ECM),继而发热似感冒样症状,肌肉以及心脏和神经系统异常;晚期患者具有反复发作性关节炎(acedermatitischroniaacfrophi-cansACA)等症状。该病在美国、欧洲流行范围很广。1986年以来,我国在东北、新疆、福建等边远地区都发现有莱姆病的存在。1990年,在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蟀中分离出~林伯氏疏螺旋体到。该病临床症状复杂,诊断通常需要结合实…  相似文献   
7.
8.
采用1-4型登革病毒通用引物,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海南岛登革热流行区蝙蝠脑细胞登革病毒基因RNA。在35例中,20例阳性;检测18例蝙蝠血清,3例阳性;检测三组埃及伊蛟,1组阳性。用单克隆荧光抗体技术检测20例登革病毒基因RNA阳性的蝙蝠脑细胞压印片,16例阳性,与RT-PCR检测登革热流行区登革病毒基因RNA阳性蝙蝠脑细胞的阳性符合率为80.00%。用PT-PCR检测非流行区蝙蝠脑细胞登革病毒基因RNA,均为阴性。本研究首次证实蝙蝠是登革病毒的贮存宿主,为登革热流行的有效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Aptamer核酸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ptamer指的是能结合蛋白或其他小分子物质的单链或双链寡核苷酸〔1〕 。体外筛选技术的发展和PCR技术的应用 ,使得Aptamer的研究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 ,筛选到了一大批能与各种蛋白或小分子特异紧密结合的核酸分子(Aptamer)。这些Aptamer包含了RNA、双链DNA、单链DNA等多种形式的寡核苷酸 ,其配体的性质各异。体外筛选Aptamer不仅增强了人们对核酸 蛋白相互作用的认识 ,也为寻找新药提供了一条途径。Aptamer核酸药物的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我们拟就该方面的进展及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克隆并表达我国莱姆病螺旋体分离株 Bm p A即 P39基因 ,为制备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工程重组抗原以用于我国莱姆病的基础与临床诊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 PCR方法及基因重组技术对我国莱姆病螺旋体分离株 P39蛋白进行全基因克隆 ,并在此基础上去掉信号肽序列 ,将 P39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 L KB2 ,在大肠杆菌 BL 2 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以 SDS— PAGE电泳、Western blot、薄层扫描分析。结果 成功地克隆了 P39基因 ,序列分析显示 ,P39基因全长 10 2 0 bp,其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与国外分离株均较高 ,与 Sh- 2 - 82株皆为 99% ,P39基因在大肠杆菌中以天然蛋白形式得到高效表达 ,扫描分析其分子量为 37k Da,单株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 5 8% ,Western blot实验表明其可与莱姆病患者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 成功克隆了莱姆病螺旋体国内分离株 P39蛋白基因并且在原核系统中得到高效表达。重组 P39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活性 ,可作为莱姆病新型诊断试剂理想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