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系统性健康教育对改善焦虑病人症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雪冰  何燕丽  范嗣华 《护理研究》2005,19(26):2411-2412
焦虑症是以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障碍为主,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性不安等[1].主要表现为惊恐发作和广泛性焦虑两种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社会分工的多元化、婚姻的变故、考试的不理想等生活事件,使人们的精神压力大为增加[2].以往的传统求稳心态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现代疾病.焦虑症的发展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注意.对焦虑症病人实施系统性的健康教育,降低焦虑症的复发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减影去骨法与手动去骨法对头颈血管CT成像的差异,探讨减影去骨法的应用价值。方法:51例患者30例行脑动脉CTA(12例行脑静脉CTV),另外21例行头颈动脉CT成像。先测试颅底动脉达峰时间,平扫后根据达峰时间行动脉期扫描,必要时立即行静脉期扫描;动脉增强、平扫薄层图像同层相减生成动脉期三维图像,少量残余骨质辅以手动去骨,同样方法处理静脉系统。以手动去骨处理血管增强的原始图像得到动脉(和静脉)三维结构图。观察颈根动脉、颈5椎体-颅内动脉以及脑静脉的完整度,观察颅内血管分支、颅底-颈5椎体动脉的清晰度,计算动脉系统成像后处理消耗的时间,与手动去骨成像对比。结果:减影去骨法显示颈5椎体颅内动脉的完整性优于手动去骨(χ^2=27,P=0.008),前者显示脑静脉的完整度明显好于后者,但两种方法显示颈根部动脉的效果都一般;手动去骨显示颅内动脉分支的清晰度优于减影去骨法(χ^2=9,P=0.01),显示颅底-颈5椎体动脉的清晰度差异无显著意义(χ^2=5.6,P=0.06);减影去骨处理动脉系统消耗的时间明显少于手动去骨(t=-11.16,P〈0.001);总共发现有病变的患者32例,其中减影去骨法对颅底血管狭窄和动脉瘤显示立体效果更好。结论:减影去骨法可显示血管全貌,对病变立体定位更好,但是脑部小血管亮度欠佳,对患者固定要求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科病房实施开放式护理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安全性,将40例来自开放式病房的精神病人作为研究组和40例来自封闭性病房的精神病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护理比较。方法采用护士观察量表(NOISE)对所开展的护理模式进行效果观察。结果发现开放式护理管理的病人积极分值和总积极分值有显著性意义,治疗效果理想,优于对照组病人(P〈0.01)。结论提示在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下,实施开放式的护理管理是有效的、安全的、可行的。符合现代护理提倡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理念,提高了精神病人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康老年人肾脏CT灌注参数的变化。方法28例正常人按年龄分三组:Ⅰ组41~岁,Ⅱ组51~岁,Ⅲ组61~岁,全部采用Siemens 16层螺旋CT行双侧肾脏灌注扫描。采集数据,经后处理,获得肾脏血流灌注图像和时间?密度曲线(TDC),通过感兴趣区获得皮髓质的不同灌注参数,包括肾血流量(BF)、肾血容量(BV)、肾脏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肾脏强化高峰时间(TTP)。结果61~岁组肾皮质的BF值较41~岁组及51~岁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岁组及51~岁组之间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随年龄增大,有增加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髓质灌注参数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V和MTT值有增加趋势。结论CT灌注成像图更直观形象地显示了肾脏皮、髓质的血流灌注状况;年龄老化对肾脏血流的影响主要是皮质;为临床了解老化肾脏病理生理变化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5.
MSCT肺动脉成像中对比剂优化剂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中对比剂用量以及注射速率的优化选择,从而减少含碘对比剂使用过程中的副作用。方法24例患者按对比剂注射速率不同分成3组(3.0 ml/s、3.5 ml/s、4.0 ml/s),对比剂总量均为50 ml,进行胸部同层动脉扫描,计算主肺动脉干峰值时间(time to peak)、强化峰值(peak contrast enhancement)以及强化CT值大于200 Hu起始时间(Tb200)及持续时间(T200)。结果3组之间强化峰值随注射速率加快而增高且三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T200在3.0 ml组与3.5 ml/s组差异无显著性(8~10秒,P>0.05),3.5 ml/s组与4.0 m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16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检查中,注射速率3.5 ml/s、对比剂总量减少至50ml左右可达到检查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配合在16层螺旋CT仿真结肠镜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行16层螺旋CT仿真结肠镜检查的疑诊结肠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前、中、后护理配合的体会。结果:本组38例患者均一次性顺利完成CTVC检查,肠道清洁、肠腔充分扩张,影像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结论:良好的护理配合是16层螺旋CT仿真结肠镜检查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肺癌CT普查发现非钙化结节病例8年随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CT普查中发现的非钙化小结节病例经 8年随访良、恶性病灶的变化和预后 ,以及肺癌组内早期及时手术与延误 2~ 7年再手术的临床预后差别。方法 :1994年~ 2 0 0 2年 3 3 48例无症状者参加了 12 3 69次肺癌CT普查 ,多数每 2年重复 1次。发现小结节后行HRCT检查。对发现肺内非钙化孤立结节灶者进行临床和CT随访 ,结果输入登记处理软件系统。结果 :共发现 12 8例非钙化结节灶 ,83例结节稳定 6~ 8年。已证实肺癌 3 6例 ,其中男 2 5例 ( 2 5 /2 10 0 ) ,女 11例 ( 11/12 48) ;2 0例为吸烟者 ( 2 0 /10 15 ) ,16例为非吸烟者 ;44例接受了手术 ,其中肺癌 3 5例 ,良性病灶 9例。3 6例肺癌中 2 8例至今存活 ,平均生存期超过 6年 ;8例死亡 ,平均生存期 4.5年 ( 1~ 7年 )。 2例误诊的肺癌 6年内由Ⅰ期转变为Ⅲ期 ,于 7年内死亡。结论 :①CT普查发现的Ⅰ期肺癌及部分Ⅱ期肺癌及时手术后可能长期存活 ,至少 8年内与良性结节预后相似 ;②误诊或漏诊的Ⅰ期肺癌大部分可以在 6~ 7年内转移并死亡 ;③ 1~ 2年前CT普查阴性者重复CT普查新发现的孤立结节灶一部分为良性病灶。  相似文献   
8.
肺癌CT普查:基础扫描与7年随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肺癌CT普查对肺癌诊断分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观察肺癌CT普查中不同年龄、性别、吸烟组肺癌发生率及分期 ,追踪预后和长期CT随访对非钙化性结节进一步定性的价值。结果  2 43 0人共 10 0 2 0人次参加了肺癌CT普查 ,1994年至 2 0 0 1年共发现肺癌 2 5例 ;I期肺癌 12例 ,II期肺癌 6例 ,III期肺癌 7例 ;首次CT普查发现肺钙化结节 89例 ,其中首次诊断为肺癌的 19例 ,1~ 2年增大 ,证实为肺癌 4例 ;1995年至 1999年未参加普查 ,而 2 0 0 0年再普查发现新生肺癌 1例 ;1994年发现结节 ,2 0 0 1年才确诊 1例 ;新生结核肉芽肿 3例 ,隐球菌肉芽肿 1例 ;结核瘤再活动增大 2例。长期稳定 60例。结论 ①肺癌CT普查能及时发现并诊断早期肺癌 ,主要在 5 0~ 69岁年龄组。②肺癌CT普查会发现大量非钙化结节 ,大部分为良性 ,需要配合HRCT、局部SpiralCT、活检、CT复查仔细鉴别 ,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最大密度投影(MIP)、单纯薄层(TS)和两者结合3种阅片方式对肺癌低剂量CT普查小结节检出的差异。方法:以TS、MIP、MIP TS阅读连续100例低剂量CT肺癌普查者图像,分别记录肺结节的总数,并且根据密度(实性、部分实性、非实性)、大小(≤4mm,>4mm)、部位(紧靠血管、远离血管胸膜、紧贴胸膜)进行分类比较。结果:MIP发现结节总数明显多于TS(85:38,P=6.8136E-9);前者发现实性(79∶28,P=3.5279E-11)及部分实性结节多于后者(4∶3),非实性结节少于后者(2∶7);前者对>4mm和≤4mm结节的优势均明显(21∶13与57∶15,P<0.05);前者对不同部位结节的检出率均能提高,其中紧靠血管结节(17∶5,P=0.0113)与非紧靠血管胸膜结节(54∶22,P=0.0162),均高于贴胸膜结节(14∶11);MIP TS发现的结节比后两者多。结论:MIP TS可以提高低剂量CT肺癌普查小结节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周围型肺癌与肺动静脉和支气管关系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显示并分析周围型肺癌与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的影像表现及相关因素.方法 搜集54例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CT增强扫描后运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方法观察肿瘤与肺动静脉、支气管间的关系并分型(1型:在肿瘤边缘被截断;2型:在肿瘤内部截断;3型:在肿瘤内部穿过;4型:在肿瘤边缘走行,僵直、牵拉或变窄;5型:在肿瘤边缘走行,向外推压呈光滑弧形).使用x.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统计分型与周围型肺癌病理类型、分期、大小、部位和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1)支气管分型中:1型(33例,61.1%)多见于直径2.0 cm以上、实性、Ⅱ~Ⅳ期周围型肺癌;2型(14例,25.9%)多见于直径2 cm以下、部分实性或非实性,I期周围型肺癌.(2)肺动脉分型中:1、2、4型比例相近(15例,27.8%;25例,46.3%;11例,20.4%),1型多见于直径2.0 cm以上、实性、Ⅱ~Ⅳ期周围型肺癌,2型多见于部分实性或非实性、I期周围型肺癌.(3)肺静脉分型中:4型最多见(29例,53.7%),2型(13例,24.1%)多见于部分实性或非实性肺癌.(4)支气管、肺动脉受累分型间呈正相关(r=0.5265,P<0.01).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可显示周围型肺癌时支气管、肺动静脉的影像改变类型,为后续良恶性鉴别或长期预后等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