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研究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分型中应用螺旋CT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0例,行单钢板法治疗40例,行内外侧双钢板法治疗30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及CT检查并进行三维重建,对骨折定位、骨折粉碎程度、骨折移位程度、骨缺损程度显示的满意度和关节面塌陷等方面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CT在显示胫骨平台关节面是否塌陷、胫骨平台骨折位置、骨折粉碎程度、骨折移位程度上都较X线片满意。结论 CT并三维重建在丰富基于X线片表现的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的同时,还助于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精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减少误漏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肩锁关节脱位是比较常见的肩部损伤,发生率约为肩部损伤的12%,目前一直存在手术疗法和保守治疗,临床资料发现保守治疗缺陷较多,固定时间长,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且有较高的退行性变概率。肩锁关节脱位分为TossyⅠ~Ⅲ型,其中Ⅲ型为完全脱位,常合并喙锁韧带、肩锁韧带断裂,需手术治疗。传统治疗方法有克氏针张力带、拉力螺钉固定、锁骨钩状钢板固定,术后并发症较多。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们采用双固定螺钉系统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合并2型糖尿病股骨颈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2组均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组配合术后口服阿哌沙班、阿仑膦酸钠、钙尔奇D治疗,随访观察12个月,比较2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内固定物松动、骨折愈合情况、股骨颈骨密度值、Harris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结果治疗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假体松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骨密度值及Harris评分优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日常活动能力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能够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尹虎  何举仁  宁瑞霞 《河北医药》2013,(18):2777-2778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意外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这些伤者中又以多发性和严重骨折居多,而其中的骨盆骨折由于移位情况复杂而显得治疗难度较大,使得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根据权威数据表明,发生严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病死率为100%~25%[1]。而传统处理只是以输液和输血为主,近些年来国外提出“损伤控制骨科(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的新理念,也就是要在早期进行有效处理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2]。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运用创伤控制方法进行救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2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不同术式将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则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观察2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地行走锻炼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在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恢复上作用类似,但前者手术时间更短,术后能更早开展下地行走锻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折内固定装置移除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309例在我院行内固定装置移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上肢骨折105例,下肢骨折204例。根据患者的病历记录统计内固定装置移除术中出现移除困难的发生率,同时记录患者年龄、内固定系统在体内留存的时间以及内固定系统的固定方式(包括锁定螺钉的直径、位置、置入方式、固定皮质数及锁定螺钉与接骨板是否垂直等因素),分析上下肢内固定装置移除困难的主要原因。结果上肢骨折的患者中,15例患者出现内固定装置移除困难,以肱骨远端骨折的发生率最高(38. 46%);患者的年龄(P=0. 022)、内固定物留存体内的时间(P=0. 001)是固定物移除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下肢骨折的患者中,23例患者出现移除困难,以股骨近端骨折的发生率最高(37. 50%);螺钉的直径(P=0. 020)以及螺钉的置入方式(P=0. 000)是固定物移除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不同骨折部位的患者,术中应充分考虑并选择合适数量和类型的螺钉;若术后需要移除内固定装置,应当尽早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比较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与半肩关节置换术(half shoulder replacement, HSR)治疗老年肱骨近端Neer四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总医院收治的37例老年肱骨近端Neer四部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23例;年龄62~73岁,平均(68.5±5.5)岁。20例行切开复位LCP内固定(LCP组),17例行HSR(HSR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3、6及12个月的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结果 3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2个月,平均(16.5±4.5)个月。LCP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HSR组(P<0.01),两组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R组术后1、3个月肩关节Neer评分优于LCP组(P<0.01),术后6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闭合复位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2月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总医院收治80例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FNA组40例,应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62~85岁,平均68. 8岁;致伤原因:摔伤29例,道路交通伤8例,高处坠落伤3例;骨折分型:II型20例,III型20例。置换术组40例,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63~84岁,平均68. 7岁;致伤原因:摔伤30例,道路交通伤7例,高处坠落伤3例;骨折分型:II型21例,III型19例。术后平均随访半年,对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PFNA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与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少于置换术组(P <0. 05)。PFNA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 00%)低于置换术组(22. 50%,P <0. 05);PFNA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2. 50%)高于置换术组(75. 00%,P <0. 05);PFNA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84. 24±8. 61)分高于置换术组(79. 48±6. 32)分(P <0. 05)。结论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小,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