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选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作为诱导分化剂。观察其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作用及其效应差异。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10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以无血清培养法从孕14~17d的胚胎大鼠脑组织分离接养获得神经干细胞后,分别加入2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以及2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诱导其定向分化。微管相关蛋白2抗体来鉴定所获得的神经元,流式细胞仪检测计数神经元的分化比例。结果:①原代培养获得了Nestin染色阳性的神经干细胞。②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后,各组均获得了微管相关蛋白2染色阳性神经元。③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及对照组(体积分数为0.01的胎牛血清)诱导分化后,流式细胞仪计数神经元的分化比例为47.8%,57.78%,61.94%和32.69%,三个实验姐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绪论:神经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均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但两者无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外周血S100钙结合蛋白、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颅内血肿吸收情况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收治的74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于本院体检的7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S100钙结合蛋白、Hcy及NSE水平;根据血肿吸收情况和是否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将观察组分为吸收良好组、吸收不良组或有认知功能障碍组、无认知功能障碍组,分别比较各组间S100钙结合蛋白、Hcy及NSE水平,分析观察组血肿吸收情况、认知功能与外周血S100钙结合蛋白、Hcy及NSE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S100钙结合蛋白、Hcy及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吸收良好组血清中S100钙结合蛋白、Hcy及NSE水平明显低于吸收不良组;血清内S100钙结合蛋白、Hcy及NSE水平互为正相关,且均与血肿吸收水平呈负相关,即血肿吸收越好,血清内指标越低;有认知功能障碍组血清中S100钙结合蛋白、Hcy及NSE 水平明显高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认知功能障碍和血清内S100钙结合蛋白、Hcy及NSE水平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肿吸收情况和认知功能与外周血中S100钙结合蛋白、Hcy及NSE水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有助于该病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并探讨提高分化效率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意义。目的:建立以小同诱导方法横向分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功能神经元的方法。方法:分离、纯化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于细胞表面标志物。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组、化学诱导组和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加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二甲哑砜和丁香茴醚、PBS进行诱导。结果与结论: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组和化学诱导组诱导后的细胞均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相关蛋白2,且2组细胞的表达量接近(P〉0.05),而对照组未发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表达。膜片钳系统检测发现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组诱导后的细胞具有神经细胞特征性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而化学诱导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现动作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提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足一种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横向分化为功能神经元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外条件下定向分化的作用,探索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外定向分化的规律。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4在南京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体外研究:取孕14~16d的胚胎大鼠脑组织,以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获得神经干细胞,随即分成两组进行体外研究。实验组(n=10),加入5%胎牛血清和2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诱导其体外条件下定向分化,对照组(n=10),仅加入5%胎牛血清,用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的方法来检测定向分化得到的神经元及其比例。②体内研究:参照Bavetta等的方法制作大鼠脊髓(T10)右半切4mm长块状缺损模型。实验组(n=10):注射移植溴脱氧尿苷标记的细胞密度为1×109L-1的神经干细胞悬液20μL。对照组(n=10):注射移植20μLPBS于模型动物中。12周后,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评价脊髓感觉和传导功能的恢复程度,并取损伤处脊髓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缺损处打入的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分化和迁移情况。结果:参加体内实验的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体外条件下,两组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后均得到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神经元,并且实验组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神经元的比例在分化后第3天达最高峰,约为60%,而同期对照组仅约为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体内条件下,移植12周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体内实验组损伤脊髓处可见溴脱氧尿苷标记的阳性细胞,且缺损处可见大量神经微丝相关蛋白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染色阳性的神经元,体内对照组则未见以上两种蛋白染色阳性的神经元。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显示:体内实验组脑组织可见到部分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阳性神经元,而体内对照组未见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元。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干细胞体内外条件下定向分化为神经元,3d达分化高峰。在体内条件下,外源的神经干细胞能存活、分化、迁移并替代修复脊髓神经传导束,有利于受损的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室出血后形成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2016-06—2020-05收治的152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室出血后发生脑积水67例,未发生脑积水85例。将2组患者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原发出血部位、有无脑疝、Graeb评分、受累及的脑室数量和颅内感染等指标进行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室出血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未发生脑积水组相比,发生脑积水组患者GCS评分≤8分、Graeb评分≥6分、受累及的脑室数量和颅内感染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性别、年龄、脑疝、原发出血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CS评分≤8分、Graeb评分≥6分和颅内感染是自发性脑室出血后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CS评分、Graeb评分以及是否并发颅内感染是影响自发性脑室内出血后发生脑积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选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作为诱导分化剂,观察其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作用及其效应差异。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10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以无血清培养法从孕14~17d的胚胎大鼠脑组织分离培养获得神经干细胞后,分别加入2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以及2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2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诱导其定向分化。微管相关蛋白2抗体来鉴定所获得的神经元,流式细胞仪检测计数神经元的分化比例。结果:①原代培养获得了Nestin染色阳性的神经干细胞。②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后,各组均获得了微管相关蛋白2染色阳性神经元。③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及对照组(体积分数为0.01的胎牛血清)诱导分化后,流式细胞仪计数神经元的分化比例为47.8%,57.78%,61.94%和32.69%,三个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均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但两者无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在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上的生长和分化行为,探讨组织工程体外构建人工脊髓修复脊髓损伤。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6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在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孔径200~300μm,孔隙率90%,聚乳酸/聚羟基乙酸=75∶25;山东医疗器械研究所)上种植孕14d的胚胎大鼠脑细胞,培养7d。②将培养7d的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置入含体积分数为0.05的胎牛血清和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0μg/L的DMEM/F12培养基中继续培养5d,诱导其向神经元分化。③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上的生长和分化行为;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鉴定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上培养的细胞。结果:①神经干细胞生长形态:神经干细胞克隆球充满聚乳酸-羟基乙酸支架孔隙,其形状近似孔隙的不规则几何形状。②神经干细胞超微结构:诱导分化后,大量神经干细胞长出的神经突触跨越支架孔隙的三维空间结构,布满支架的表面和孔隙,并彼此建立了突触联系。③诱导分化前后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诱导分化前后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分别为巢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2抗体阳性,说明诱导分化前是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后有神经元形成。结论:聚乳酸-羟基乙酸适合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其孔隙结构规范调节了神经干细胞生长增殖的空间排列,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调控了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方向,可以利用该支架的空间结构和细胞因子适度调控神经干细胞在聚乳酸-羟基乙酸上的生长和分化构建脊髓组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位于大脑运动区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3-2006年收治的20例位于运动区深部并且术后病理分级为Ⅲ级的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了采用传统开颅切瘤手术和弥散张量(DTI)锥体束定位开颅切瘤术这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20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均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其中经传统开颅切瘤手术治疗8例患者,DTI锥体束定位开颅切瘤手术治疗12例患者.术后均辅以常规放疗和化疗.传统开颅切瘤手术和弥散张量(DTI)锥体束定位开颅切瘤术的肿瘤全切率分别为2例(25%),和12例(100%).次全切率分别为6例(75%)和0例(0%).结论 DTI锥体束定位开颅切瘤术肿瘤全切率高,术中出血少,是治疗运动区深部胶质瘤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探索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神经诱导分化的内在分子机制。方法:体外贴壁法培养MSCs,纯化培养传至3代后,诱导组采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脑源性神经神经生长因子(BDNF)的L-DMEM作为神经诱导培养基,诱导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含AG490组采用含有AG490(JAK-STAT3通路抑制剂)5uM的诱导组神经诱导培养基,同等条件下诱导MSCs神经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率。Western blot检测JAK-STAT3通路中总STAT3蛋白和酪氨酸(Tyr705) STAT3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神经诱导培养基可以诱导MSCs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转分化,诱导5天后细胞轴突逐渐变长,呈典型神经细胞样形态,并且细胞轴突间相互接触。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神经诱导过程中酪氨酸(Tyr705)STAT3磷酸化逐渐增强,JAK-STAT3信号通路被激活。而JAK-STAT3通路特异性抑制剂AG490处理后,再经神经诱导培养基诱导后,MSCs向神经胶质细胞分化比例明显下降,而MSCs向神经元分化没有受到影响, 从而提高了 MSCs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 结论 JAK2/STAT3信号通路参与了MSCs神经定向分化的调节,抑制此信号通路可以减少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比例,提高了MSCs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额中回入路透明套管下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实施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与实施经额中回入路透明套管下神经内镜手术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进行研究,比较两组的颅内血肿清除满意率、总有效率、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时间、颅内压、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神经纤维束损毁程度、预后良好率等。结果:观察组颅内血肿清除满意率高于对照组(100.0% vs. 90.0%,P < 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0% vs. 86.0%,P < 0.05)。手术时间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而术中出血量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 <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0% vs. 10.0%,P < 0.05)。手术后,颅内压、NIHSS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FA)值、相对各向异性(rFA)值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术后2周,预后良好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90.0% vs. 74.0%,P < 0.05)。结论:经额中回入路透明套管下神经内镜手术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血肿清除效果,更有效地降低颅内压,修复神经功能及神经纤维束损伤,改善预后,还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加快术后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