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料与方法患者,男,32岁,车祸致左髂腰部外伤伴胸闷、喘憋7小时入院。查体T37℃,P66次/分,BP120/65mmHg,左肺叩诊呈浊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左髂腰部可见30cm×40cm血肿,广泛皮肤挫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75岁以上患者脑血管造影实施、病变分布、并发症等情况.方法 83例75岁以上患者行全脑及双锁骨下动脉造影术,缺血性脑血管病61例(73.5%),出血性脑血管病22例(26.5%).结果 83例造影中78例(94.0%)造影经股动脉完成,11例(13.3%)造影中应用复合弯曲导管.缺血性脑血管病例中前循环狭窄107处(占67.3%),后循环52处(占32.7%);颅外97处(占61.0%),颅内62处(占39.0%);发现8例(占13.1%)患者存在9个未破裂动脉瘤.出血性脑血管病中16例(72.6%)存在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19个.5例(6.0%)出现并发症,一过性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2.4%),穿刺点血肿2例(2.4%),尿潴留1例(1.2%).结论 脑血管造影术作为一项诊断技术对75岁以上脑血管病患者是较安全的,其并发症特别是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栓塞联合显微切除术治疗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以74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病例(时间范围:2015年1月~2017年12月)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栓塞显微组(37例,行开颅脑膜瘤切除术)和开颅手术组(37例,先行颈外动脉超选择性栓塞术后3~5 d行显微脑膜瘤切除术),对比栓塞显微组和开颅手术组临床指标(失血量、住院时间)、瘤切除情况(Simpson分级)、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Karnofsky功能状态)。结果栓塞显微组的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开颅手术组(P0.05)。栓塞显微组的Simpson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23例/11例/2例/1例)明显优于开颅手术组(Ⅰ级/Ⅱ级/Ⅲ级/Ⅳ级:14例/8例/8例/7例)(χ~2=10.763,P=0.013)。栓塞显微组的并发症发生率(8.10%)低于开颅手术组(24.31%)(P0.05)。栓塞显微组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分布明显优于开颅手术组(χ~2=15.772,P=0.042)。结论与开颅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切除术相比,超选择性动脉栓塞联合显微切除术可更为有效的切除脑膜瘤,降低术失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颅底骨折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本组61例中颅底骨折患者中伴有脑脊液漏的患者41例,除1例采用开颅修补硬脑膜,其余采用保守治疗;相关脑神经损伤31例,对于伤后即刻出现的面瘫,早期采用面神经管减压;颈内动脉海绵窦漏(CCF)3例,采取介入手术治疗。结果脑脊液漏患者均得到治愈,脑神经损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CCF患者均治愈;死亡2例。结论绝大多数中颅底骨折致脑脊液漏患者通过保守治疗能得到治愈,不需要开颅修补硬脑膜;对于伤后立即出现的面瘫,根据薄层CT扫描确定损伤部位,早期面神经管减压有助于面神经恢复;早期发现CCF并及时处理对患者病情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吕波  韩轶鹏 《武警医学》2022,33(7):569-572
 目的 探讨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入路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03至2020-10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7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中岩静脉均存在阻挡,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入路(脑裂组),一组常规小脑外侧入路(常规组),比较两组病例的岩静脉术中破裂或被切断的发生率及手术效果。结果 脑裂组无一例术中岩静脉破裂或被切断,常规组岩静脉破裂6例(16.7%),术中被切断6例(16.7%),脑裂组术中岩静脉破裂或被切断的发生率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063,P=0.109);但脑裂组治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1,P=0.023)。随访6个月,脑裂组复发率小于常规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经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入路可以降低术中岩静脉破裂或被切断的风险,且治愈率及术后6个月复发率均优于常规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中MRI指导下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巨大(最大径>4 cm)无功能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5年6月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24例巨大无功能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术中使用MRI指导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最大直径4~5 cm有18例,>5 cm有6例。术中MRI扫描1次15例,2次6例,3次2例,4次1例;平均(1.5±0.8)次/例。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6例。术中发现脑脊液鼻漏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1例、一过性尿崩6例;未出现颅内感染、颅内血肿。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45个月;术后视力及视野改善19例,头痛缓解11例;新发垂体功能低下3例,嗅觉功能障碍4例,肿瘤复发2例。结论 术中MRI指导下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是治疗巨大无功能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方式,能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手术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肺癌合并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两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2月~2006年2月间,我院收治了2例以内分泌异常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唑来膦酸对肺癌95D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采用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法检测唑来膦酸对肺癌95D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唑来瞵酸作用后肺癌95D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唑来膦酸对肺癌95D细胞凋亡相关基因ERK1/ERK2、bcl-2、bax和survivin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唑来膦酸对肺癌95D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94.0% μmol/L唑来膦酸作用6 d时,抑制率达89.8%.随着唑来膦酸作用时间的延长,G1期细胞数量增多,G2期和S期细胞减少,凋亡细胞的数最逐渐增多.光镜和电镜均观察到细胞出现了相应的凋亡形态学变化.细胞凋亡相关基因ERK、bcl-2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下降,bax的表达水平增高.结论 唑来膦酸对肺癌95D细胞的细胞周期有阻滞作用,并能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DCA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按时间段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26例分为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28)。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应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 循环管理模式,比较两组颅内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对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感染发生率(48.3%)明显低于对照组(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肺部感染(23.4%)、泌尿系感染发生率(18.8%)均低于对照组(46.9%和34.7%,均P<0.01);两组颅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术区外引流管、糖尿病、开放性颅脑损伤三个影响因素方面院内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脑脊液漏气管切开、留置尿管、营养四个方面差异更明显。结论 运用PDCA 循环的护理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可以降低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治策略及疗效. 方法 68例60岁以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共发现颅内动脉瘤72个,47例患者(59个动脉瘤)接受栓塞治疗,6例患者(6个动脉瘤)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夹闭,7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结果 57个动脉瘤被成功栓塞,技术成功率为96.6%,其中致密栓塞40个(占70.2%),不完全栓塞17个(占29.8%);47例患者中,出院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良好39例(占83.0%),较差7例(占14.9%),死亡1例. 结论 对于老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特别是存在颅内动脉瘤者,积极的干预措施如血管内栓塞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