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术后髂静脉支架治疗髂静脉病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55例下肢DVT患者经CDT治疗后,髂静脉远端主干静脉完全通畅,髂静脉残留狭窄大于50%者中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5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对照组29例髂静脉未置入支架。观察指标:深静脉通畅率,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变化,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计分(VCSS)变化及生活质量调查表(CIVIQ)评分。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行静脉造影或彩超检查,实验组40例,对照组27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终点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35/40)vs29.6%(8/27),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1年累积通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86.0%vs54.8%,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的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术前术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0.21vs0.69±0.23,P<0.01)。随访终点实验组及对照组VCSS术后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7±0.27vs6.56±0.23,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CIVIQ调查表终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67±3.01vs39.34±6.66,P<0.01)。结论髂静脉支架对下肢DVT导管溶栓术后治疗髂静脉病变能够提高深静脉的通畅率,提高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调控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自噬,探讨其对静脉血栓再通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法取大鼠骨髓EPCs,体外诱导分化并鉴定。建立大鼠静脉血栓模型。实验分为4组:单纯生理盐水组(对照组,A组)、单纯3-MA组(5mmol/L3-MA,B组)、单纯EPCs组(C组)和3-MA联合EPCs组(5mmol/L3-MA作用于EPCs24h,D组),每组各20只大鼠。在血栓形成后的10天经大鼠尾静脉注入各组试剂,再过14天取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HE)及vW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栓机化再通情况,并在镜下计数各组毛细血管数目,取其平均值。结果 (1)D组经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发现新生血管最多,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mmol/L3-MA调控自噬后的EPCs经大鼠尾静脉注射可促进大鼠静脉血栓再通,且比单纯注射EPCs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5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介入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56例(61条肢体)。髂动脉23例,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术(PTA)6例,内置支架术(PTA+stenting)17例;股浅动脉27例,其中PTA4例,PTA+stenting16例;胭动脉11例,其中PTA2例,PTA+stenting4例;膝下动脉PTA13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髂动脉23例全部获得成功,股浅动脉20例获得成功,2例致血栓形成,5例介入失败转为人工血管转流手术;腘动脉6例获得成功;膝下动脉5例获得成功。平均随访23个月(6~30个月),2例髂动脉单纯PTA患者1a后再次出现狭窄,行PTA+stenting,患者症状消失。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背景:寻找合适的标记分子作为血管内皮祖细胞谱系追踪观察的标志成为其体内、外诱导分化机制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目的:体外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转染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并检测基因转染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基因工程对照观察,于2007-07/2008-05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3周龄清洁级Wistar大鼠15只用于制备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及重组腺病毒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晓强教授惠赠。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Wistar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EGM-2MV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以腺病毒为载体,293A细胞为包装细胞,介导GFP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与未转染的同期细胞作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效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水平评价GFP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MTT法评价GFP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后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结果:成功构建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FP),成功培养了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重组Ad-GFP可高效率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病毒感染组阳性细胞与未感染组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水平表达相当,Ad-GFP转染后对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 结论:构建了带有GFP的缺陷型重组Ad-GFP,转染Wistar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得到了高效表达,且感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增殖能力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血管损伤的手术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血管损伤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方法 . 方法 分组回顾分析85例血管损伤的1临床资料.损伤部位包括颈静脉、椎动脉、四肢主干血管、肠系膜上动脉.其中交通伤25例、锐器伤60例.行手术治疗62例(血管移植术37例,血管修补术25例),介入治疗23例. 结果 死亡1例,截肢1例.两组共随访58例,所有患者损伤血管通畅情况良好. 结论 及时止确的诊断对于血管损伤的救冶意义重大.介入治疗血管损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介入与手术方法 可联合应用丁血管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背景:寻找合适的标记分子作为血管内皮祖细胞谱系追踪观察的标志成为其体内、外诱导分化机制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目的:体外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转染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并检测基因转染后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基因工程对照观察,于2007-07/2008-05存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3周龄清洁级Wistar大鼠15只用于制备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及重组腺病毒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晓强教授惠赠.方法:体外分离培养Wistar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EGM-2MV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以腺病毒为载体,293A细胞为包装细胞,介导GFP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与末转染的同期细胞作对照.主要观察指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效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予蛋白水平评价GFP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MTT法计价GFP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后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携带绿色荧光蚩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FP),成功培养了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重组Ad-GFP可高效率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病毒感染组阳性细胞与末感染组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水平表达相当,Ad-GFP转染后对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结论:构建了带有GFP的缺陷型重组Ad-GFP,转染Wistar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得到了高效表达,且感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增殖能力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探索更佳的血管外科临床教学模式,本研究尝试将便携式超声(portable ultrasound,PUS)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应用于住院医师教学查房,研究二者结合后的教学效果。方法 2017年9月—2019年8月,共54名住培医师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US+CBL及单纯CBL的教学方式,比较住培结束后两组的理论水平、临床能力及教学的满意度。结果 住培结束后,两组理论测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临床测试结果显示CBL+PUS组明显高于单纯CBL组;在满意度调查中学习兴趣、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学习效果、满意度方面,CBL+PUS组明显高于单纯CBL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US联合CBL的教学法可提升教学效率,提高住院医师的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