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及在电生理监测下的显微手术切除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显微外科切除,术中主要应用肌电图(EMG)监测辅助肿瘤切除。结果本组患者中7例患者做到手术全切,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随访时间为33.2个月,其中神经功能改善6例(46%),稳定无变化4例(13%),加重3例(23%),随访期间原位复发2例,播散1例。13例患者术中均监测到自发肌电反应。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是治疗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最有效的方法,术中应用电生理监测可有效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最大程度的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肿瘤术中脊髓直接波(D波)监测对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手术治疗的74例脊髓髓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中均行D波监测, 记录术中D波波幅的下降率。分别于术前, 术后1、6个月采用改良McCormick评级(MMS)标准评估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状况, 并根据术前、术后评级情况将患者分为新发功能障碍组(MMS升高≥1级)和无新发功能障碍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对术后运动功能结局有影响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以确定D波的临界值及其对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74例患者中, 肿瘤全切除63例, 近全切除11例。共有46例(62.2%)患者术中D波波幅下降, 其中7例(15.2%)D波波幅下降率>50%。术后1个月新发功能障碍组有54例, 无新发功能障碍组20例, 两组术中D波波幅下降率的中位数(Q1, Q3)分别为20.2%(0, 42.1%)、4.7%(0, 24.2%), 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3.
按现行国标氟电极标准加入法测氟时,电极系数(斜率)直接参与结果计算,由于与其理论值0.1985×(273 t°)(即2.30RT/nF)有一定差值,且变化较大(低浓度区段尤为明显),对测定结果影响较大。笔者用与样品F~-浓度相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静脉麻醉下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s)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手术及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7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术中行SEP和TES-MEPs联合监测,以神经功能检查作为评价指标,比较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变和诱发电位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43例神经功能未见显著改变,4例神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3例MEP及SEP同时出现波幅下降>50%或消失,且手术结束时未恢复至基线水平,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具有一致性.结论 术中监测指标的改变可较早地获得脑缺血的证据,联合SEP与MEP监测有利于降低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静脉麻醉下运动诱发电位(MEP)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EP)术中监测应用于脊髓髓内肿瘤手术的优越性、可靠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2例脊髓髓内肿瘤患者术中行SEP和MEP联合监测,参照McCormick评分标准对术前、术后脊髓功能的改变和诱发电位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例脊髓神经功能改善,18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下降者与诱发电位监测结果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 对脊髓髓内肿瘤手术进行SEP与MEP监测有利于避免"假阴性/假阳性"结果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前及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指标对小脑脑桥角(CPA)区肿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8例CPA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瞬目反射及面神经F波检测,对瞬目反射的R1波潜伏期及F波的平均潜伏期结果进行分级.术中均采用面肌运动诱发电位(FMEP)保护面神经功能,记录FMEP波幅的比值.依据House-Brackmann(H-B)评分标准分别于术前1d、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评估面神经功能.采用多因素Lotistic回归分析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58例CPA区肿瘤患者均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其中55例获得肿瘤全切除(94.8%),3例肿瘤行次全切除.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患者的瞬目反射结果优于结局不良组(均P<0.05).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的F波反应检测结果优于结局不良组(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的肿瘤最大径小于结局不良组[(31.9±10.2)mm、(31.9±9.3)mm对比(37.8±9.7)mm、(40.0±10.0)mm](均P<0.05).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组的FMEP波幅比值高于结局不良组[(84.6±21.3)%、(83.0±19.0)%、(81.0±19.1)%对比(66.2±27.0)%、(63.4±29.0)%、(59.6±31.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MEP波幅比值为预测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大径为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瞬目反射结果分级是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FMEP波幅比值预测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面神经功能良好的截点值分别为89.2%、58.2%、58.2%;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9、0.706、0.713.结论 瞬目反射及肿瘤最大径对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FMEP波幅比值对术后面神经功能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波幅比值>60%预测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中球海绵体肌反射(BCR)监测对脊髓圆锥或马尾肿瘤手术患者肠道功能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收治的88例术中行BCR监测的脊髓圆锥或马尾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记录术中双侧BCR波幅的下降率, 选取BCR波幅下降率较明显一侧(以波幅变化率来表示)作为术中监测的评估指标。根据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量表评分(NBDS), 分为肠道功能良好组(NBDS≤6分)和肠道功能不良组(NBDS>6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1、6个月肠道功能结局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以确定BCR的临界值及其预测价值。结果 88例患者中, 84例(95.5%)患者术中引出有效的BCR波形, BCR波幅变化率[M(Q1, Q3)]为16.7%(3.7%, 51.7%)。84例中, 58例(69.0%)肿瘤全切除, 26例(31.0%)未全切除;术后1、6个月的肠道功能良好率分别为84.5%(71例)和86.9%(7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仅肿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