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兵基础训练期间过劳性损伤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波  陶惠人 《医学争鸣》1998,19(2):186-188
目的:查明我军基础训练中过劳性损伤的发病情况及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96年9月~2005年9月间收治69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外固定架组(31例)在术中应用外固定架进行辅助显露复位或辅助固定,对照组(38例)未用该方法。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关节内骨折的CT分型,其中Ⅱ型骨折19例(外固定架组9例,对照组10例),Ⅲ型骨折29例(外固定架组12例,对照组17例),Ⅳ型骨折21例(外固定架组10例,对照组11例)。功能结果采用Maryland评分标准评定。结果平均随访时间61个月(16~102个月)。Maryland评分结果:Ⅱ型骨折得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0);Ⅲ型骨折得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Ⅳ型骨折得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外固定架组临床评分总体优于对照组(P=0.015)。并发症包括皮肤坏死、感染、创伤性关节炎等。外固定架组皮肤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28)。结论外固定架辅助显露可降低皮肤坏死并发症,辅助韧带整复作用以及微创固定方式可提高Ⅲ型和Ⅳ型骨折复位质量而减少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有利于足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学和临床特点,以助于临床诊断,方法:观察24例经手术证实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患的X线片,CT,造影后CT,MRI等影像学资料中的影像改变,分析该组患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手术中的病理特点,结果:X线片,CT,及MRI中均可显示出骶骨的骨性改变,造影后CT囊肿内造影剂显影,MRI可以清楚的显示出囊肿呈长T1及T2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囊肿与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结论:MRI是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生是由于先天的硬膜缺损所致。  相似文献   
4.
李靖  王全平  王哲  范宏斌  陶惠人 《医学争鸣》2001,22(11):1020-102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对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在SCI后骨质疏松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20只3mo龄SD大鼠均分为SCI组与对照组,SCI组于T10 处完全横断脊髓,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术,3wk后对骨骨进行取材料,应用原位凋亡法计数股骨髁部松质骨骨细胞的凋亡指数,对股骨髁部行透射电镜观察,采用双能线骨密度仪对各组大鼠的股骨髁部骨密度(BMD)进行测定,结果:SCI组BM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小梁骨中骨细胞凋亡比率显上升(P<0.001),透射电镜观察到SCI组骨细胞异梁色质凝聚,边集等典型的细胞凋亡征象,结论:骨细胞凋亡在SCI后骨质疏松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途径在甲状旁腺素相关肽(PTHrP)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和骨吸收中的作用。方法取小鼠骨髓细胞,在PTHrP(45ng/ml)的刺激下,在不同试验组中分别入0.1、1.0及10μmol/L的p38MAPK抑制剂Fr167653,继续培养6d。抗酒石酸染色,进行破骨细胞计数。在小鼠颅骨部位注射PTHrP建立骨吸收和高钙血症动物模型。每日给予p38MAPK抑制剂Fr16765330mg/kg,每日2次,X线片观察骨吸收面积,组织学检查计算单位面积内破骨细胞数目,采集血样观察全血内游离钙水平。结果PTHrP刺激下,大量破骨细胞生成(118.9±28.3)个/孔;加入0.1μmol/LFr167653可以部分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79.6±28.0)个/孔,加入10μmol/LFr167653几乎全抑制了破骨细胞生成(7.4±0.4)个/孔,每日给予Fr16765330mg/kg,每日2次,可以明显抑制骨吸收,表现为X线片上骨吸收面积减少,单位面积内破骨细胞数目减少,但是并不能有效地抑制高钙血症。结论抑制p38MAPK信号途径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局部骨吸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先天性脊柱畸形手术治疗的总体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8年1月本团队手术治疗的43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158例,女273例,平均年龄14.9±6.2岁.术前均行全脊柱CT平扫和全脊柱MRI,排查椎管内畸形情况;心脏彩超和腹部B超检查排除其他内脏畸形.手术方式包括:生长撑开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采用脊柱截骨手术治疗的23例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6例,女17例;手术时年龄16.9±3.4岁(10~23岁)。腰骶部疼痛8例,其中5例仅表现为腰骶部疼痛,神经功能损害18例。术前冠状位Cobb角95.4°±25.2°(65°~156°)。Ⅰ型脊髓纵裂9例,Ⅱ型脊髓纵裂14例。脊髓圆锥位置均在L3水平以下。对合并Ⅰ型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的患者,采用骨性纵隔切除、一期脊柱截骨矫形;合并Ⅱ型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的患者单纯行一期脊柱截骨矫形(未处理纤维纵隔)。其中行全脊椎截骨13例,经椎弓根截骨10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患者侧凸Cobb角,并按脊柱裂神经功能评分(SBNS)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71.1±136.5min(310~835min);术中失血量4888.3±2482.3ml(500~9600ml)。随访38.9±18.3个月(24~79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33.7°±15.9°(3°~73°),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矫正率平均为(62.3±14.1)%;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37.4°±17.2°(5°~82°),矫正率平均为(58.1±14.7)%,较术后平均丢失4.2°±2.3°,与术后比较无明显矫形丢失(P0.05),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神经损害症状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3例术前SBNS神经功能分级为Ⅱ级者术后恢复至Ⅰ级;2例Ⅲ级恢复至Ⅱ级;另外3例神经损害评分提高,SBNS分级维持不变,脊柱侧凸畸形及局部疼痛明显好转。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5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单侧下肢肌力下降,1例术后2周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另1例于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2年随访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术中发现胸膜破裂1例,术后脑脊液漏1例、泌尿系感染1例。所有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永久性神经损害并发症。结论: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安全有效,且对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病例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7~32岁,平均16.3岁;胸段19例,腰段2例;伴发脊髓纵裂7例,脊髓空洞1例,不全瘫3例。所有病例均行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矫形植骨融合固定术。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记录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6~38个月,平均22.4个月。本组病例手术时间平均为694.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429ml,冠状面Cobb角由82.9°矫正到36.0°,平均矫形率56.6%,矢状Cobb角由82.5°矫正到39.8°,平均矫形率51.8%,顶椎偏移由27.1mm矫正到11.1mm,矫正率59.0%。1例术后神经诱发电位示右胫后神经SEP降低,2周后恢复,无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椎体间植骨病例随访时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原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并可获360°减压,是目前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全国脊柱结核治疗专题座谈会纪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脊柱结核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关脊柱结核的治疗原则、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术式选择、化疗方案的制定仍存在很多争议。目前脊柱结核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及其它细菌引起的脊柱感染鉴别困难;(2)抗结核用药、化疗疗程针对性不强;(3)复治、复发、耐药病例的治疗不规范;(4)手术指征、手术时机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不规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重度脊柱畸形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卓荆  陶惠人 《医学争鸣》2008,29(5):385-387
0 引言 重度脊柱畸形虽然还没有明确定义,但是通常,当畸形角度大于90°时,就称之为重度畸形. 如果畸形角度大于135°,就将其归为极重度畸形. 此类患者通常都有这样的一些特点:年龄小,发病早;畸形发展速度快;肺功能受损严重,身体弱;畸形僵硬,矫正困难;手术风险非常大. 为此,我们从重度脊柱畸形的病因、对机体功能的影响以及治疗进行探讨,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