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在早期使用微弹簧栓塞治疗破裂小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56例(171个)小型颅内动脉瘤(直径小于10 mm)在破裂后早期进行栓塞治疗及术后1~2年随访的情况.结果 156例(171个)小型颅内动脉瘤,完全栓塞的91个,有瘤颈少许残留64个,瘤颈残留及不完全栓塞的16个;与手术相关并发症13例,其中1例死亡,2例有偏瘫.130例(143个)颅内动脉瘤12~24个月的随访,有1例复发出血;48个动脉瘤在12~24个月后血管造影复查,7个复发.3个栓塞后有残留的动脉瘤在1年后自行闭塞,随访造影中能观察到有新生组织完整覆盖瘤颈.结论在急性期使用微弹簧栓塞治疗破裂小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瘤颈的残留,与动脉瘤复发的关系密切,颅内支架(Neuroform)及带生物活性涂层的弹簧(Matrix)的使用,有助于减少小动脉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区完全梗死的早期诊断,外科积极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14例大脑中动脉区完全梗死病人的诊断过程,外科手术治疗及预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病人经积极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率明显降低,13例好转出院,8例中度病残,生活部分自理,死病人经早期诊断,积极外科手术治疗,能明显降低死亡率,5例严重病残,1例死亡。结论:大脑中动脉区完全梗改善病人预后。手术方法采用扩大式翼点入路,去骨瓣减压术,加颞肌敷贴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排空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5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脑内血肿穿刺抽吸、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术后3个月时对患者行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定。结果 35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基底节血肿均在1周内基本消失。术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定,Ⅰ级10例,Ⅱ级17例,Ⅲ级6例,Ⅳ级2例。结论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操作简单、血肿清除彻底等优点,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活体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性脑血管痉挛发生时的评价作用。方法 采用两次注血法建立狗SAH模型,实验分为注射生理盐水组和注血组。于模型制作成功后3、7、14d分别进行^1H-MRS检查扫描,记录胆碱(Cho)、N-乙酰基天冬氨酸(NAA)和肌酸(Cr)的变化。^1H-MRS扫描后即刻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测定基底动脉血管痉挛发生情况,与^1H-MRS扫描结果加以比较分析。结果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在第3天基底动脉血管发生明显痉挛。到第7天各段血管痉挛最为显著,第14天血管痉挛明显改善;^1H-MRS的检测指标显示注血组各项指标在第3、7天变化较大,其中NAA在第3天下降到低谷,之后逐渐回升,至第14天接近正常水平;Cho在第3天稍有下降,然后上升,至第7天上升至高峰,尔后下降;而Cr则一直表现为上升趋势,但第7天后上升趋势明显放缓,与第14天相对含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1H-MRS功能检测结果与脑血管造影结果具有一定的吻合性。结论 ^1H-MRS可用来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发生时病程进展,是一种较好的功能影像学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6.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狗脑血管痉挛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脑血管痉挛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7只健康成年狗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单纯注血组和EPO治疗组,于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后1 h(0 d)、3 d、7 d 和14 d采集脑脊液及血浆标本,测定其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结果单纯注血组第3天开始ET—1含量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持续到第7天后逐渐下降,在第14天基本恢复正常;EPO治疗组在3 d、7 d血浆和脑脊液中ET-1含量稍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单纯注血组比较显著性降低(P<0.05)。单纯注血组血浆和脑脊液NO浓度显著性下降(P<0.01)。EPO治疗组各时间点NO 检测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处理因素与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EPO 能够显著改善脑血管痉挛发生时ET-1和NO的变化,在脑血管痉挛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神经内镜辅助在同一“锁孔”下行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第Ⅴ、Ⅶ、Ⅷ、Ⅸ脑神经疾患提供微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头5具10侧,采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模拟颅后窝微血管减压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锁孔下在第Ⅴ、Ⅶ、Ⅷ、Ⅸ脑神经与微血管之间垫入Teflon棉。结果: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30mm×25mm锁孔,通过神经内镜可清晰显示第Ⅴ、Ⅶ、Ⅷ、Ⅸ脑神经与微血管的关系,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可在第Ⅴ、Ⅶ、Ⅷ、Ⅸ脑神经与微血管之间垫入Teflon棉。结论:可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同一锁孔下进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第Ⅴ、Ⅶ、Ⅷ、Ⅸ脑神经疾患,利用神经内镜可明显改善深部术野的照明,对于术中辨认责任血管以及置入Teflon棉的正确性起到重要帮助,可减少微血管减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带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根据靶血管的直径和病变的长度,选择合适带膜支架行病变隔绝术,共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动脉瘤3例。结果在6例患者带膜支架被成功释放于靶动脉,动脉瘤消失,并保持载瘤动脉畅通,临床效果满意。支架放置后6个月造影随访病例载瘤动脉畅通。结论带膜支架是采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处理部分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在中短期内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对130例(143个)小型颅内动脉瘤(直径小于5mm)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病人进行随访,其中48个颅内动脉瘤进行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复查,了解栓塞治疗后12~24个月颅内动脉瘤的变化情况,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栓塞后复发情况及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经对143个颅内动脉瘤12~24个月的随访,有1例复发出血:48个动脉瘤在12~24个月后行血管造影复查,有7个复发,另有3个栓塞后有残留的动脉瘤在1年后自行闭塞,造影中能观察到有新生组织完整覆盖瘤颈。结论小型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效果更好,瘤颈的残留与动脉瘤复发的关系密切,颅内支架及带生物活性涂层的弹簧的使用,有助于减少小动脉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中,全切除10例,包括8例室管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次全切除2例,为星形细胞瘤。术后3月McCormick临床神经功能分级,8例患者比术前改善1级,4例患者保持不变。9例患者术后随访1~3年,8例全切除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积极施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